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中国大规模对美直接投资动因研究

2015-09-10刘晓凤张宗斌

人民论坛 2015年14期
关键词:动因

刘晓凤 张宗斌

【摘要】基于修正的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从“东道国拉力”和“母国推力”两大视角出发,通过对1994年~2013年中国对美投资流量与七大因素的回归分析,研究中国大幅度增加对美直接投资的动因,得出:中美经济的增长、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的增加、美国科技的发展以及中美贸易摩擦恶化是推动中国大规模对美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而美国能源吸引对中国对美投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对美直接投资 动因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a

问题的提出及文献梳理

自步入21世纪,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在这后危机时代里,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利害愈加紧密相关。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意识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但是受制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等诸多因素,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作为仅局限在商品贸易出口的发展,而中国资本的输出表现得微不足道。换句话说,中国当时更大程度上是作为外资流入的目的地,而其自身的对外直接投资几乎“一片空白”。加入WTO以后,中国对外开放实现深化发展,因此备受关注的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在面临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过剩、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与发达国家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等诸多问题存在的国内大环境下,对外直接投资无疑成为了中国解决深层次问题的不二选择,而且这对微观主体企业顺应跨国生产经营、寻求更广阔的市场机会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而对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直接投资更是表现得极为冷淡。然而,2008年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贸易、投资等经济晴雨表持续不景气,均出现大幅下跌,而身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逆势而上,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呈现迅猛增长的势头。为什么后危机时代中国会出现大规模对美直接投资?这是否表明资本已经从先前的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模式转向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资本逆输出模式?这诸多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因此研究后危机时代中国大规模对美直接投资的动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学者对中国对美投资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Noorbakhsh(2001)认为人力资源充裕的国家即易吸引效率寻求型的OFDI,更容易产生投资跨越贸易壁垒行为;黄一玲(2011)对我国跨国公司对美直接投资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中国公司投资美国可以促进自身国际化发展、缩小与美国的技术差距、打破美国对华敏感高科技封锁等;贾杉(2011)采用中国对美国制造业投资的流量进行回归,得出贸易壁垒的存在对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产生影响;葛顺奇、闫大颖(2012)从国内微观企业、经济宏观因素以及美国投资环境三大方面阐述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驱动力;彭博(2013)通过定量分析验证了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所占比重,提出了扩大对美直接投资的对策;李俊江、薛春龙、史本叶(2013)认为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内在动因是获得巨大商品销售市场、购买战略性资产、提高中国企业跨境经营效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人民币升值和外汇储备的增加。

以上研究对中国对美迅速增加直接投资的动因给予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但不系统全面,本文基于修正的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通过对1994~2013年中国对美投资流量与七大动因分别做回归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后危机时代中国大规模对美直接投资的动因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

后危机时代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美投资一直表现为美国对中国开展大规模直接投资的单向模式。然而步入后危机时代中美投资模式出现新趋势:中国开始加速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投资规模逐年扩大。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中国企业愈来愈看好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投资前景。目前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起点低,增长快。据中国统计数据,2003年之前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存量仅为5亿美元,但是2007年在经历小幅增长之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存量達到18.81亿美元。中国在美直接投资的交易项目数量迅速增加,而且投资总额几乎每年都在上年的基础上翻倍①。危机之后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迅猛增长,至2012年中国对美国投资存量猛增至170.8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8倍多,而此增长仅用了短短5年;最新数据2013年投资存量突破200亿美元,为218.9亿美元。其中,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出资71亿美元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成为迄今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对美投资。由此,尽管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起点低,但增速可观,未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行业单一、区域统一。从2011年中国对美国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排名第一,为23.27亿美元,占到了近年来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四成以上,为25.9%的较高比重,而且其增加速度也很快。但据美国荣鼎咨询公司发布的统计报告指出,2014年中国企业对美投资行业出现新特点,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投资规模最大,达到57.5亿美元。且中国对美投资的区域覆盖范围大幅上升,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美国投资由2012年的覆盖37个州增至44个州。但面对依旧较为单一的投资行业,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仍主要分布在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地区以及北部大湖地区。

