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理念

2016-12-23于佳佳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动因理念

【摘要】杨燕迪先生发表于零九年的《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下简称“杨文”)一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研习杨先生的这篇文章,对杨文中所提出的“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和文化性解读”这一理念产生极大兴趣,本文欲分析其该“理念”的学术背景及其动因。

【关键词】杨燕迪;理念;动因

一、专而不囿,分身有术

什么是杨先生所提的“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在笔者看来,杨先生所指的这个概念即指通过对音乐作品(乐谱和音响)的细微观察与仔细聆听,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与音乐作品尽可能的融会贯通,达到一种“视域融合”的程度,并引发自己的思考,再参考作曲家的“立意”,进而对作品进行深层次阐释,且将自己的这段阐释作为继续分析的基础,并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构成这样一个解释循环的过程,以此不断趋向“真理”,做到更好地理解文本。

杨先生为什么提出“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笔者认为,这一理念的提出绝不是偶然。杨先生作为一名音乐学家,常批判性的关注学科在西方的发展动态并撰文对其进行评述,如《实证主义的衰落——英美二次大战后的音乐学发展略述》来阐述西方国家的学科反思现状,通过《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为音乐学辩护——再论音乐学的人文学科性质》二度撰文来论述音乐学的人文性,还翻译了《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作为戏剧的歌剧》等大量的中译本来介绍国外代表性的思想和理念。同时,杨先生还致力于对音乐学方法论的反思以及学科在国内是如何建设的等问题。除此之外,杨先生的另一角色是一名活跃在国内各大音乐会前的导赏以及资深的乐评人,他发表了大量关于音乐的鉴赏或评论的文章,在广大乐迷中也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杨文则是一篇实践性的文章,它试图通过对一部作品为例来验证和阐述杨先生长期以来关于学术理论的思考以及与在实践中的总结。

二、“理念”提出的两个动因

作为一位极关注西方音乐学发展动向且善于反思的学者,杨先生观察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音乐学术界对于音乐作品的研究思路已由单纯的注重作品的“形式——结构”分析,转向更注重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意义阐释,并在其博士论文的最后一篇《对音乐分析的批评与展望》中对20世纪的音乐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做了反思。他认为,20世纪的分析方法过度的关注音高,脱离了上下文的孤立态度来看作品,在分析中力图排除个人的主观因素等不足,提出了融合各家学说、走向音乐批评、以及向姊妹人文艺术学科寻找支持的三条改造之路。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西方音乐学界的反思还有大量接触在西方代表人物的代表著述以及对20世纪的代表分析方法的梳理,使杨先生意识到调和“形式——结构分析”与“内涵——意义诠释”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所以杨先生才会撰写《音乐理解的途径:论“立意”及其实现(上)——为庆贺钱仁康教授九十华诞而作》、《音乐理解的途径:论“立意”及其实现(下)——为庆贺钱仁康教授九十华诞而作》(下称“立意文”)等文章来论述自己关于“形式——结构分析”与“内涵——意义诠释”方面的想法和观点,并在立意文中认为以音乐作品中所体现的作曲家创作构思“立意”为中心参考点,可以有效地分析和阐明作品的艺术特征、突出特点、创作意图以及文化内涵。故笔者认为,如何在分析中平衡“形式——结构分析”与“内涵——意义诠释”的关系,是该理念提出的动因之一。

在传统的分析中,专业音乐界的人们会首当其冲的去关注作品的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在做音乐会的导赏、评论以及做大量的碟评或在节目单撰写的过程中,杨先生发现大量强调体验的“乐曲解说”、“感受体验”般的分析充斥在普通爱乐者的生活中,那么如何在分析中避免学院派过于强调“形式分析”的纯技术分析以及爱乐者的“感受体验”般的“乐曲解说”式的分析?这是理念提出的又一动因。

正是因为上述的两个动因,杨先生以作品的“立意”为参考点,加之德国哲学家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诠释学的理念,吸收“学院式批评”代表人物罗森在其著作《古典风格》、《浪漫同代人》等分析批评著作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与思路,并结合自身的思考和感悟提出了“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的理念。

三、理念的核心与特色

我们会发现,“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这两部分同是从音乐作品出发,虽然落脚点不一样,但是在论述中,我们能很明确的感受出这两部分之间的高度融合,这其实就是杨先生在“音乐作品的诠释学分析与文化性解读”这一理念中,对“形式——结构”与“内涵——意义”关系的巧妙处理,即:“在‘诠释学分析中注意乐谱和所发出的音响,在尊重音乐本身的情况下,用带有诠释性的语言,将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文化性诠释带入‘形式——结构中;而在‘文化性解读中,以作曲家的‘立意为主要参考点,以作品的‘形式——结构为基础,价值自身的询问和生命体验来读解文章。这种将‘内涵——意义诠释注入到‘形式——结构分析中,同时在论述‘内涵——意义诠释中的时候也不放弃‘形式——结构分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这样的处理方式正是杨先生平衡“形式——结构分析”与“内涵——意义诠释”关系的解决方案。

该理念不仅在学术上受到了极大的认可,更通过杨先生在各种音乐会讲座中的渗透,被广大乐迷所了解。我认为杨先生该理念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巧妙地处理了“形式——结构分析”与“内涵——意义诠释”的关系,更在于杨先生的分析理念不仅对专业学习音乐的人有益,对普通爱乐者的欣赏和聆听也有很多的启发,而打通这一通道的方式正是通过——“聆听”。无论是学专业还是不学专业的人去接触音乐时,我们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同一的事物——音响,也就是诠释学所讲的“艺术经验”。

杨先生的这种理念将聆听者放置到了很高的位置,人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听觉和想象会跟随着音乐时间而展开,会因作品细节的变化而带给我们“活生生的冲击”。我们与作品的沟通对话,透过具体的音响结构产生最直接的判断,达到对作品内涵的领悟。作品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变化对听者都具有独特的意义,这样可以避免陷入到由作品回忆联想到自身,然后将自身的情感当作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也可以避免我们在听作品的时候一味的去猜测作曲家当时的心境,而削弱自己的主观体验,在解读中降低自己的重要性。

四、小结

笔者认为,这样的一种理念的阐述,是杨燕迪先生对多年来自身探索之路的总结,也是对在先前一些文章中所提出的问题做以实践性的尝试,他在《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中提到:“音乐学探索着音乐,在完成自己知识和积累的同时,它一方面为音乐家提供了深入音乐的更可靠的途径,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公众架起了通向理解音乐的桥梁。”还有他对音乐学作用的解释,即音乐学的作用应该走向社会而不应仅局限于音乐院校的院墙内,应该拓宽音乐学的社会功能,使之对社会更多的人在音乐修养方面都更有意义和影响。作为任何一个“搞音乐”的人来说,是不是也该像杨先生这样,善于反思,善于总结,做一个对社会、对艺术有意义、有责任感的人呢?

【参考文献】

[1] 孙红杰. 专而不囿分身有术——音乐学家杨燕迪迪多重身份[J]. 音乐生活, 2013.

[2] 杨燕迪. 为音乐学辩护——再论音乐学的人文学科性质[J]. 中国音乐学, 1995(4).

[3] 杨燕迪. 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1(2).

【作者简介】

于佳佳(1992—),女,山东烟台人,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理论。

猜你喜欢

动因理念
课程思政的动因、理路以及堵点治理
让法治理念根植民心
“减负增质”理念下作业管理的创新策略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用心处事
企业反向收购上市动因分析
浅谈齐白石的衰年变法
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