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5-09-10王哲杨东柱

人民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王哲 杨东柱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一把双刃剑。这种办学方式在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可能性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困惑和冲击,使其呈现出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并存、爱国主义和崇尚外国观念并存、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并存的特点。为此,必须从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教学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等方面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深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外合作办学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更是成为高等学校响应国家教育发展、参与全球教育资源配置的一条重要路径。随着中外教育交流的不断增多,西方国家的一些生活方式、文化和价值观念等也不断地流入我国,对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重视和剖析新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促使其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就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一个尤为重要的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密切结合当今中国现实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是党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采取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身,这是由其教育方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中外合作办学不同于我国国内高等学校自主办学,是一种多元化的办学方式。一方面是办学主体多样化。中外合作办学采用不同的办学主体联合起来共同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不管是办学理念还是办学思路,都有所不同。特别是在教师队伍的组成方面具有国际化特征,外籍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人数在逐渐增多。这样,作为教育过程主导者的教师就成为外国教师与本国教师的联合。另一方面是办学方式灵活化。中外合作办学在教学资源上是由国内和国外大学共同提供。所以,根据资源的自由分配,教学方式也不是单一的。它可以采取常规的课堂授课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方法,甚至学校会根据需要把外籍教师引入国内,把国内学生送到国外,交流教学,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毫无疑问,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平台,扩大了我们的眼界,充实了我们的教育实践,同时也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办学方式所带来的效应绝非全部是积极的,它也给我们带来了问题和忧患。在这种条件下,西方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模式也一并带到了大学校园,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习惯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西方的文化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学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导教学的外籍教师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观念和宗教信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在授课过程以及课外交流活动中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此外,国内学生在国外学习交流时,由于完全处于西方文化氛围下,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往往会出现更为复杂化的发展趋势。所以,中外合作办学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这种办学方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给学生的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了困惑,使得学生价值观具有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并存。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是影响力比较大的两种思想体系。实用主义肇始于19世纪后半期,其理论观点影响颇广。冯友兰简洁明了地总结了实用主义主要观点:“实用主义的特点在于它的真理论。它的真理论实际是一种不可知论。它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经验。至于经验的背后还有什么东西,那是不可知的,也不必问这个问题。……所谓真理,无非就是对于经验的一种解释,如果解释得通,它就是真理,是对于我们有用。有用就是真理。”②所以在实践中,实用主义是彻底的唯意志论,它只在乎行动能否给人带来好处和利益,而不管行动合不合乎实际。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是能够正确掌握事物规律的,世界是可知的。只有正确反映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是理性的认识,才是真理。真理是存在的,有用的,但是,有用的未必就是真理。判断什么才是真理性认识的尺度不是看它对人有多大用处,而是看它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一尺度具有客观性。处在合作办学条件下的大学生,既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也有信仰实用主义的。在思想上,他们面临着对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选择。

其次,爱国主义和崇尚外国观念并存。二战后,西方社会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特征。在生产力方面,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电子技术,尤其是20世纪以来产生的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了新的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关系上,他们普遍实行了福利制度,制定实施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系列福利制度,福利类型多样,覆盖人群之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缓和了人民的矛盾。在政治上,实行普选制度,人们的民主意识、公正意识、道德意识、文明水平等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总体而言,西方国家似乎实现了自由、平等、民主、公正,实现了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实质上,西方国家的新变化并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工人和资本家关系的本质也未发生变化。而社会主义正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它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制度。当前,我们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道路,我们理应坚持我们的制度,热爱我们的国家,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建设我们的国家。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一些大学生往往只是看到了在外国师生身上所表现出的优越性,殊不知,正是对这种优越性的向往影响着一些思想还不成熟的大学生,使他们面临着崇尚国外美好生活还是热爱自己祖国的选择。

最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并存。个人主义以个人价值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了实现个人目的处心积虑,用尽各种手段,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在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演绎地淋漓尽致。他们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自私自利,损公肥私,把个人利益凌驾于所有利益之上。而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它要求集体利益是第一位的,个人利益是第二位的。当二者产生冲突的时候,要从大局出发,捍卫集体利益,必要时放弃个人利益。集体主义是个人和集体辩证关系在道德层面的表现,是调节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取向。它化解了个人和集体的对立关系,使得人们在保证根本利益的情况下,实现个人利益,因此是更为科学的道德观。处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的大学生,他们来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必然受到不同道德理念的影响。

