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015-09-10罗永乐

理论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特色农业动力机制

摘要: 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集群首先要厘清其生长的内在机理。文章通过综合考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特性以及内外部因素,提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六力”——资源禀赋的吸引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聚合力、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专业市场的辐射力、关联产业体系的协同力、地方政府的引导力——动力机制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动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内在机理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3-0074-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协同重构与整合研究:以广西农村社区为例”( 71263005);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丽广西视域下新型农村社区‘五位一体’建设研究”(13FGL003);广西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广西现代化进程中的门槛效应与‘三化’同步发展水平研究”(SK13YB086)。

作者简介:罗永乐(1979- ),男,湖南衡南人,广西财经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从事区域经济、农业经济研究。

一、引言

农业产业集群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国际市场上许多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农产品都来自大规模的专业化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如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丹麦的养猪产业集群、比利时的养鸡产业集群、智利的苹果产业集群等等。我国很多地区具有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但却未能转化为相应的经济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特色农业的集群化发展较为滞后,后天发展动力不足。

探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有利于潜力地区创新农业发展思路和培育集群,增强农业经济活力;也有利于现有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进行趋利避害的升级改造,增强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国内学者对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已进行了一些探讨,如黄海平、黄宝连(2012)认为,农业资源禀赋差异是内在诱因,特色农业集聚种植是基本条件,农业加工企业集聚是关键因素,政府引导与扶持是外在推力。张晗、吕 杰(2011)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涵盖自然资源禀赋、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基础要素;涵盖农户、龙头企业等方面的企业要素;涵盖专业化市场、农业博览会等方面的市场要素。此外,还有学者引入生命周期阶段理论来解析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机理,如周新德(2009)认为在农业产业集群的不同阶段主动力有所不同,在孕育期,由自然资源优势带来的流入效应是主导动力;而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则是成长阶段的重要动力;进入成熟阶段之后,基于社会资本形成的创新网络又成为新的动力。

现有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但既有文献在分析过程中,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特殊性方面考虑稍显不足。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虽具有一般资源产业集群的一些共性,但也有其特性,比如,农业资源禀赋的具体表征有所不同,而且可以通過农业技术①加以改造;农产品生产周期长,且有易腐易损性,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引入和专业市场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需要一个农民自己的经济组织加以整合等等。鉴于此,本文将借鉴既有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农业产业集群的特殊性,从多角度来分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力。

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内在机理

笔者综合考虑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共性以及自身特性,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绘制出“六力”动力机制图谱(见图1)。需要指出的是,这“六力”并非各自孤立地起作用,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最终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及竞争力状况。

图1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六力”模型

1.资源禀赋的吸引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因农产品资源优势而生,因此,自然资源禀赋状况是集群生成的关键要素。正是自然资源优势所蕴藏的市场价值,诱发了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形成。不同区域因为气候、土壤、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在农产品资源禀赋上千差万别,这种资源的地域差异性,使得一些企业和农业组织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某种特定农产品资源不约而同集中于一地,进而孕育出农业产业集群。

需注意的是,资源禀赋条件是资源丰度与品位的综合评价。农产品资源丰度主要体现在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上,这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小而全”、分散化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是不利于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农产品资源品位则体现在卖相、营养品质、适口性、食用的安全性等方面,它影响着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可见,仅仅具备产量优势对于农业产业集群来说是不够的。毫无疑问,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产品资源禀赋具有重要影响,但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业资源禀赋状况。比如,山东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的运用和推广,结束了过去北方在冬天只能吃萝卜和白菜的历史,并因此形成辐射全国的蔬菜产业集群。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聚合力。农户是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之一,保障和提升其利益是集群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石。传统农业格局中,农户呈现原子化特征,相互之间的合作稀少,在市场面前弱势明显,承受着双重的市场风险:一方面农资价格的上扬态势使农业生产成本承压;同时,在农产品销售中不时发生的“谷贱伤农”又使农民备受打击。这种局面显然不利于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稳定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农户之间联合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专业生产方向相同的农户,为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或农产品销售问题而联合组建的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它秉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聚合地域相近、产品相类的众多农户之力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户的弱势地位,提升市场话语权。这是因为合作社一般采取“生产在户、服务在社”的模式运转,虽然生产环节仍然由农户各自进行,但农资的购买和农产品的销售等一般由合作社统一操作,尤其是一些运营规范、实力较强的合作社,还通过自创品牌,引导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有的甚至会筹资设立加工厂,追求更高的附加值。总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户之间的合作化程度,增强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生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龙头企业的带动力。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中发挥着带动作用和示范效应,这一点对基于“小生产、大市场”格局的我国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而言尤为重要。农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可以是加工型企业,也可以是贸易型企业。但不管是那种类型的企业,其进驻一地之后,一般都会通过某种组织形式与当地农户建立起产业化运营机制,比如“市场交易型”“价格保护型”“服务型”“返利型”等。龙头企业具有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开拓等优势,对农户来说,加入龙头企业的订单生产体系,可以降低市场风险,节省销售成本,还有可能享受到一些“非市场安排”(资金扶持、低价供应或赊销种子和生产资料给农户、低偿或无偿服务等)的好处。这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化链条中来,形成更具规模优势的生产基地,进而也对其他相关企业形成“磁力”。如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达500亿元,每年消化2000万头生猪、70万吨鸡肉,全国170多万人从事与之相关的种养及采销。②在双汇的带动下,一些肉类加工以及其他相关行业企业汇聚其总部所在地河南省漯河市,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肉类产业集群。