主体多元、方式简单。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主体既有中小型民营企业又有大型国有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投资数量占到对美国总投资数量的75%左右,对推动中国企业开展“走出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国企也贡献出很大的努力。根据中国对美投资监测网的数据,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对美直接投资中,国企累计完成157件实现131.64亿美元的累计投资净额,远远高于民营企业在完成434件后所达到的77.45亿美元。可见民企在投资数量上占据优势,而国企在投资金额上处于上风。但2014年情况发生改变,中国76%的在美投资项目和81%的在美投资额度均来自民营企业。且无论是民企还是国企,对美直接投资方式都以兼并收购为主,有数据表明,自2000年至2011年,中国对美国企业兼并收购的金额高达169.13亿美元②。

后危机时代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约翰·邓宁教授于1977年正式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即OIL理论,其中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相互依赖,一旦确定了投资东道国,区位优势便随即确定,所有权优势也相对固定下来,而内部化优势则可以相应地被测度。即一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其企业优势与投资东道国密切相关。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研究的是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动因,东道国确定为美国,因而区位优势相对明确。与此同时,企业内部化实际上是规避市场风险以提升企业所有权优势,因此原理论的三大因素可合并为两大因素,即区位优势和所有权优势(内部化因素被看做是所有权因素的内生变量)。区位优势可以理解为是对美国大规模直接投资的东道国拉力,而所有权优势则可以理解为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母国推力。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东道国拉力”分析。一是技术拉力。众所周知,美国掌握着全球大部分的高尖端技术。美国企业重视创新,在创新上,美国领先于许多国家,2013年,美国在授权专利数方面名列前茅。而创新需要人才,人才来自教育。据统计,美国大学开展的研究有20%左右都由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供资金,2013年提供的资金总额就已达70.8亿美元, 尽管2014年稍有减少,但仍超过了66亿美元。如此重视教育、培育人才、鼓励创新的国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企业的目光。由于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资本的全球有效配置,可获得全球其他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优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握住机遇,开始对发达国家开展直接投资,通过对其直接投资获得美国等国家先进的技术和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不断优化企业自身组织架构,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资源拉力。国际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实行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自然资源的禀赋有关。美国页岩气革命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页岩气大规模商业性开采的国家。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页岩气产量从2006年仅为其天然气总产量的1%,到2010年增长至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0%,超过了1000亿立方米,而2013年产量继续上升至3025亿立方米。由此不少中国企业看到了盈利的机会,纷纷将投资目光射向了美国页岩气项目,据报道,2013年1月4日,海默科技成为了继中海油和中石化之后又一家投资美国页岩气领域的企业,这标志着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也成功进入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领域。

三是市场拉力。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疑有着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广阔的消费群体。Cheng&Ma(2007)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东道国的经济规模能够促使中国对其开展直接投资,因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是开拓海外市场③。2014年美国的GDP高达17418.3亿美元,巨大的市场越来越吸引着中国企业资本的流入。中国对美国市场导向型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受美国完善的市场机制、较快的市场增长等因素影响,不少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设厂以获得并保持美国当地较高的市场份额。

四是规避贸易摩擦。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而美国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本充裕、技术先进,因而中美两国之间能够产生贸易且贸易具有互补性。然而随着中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逐年扩大。美国为保护本国相关产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开始频繁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反补贴,导致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恶化。中国企业为规避贸易纠纷,以日本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美直接投资缓解贸易摩擦的成功经验为借鉴,一方面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则积极开展对美直接投资,通过在美国本土建厂、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方式避开贸易壁垒,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缓解中美贸易摩擦。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母国推力”分析。一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早些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出口和投资的拉动。但随着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改变,中国在积极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即推动建立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由于中国正致力于通过依靠技术进步和扩大内需、优化升级外贸结构等举措减少经济增长对出口、投资的过度依赖,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销售市场和最先进的科技的美国,自然成为了中国开展对外开放、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选择之一。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经济发展战略无疑促使了中国资本走出国门,进入更加完善的市场,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