大学生价值观之所以会出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与外国不同的社会制度、思想体系、理想信仰、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中外大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实质是中外思想文化差异在大学校园的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的交汇,这种现象本无可厚非。但是,从意识形态角度而言,中外大学生价值观的碰撞就变成了一种意识形态的较量,而承载这一较量的主体就是大学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的关键阶段,是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重点对象。因而,我们必须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用其指导思想,使他们能够禁得住西方思想和文化的诱惑和渗透,从而捍卫、保护和弘扬我们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

中外合作办学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高校担负着为祖国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责任,时刻不能放松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环境下,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摆在首位,指引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他们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使他们健康和全面的发展。为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全面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和意识。

在教育理念方面,要坚持一元化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办学方向,致力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学校的教学工作等都是由办学双方协商共同实行的,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遇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如何突出和实现的问题。我们应加强对合作办学学生主导思想观念的教育,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认清方向,确保其健康成长。为此必须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这是基本前提和条件。只有明确了政治方向,才不会使教育偏离正确轨道,使学生找不到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③可见,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明确的,它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导,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的合格人才。

在教育工作者方面,要培养合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优化辅导员干部队伍。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关键点之一就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教师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程度和讲授能力、对现实的认知水平、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运用以及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具有广阔的视野,具有不断学习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能够把握国内外的各种思潮,并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高校还要有一批与学生关系更为密切的教育工作者,即辅导员。他们与学生接触更为频繁,更有利于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他们素质的高低更直接地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所以,辅导员必须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必须建立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有针对性地学习一些合作高校所在国家的外语,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增强师生的互动和交流,这样,在面对思想活跃合作办学的学生时,才能应付自如,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此外,学校也要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通过培训、交流、讲座等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辅导员干部队伍的素质。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中西文化的比较教学,切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由于外籍教师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很可能会产生西化的倾向,淡忘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体现着中国历代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最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彰显了巨大的生命力,是我们思想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倡导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部分的继承和发展。在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的普及,有助于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所以,学校在开设课程时,应该包含中国传统文化课,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水平;还可以通过开设中外思想比较课程,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能够客观看待不同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差异,并且在相互的比较中,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更好地抵制外来思想的侵蚀。

在教育方式方面,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拓宽教育渠道。课堂是核心价值观在学校传播的主要方式。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就是要使核心价值观走进课堂,走入教学。因此,要从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加强课程开发,实行系统化和专题化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当前,高校要借新课程方案实施的机会,把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材内容和课堂教学之中,为学生在理论上系统而深入地理解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条件。社会实践作为一种锻炼方式,它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情民意、提高自身能力和培养品格,对于践行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由于合作办学高校学生需要在国内和国外完成大学课程,所以对于在国外学习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就具有一定难度。为此,还必须要创新教育方式。例如,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电子邮件、网络论坛、聊天工具、手机微信等方式与在国外的学生保持联系,开展思想状况调查、心理健康咨询,对其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深刻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育环境方面,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形地渗透到学生思想中。事实上,价值观对人产生影响是有多种方式的,而多种方式的相互交织和作用就构成了一种环境和氛围。相比于理论传授,环境对人思想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因此,在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着眼于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环境,最终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学校应该把核心价值观巧妙地渗透于校风、教风、学风,在学校营造良好的风气;要处理好师生同学关系,使诚信、友善、互助成为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要协调好不同思想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设丰富多彩、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④此外,全社会都应为培育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值观创造条件。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互联网、移动终端、校园电视广播等信息技术渠道要相互融合,传播正能量,为中外合作办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通过对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进而感染、影响他们,这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条件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显得更具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必须给予高度关注,因为这不仅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与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和协调,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实现和完成。认清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才能够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标。

(作者分别为中国民航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对策研究”委托立项“关于中外合作办学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以中国民航大学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为例”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TJZDWT130330)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32页。

②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第234页。

③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典》,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第449页。

④王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绥化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44页。

责编/张蕾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