4.专业市场的辐射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成效需要通过市场来检验、评定,市场反响之好坏不仅取决于农产品自身禀赋,也与销售渠道的畅通与否休戚相关。虽然销售场所和渠道可以借力外地市场和商超等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市场,但如果能在产地“大本营”培育出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力的专业性市场,就相当于装上了一个“引擎”,可为当地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市场动力。具体而言,实力强、辐射广的产地专业市场主要有以下三个功效:一是可以汇聚辐射范围内的客户需求,为当地农产品提供就地销售之便,加快销售和变现速度,降低市场风险;二是通过四方客商的口口相传,无形之中做了免费宣传,扩大当地农产品及产业的影响力;三是可以形成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定价权,化被动为主动。因此,有影响力的产地专业市场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及企业从事主导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从而助力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群的升级过程便是一个例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昆明花卉产业发展迅速,但定价权却掌控在海外花卉代理商手中,花价低廉,当地花卉生产者的利润受到严重挤压。2002年在斗南成立的大宗鲜花交易拍卖市场——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通过与国际接轨的竞价拍卖方式让花农摆脱了花商对价格的人为控制,花卉的市场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并借机制定了花卉生产的行业标准,从而使昆明花卉产业集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竞争力大为提升。在花卉市场的辐射带动下,斗南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花卉交易集散地和价格中心,云南及周边省份、亚洲及南太平洋等地十余个国家的花卉入场交易,在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中占据70%的市场份额,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③

5.关联产业体系的协同力。经过前期的孕育生长,区域内因农业资源而集中的企业不断增加,区域的吸引力不断增强,集聚作用越来越强烈,较多横向关联和纵向关联企业或机构会不断迁入。在这一过程中,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成长的动力不仅仅来源于集群内部企业数量的扩张,对外部规模经济的追求是更为重要的动力源。这是因为,一方面,同质企业的集聚会带来共通性基础设施及要素的共享、技术外溢、学习效应、“鲶鱼”效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促使行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另一方面,关联企业的集聚会围绕着产业链或价值链建立较为密切的联系,支持性行业、服务性组织等也得到较大程度的发育,群内企业的交易费用大幅降低,同时企业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以分工协作的整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这些又进一步对集群外相关企业构成极强的吸引力。例如,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其围绕蔬菜生产形成了颇为完善的关联产业网络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涵盖产前的蔬菜种子研发与供应、农资供应等,产中的农机服务、技术信息服务、病害防治服务等,以及产后的加工、包装、销售、物流等。蔬菜大棚很容易被其他地区所效仿,但这种具有协同效应的产业网络体系却是短期内难以复制的,这构成了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之一。④

6.地方政府的引导力。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一因素往往表现得不明显。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市场机制不尽完善,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和主动培育也可能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孕育和产生起到较大的催化作用。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往往会选择某一产业作为潜导产业来加以引导和扶持。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充分发掘本地农产品资源优势并围绕资源开发形成主导产业是一种较为现实和可行的路径。在这一认识的主导下,地方政府会通过前期的农业资源勘查和宣传、对农户生产规模和组织形式的引导、相关基础设施的投资改造、专业市场的培育以及鼓励性优惠政策的实施等方式来吸引资本和企业进驻当地,有时政府甚至会通过投资实业来直接参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创建和形成。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特色农业资源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是集群形成的基础条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起到聚合农民力量的作用,相关龙头企业的带动是助力器,产地专业市场可在其辐射范围内集聚强大的市场需求,具有良好协同性的关联产业网络可有效提升集群的内生发展能力,而地方政府则可以对上述几个方面都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各地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升级应从以上因素入手,强化其薄弱环节,以形成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具体建议如下:

1.着力改善资源禀赋状况。一是要提升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我国不少农村地区虽有特色优势农产品,但并没有形成区域化生产格局,难以形成集聚的“磁场”,因为对企业而言,分散的生产格局意味着高交易成本,且管理和监控难度大。可以引导农户将闲置或低效使用农地流转到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手中,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格局。同时要提升资源的品位,即加强农业的标准化管理,打造优质农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积极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还可以通过各类无害技术改善农产品的外观、营养和口感。此外,人為创造农产品资源优势虽然可行,但必须综合考虑技术条件、经济效益、市场空间、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不可强行逆势而为。

2.积极导入实力龙头企业。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举办本地农产品节庆活动、异地资源推介会等宣传方式,扩大本地优势资源的吸引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推动集群形成和发展。这一过程需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有意识引进加工型企业,通过加工可以就地消化大量农产品,并延长保质期,从而减少“谷贱伤农”的发生;二是引入的企业应确实具备较强实力,而不是“伪龙头”;三是要注意维护农户的权益,农户在与企业的对话中处于劣势地位,政府可以第三方身份,监督双方签订互惠互利的合同,明确双方的权责利,避免侵犯农户利益事情的发生。

3.倾斜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长较快,但发展质量和规范化程度亟待提高。以广西为例,截至2013年底,全区在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3187个,但目前全区合作社平均销售额87万元,仅相当于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平均销售额113亿元的077%,大部分合作社经营能力有待提高;此外,不少合作社运作不规范,有的甚至形同虚设,对农户的聚合作用并没有得到显现。因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合作社走向规范化,另一方面还要加大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可实行相应层级的合作社示范社制度,对进入示范名单者优先给予税费减免、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但要通过年度考核评估维持动态平衡,汰弱留强,“有进有出”,形成对合作社自我规范和提升的激励机制。

4.重视建设产地专业市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影响力之后,有一个规范化、专业化的产地市場会成为各方主体的共同需要。此时,政府可顺势而为,通过招商引资,着手推动建设专业市场。专业市场的开发和运营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运营效率,政府的作为主要在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可对市场建设运营企业在土地、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入场农户等经营主体提供税收、融资担保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注意的是,专业市场的建设需科学规划,根据辐射范围和潜在交易规模,对建设规模、业态、功能分区等方面进行合理定位和设计,不可一味贪大求洋,否则会导致浪费和损失。

5.培育完善关联产业体系。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离不开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关联产业的支撑,尤其是在集群从初级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之后,这一趋势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这一阶段在追求集群增长速度的同时,尤其要注重保持涉农产业链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整性和配套性,以使外部经济效应能得以充分释放,维系集群的持续发展动力。例如,广西河池市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桑蚕生产区,目前虽有20多家生丝加工企业,但高附加值的丝绸成品企业几近空白,原因在于其上游的织绸、印染等相关环节缺失。故地方政府应有意识针对特色农业产业链薄弱或缺失环节进行加强或补位,引进相关环节的企业。此外,还可以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或示范园,引导规模农户、企业等主体以及农资生产供应、农产品种养、研发、加工和仓储物流等环节的企业在地理上集聚,形成以园区为核心地域载体、辐射周边地带的产业集群。

注释:

①广义的农业技术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和服务技术。

② 数据来源于双汇集团网页:http://wwwshuanghuinet/。

③数据来源于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网页:http://wwwkifanetcn/>。

④另一个公认的核心竞争力是辐射全国的寿光蔬菜物流中心,该中心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这是专业市场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又一个有力实证。

参考文献:

[1]李春海,张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1,(3).

[2]卢凌霄,蹇鄂,耿献辉. 农业产业集群: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问题探索,2014,(5).

[3]黄海平,黄宝连.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1).

[4]张晗,吕杰.农业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2).

[5]周新德.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分析[J].经济地理,2009,(7).

[6]赵维清.农业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31-133.

[7]吴义杰,何健.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0,(5).

【责任编辑:孙巍】

猜你喜欢

特色农业动力机制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互联网+”下特色农业的思考与发展—以湖北秭归脐橙为例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农村文化产业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广西平南县农业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