二是金融环境的推动。一方面中国有着巨额的外汇储备,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统计,2013年中国外汇储备高达3.58万亿美元,且其中的70%是美元资产。金融危机之后,集中持有如此高额的美元外汇储备的保值压力随着美元逐渐贬值的趋势正在不断变大。中国急需通过扩大对美直接投资规模来降低外汇缩水的风险,同时资本流入美国还有助于实现外汇的增值。另一方面,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对中国出口商品产生不利影响,使得出口产品价格优势相对丧失。但是,不可否认人民币升值提升了其在美国的购买力水平,降低了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成本,因而为中国企业对美开展直接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李克强曾针对新调控给出以下思路:稳住宏观底线,不搞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可见,产业结构调整将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美国次贷危机促使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大变革,中国也顺应全球产业发展大势,升级传统制造业、培育新兴产业、转移落后产业。很多国内企业以长远的眼光重新布局全球生产网络,推动了中国跨国公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积极进入。尤其是危机之后,抓住美国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的契机,中国在美国实施了大规模地跨国并购和直接投资,以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中国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动因的实证检验。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本文以1994~2013年中国对美实际直接投资流量作为被解释变量,记为FDIL;UPGDP表示美国人均GDP,反映了市场吸引;CPGDP表示中国人均GDP,反映了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推动;TRADE表示中美两国的贸易顺差;EXCHANGE表示中国官方汇率;YYQ表示美国能源产量(千吨石油当量),反映了资源吸引;WAIHUI表示中国的外汇储备;UR&D表示美国研发支出占其GDP的比重,反映了技术吸引。上述数据均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为减弱数据趋势性和异方差性,对各变量取对数,基于邓宁的生产折衷理论研究LnFDIL分别与LnUPGDP、LnCPGDP、LnTRADE、LnEXCHANGE、LnYYQ、LnWAIHUI、LnUR&D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结果表明:LnYYQ对LnFDIL不显著,而在99%的置信水平下LnFDIL分别与LnCPGDP、LnEXCHANGE、LnTRADE、LnUPGDP、LnUR&D、LnWAIHU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有长期的相关性。最后选择10%的显著水平,P值取滞后一期,对上述六组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结果为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顺差、美国人均GDP、美国研发支出以及外汇储备均是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驗得出:中国人均GDP的增长极大地提升了其对外投资能力,对扩大对美直接投资规模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人民币升值,既积极诱使中国企业凭借较高的海外购买力开展对美投资,又迫使部分出口企业以对美投资代替对美出口;外汇储备的增加,尤其是美元储备的增加使得中国极力扩大对美投资以实现外汇的保值增值;中美贸易顺差的扩大,导致贸易纠纷不断,促使中国通过扩大对美国的直接投资缓解贸易摩擦;美国人均GDP的增加以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上升都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中国的投资,中国对美国增加投资的目的是获得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先进的技术。总之,后危机时代中国大规模对美直接投资的动因既包括母国的推力又含有东道国的拉力,是顺应当下国际国内大环境的。

(作者分别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注释】

①冯明:“中国在美国直接投资的趋势、结构与障碍”,《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年第3期。

②李俊江,薛春龙,史本叶:“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内在动因、主要障碍与应对策略”,《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2期。

③Cheng L K., Zihui Ma. China's Outward FDI: Past and Future, SERUC Working Paper, No.200706001E, 2007.

责编/张晓

猜你喜欢

动因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当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探究
小微企业成长面临的困境与动因分析
谈《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理念
航空公司联盟问题分析
企业反向收购上市动因分析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浅谈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