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新社区如何秉持农民需求导向

2015-09-10蔡永飞

人民论坛 2015年37期
关键词:村民自治新型城镇化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文件明确,实践证明,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配套工程。可见,国家对农村新社区的重视,让新农村建设焕发了生机,新社区建设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但是,成绩面前也存在不足的地方。

农村新社区建设存在以下四大乱象:一,农村社区定位不清。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统一的概念,这就导致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存在盲目推进的问题。二是部分群众积极性不太高。广大农民多年来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日常生活消费上能够自给自足,而入住社区后,物业等管理费用的增加势必会导致日常生活支出增加,因此群众对合村并点、入住楼房,在认识上有误区,接受程度不高。三是新建社区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开发商只顾开发建设,不顾综合配套,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四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缺失。新型农村社区在合并的过程中,必然会占用部分土地,势必会制造一些工作无位、社保无份、种地无田的“三无”农民,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这些不足和弊端的存在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如何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治理和社会融合,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为紧迫的命题之一。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现阶段我国一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通常由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以及“空心村”治理、新农村建设所引起。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也有利于农民在进入城市和留在农村之间作出抉择。在地方和农村基层政府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需求必须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决定因素。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城镇化  村民自治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一些农村地方基层政府以“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整治、“空心村”治理、村庄撤并、小城镇建设等名义,拆除散乱建设的农居,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这种农民集中居住区在全国许多地方被称为“新型农村社区”或“农村新社区”。尽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一概念尚未进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之中,但它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引人注目的一项重要举措。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意义重大

首先在宏观上,应当强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条件。新型城镇化之“新”,一是“新”在统筹城乡发展,推动资源向农村区域流动;二是“新”在建设生态文明,改造工业生产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三是“新”在创新管理体制,创造新型社会结构和国家治理体系。在这里,第一个“新”是最重要的,因为过去的城市化使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导致城市化越发展,城乡二元结构越深化、越固化,而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此,“新型城镇化”名义上是城市、城镇的问题,实质上应当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这样才能抓住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才能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在统筹城乡关系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

一个阶段以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受到了许多学者乃至领导机关的特别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根本并不在于城市和城镇如何容纳农业转移人口,而在于必须能够让农村居民在进城和留在农村的问题上作出抉择,让能够进城的人进城,让愿意留在农村的人留在农村,从而结束在城乡之间的漂泊状态,让身体和心灵都能够安顿下来。

所以,如果能够在国家的支持下,让这些新型农村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低于城市,就可以为农民就地、就近城市化提供条件和机会,这应当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和关键所在。因此,这些地方取名为“新型农村社区”是十分重要的。对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城镇的职能作出严格区分十分重要,如果新型农村社区也发展工业,就可能破坏农村应有的田园诗状态。对于新型农村社区的未来发展来说,保护好生态和环境,不仅事关粮食和食品安全,也必将是吸引更多城市人口到农村居住生活和观光休闲的有利条件。

微观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于农村自身更为重要。比如说,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需要集中居住的新型社区。现阶段农村居民家庭普遍购买了家用电器,而家电消费必须集中铺设辅助设施。据调研,由于缺乏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日积月累,许多农村居民区的土壤和水都受到洗衣机等排放的含有化学洗涤剂污水的严重污染。因此,生活方式城市化要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又如,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农民集中居住。为开拓农村市场,上世纪末以来,国家在农村地区实施了电力、公路、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村村通工程”。但很明显,只有在农村居民永久性集中居住区建设村村通工程,才能避免浪费并提高使用率,也只有在生活水平较高的新型农村社区,才可能引进并留住较高教育程度的劳动力,让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得以有效运转和维护。

再有,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也要求居民集中居住。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本性说来,是全能的和无数的官僚立足的基地”。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工业化,农村区域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才能为现代意义上的基层民主发展和制度建设奠定基础。

必须坚持农民需求导向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一些地方的推进过程中受到了农民的反对和许多学者的尖锐批评,这是因为,它们首先以城市需求、工商资本需求和官员需求等非农需求为导向,而偏偏没有以农民需求为导向。

非农需求导向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把推动农民集中居住、宅基地复垦从而取得建设用地指标作为实际目的。由于近些年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快速扩张导致城市建设用地严重短缺。而与此同时,由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吸纳了大量来自农村的劳动力,这些农民工中有许多人虽然户籍留在农村、家里还有承包地和宅基地,但已经在城市落户,所以农村出现了许多“空心村”,导致大量宅基地闲置浪费。因此,现阶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较多以“空心村”治理和村庄撤并为由,这也是符合实际的。但实际上,对城市建设用地指标被严重透支的地方政府来说,通过整治“空心村”以增减挂钩方式取得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加快城市工商业发展,无疑是推进此项工作积极性的主要来源。

二是在推动资源向农村流动时,首要考虑的是工商资本下乡。所谓产业支撑,首先是发展工商业项目;所谓着眼于农民增收,主要考虑的是提升农民消费城市工业品的能力、启动农村市场、拉动内需;所谓着眼于农民就业,首先考虑的是农业转移劳动力到工商业中就业。这些虽然也为农村发展所需要,但显然不是农民和农村最需要的。

三是所有这些需求与官员自身出政绩的需求也是一致的。在积极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地方政府官员的出发点中,无疑也包含了满足农民利益需求的因素,但更包含了满足官员自身需求的因素。

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教育。近年来,许多地方都出现农民在县城里租房陪孩子读书的现象,这就是说,农民最需要的是分享城里人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当然也包括优质医疗资源等。因此,如果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产业支撑”的话,那么这个产业首先应该是教育和医疗“产业”。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本来就应该首先为了农民、农村自身,而不是其它;解决好“三农”自身的问题,才能解决好其它问题。

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结合起来

据了解,现阶段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上是由县一级政府主导和推动的。就现实而言,这样做也是合理的。因为,现阶段只有县域地方政府才有能力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出科学规划,也只有县级政府有能力调动资源,尤其是公共服务资源,来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主要由县级地方政府“为民作主”却又是有缺陷的。

第一,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民自己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型农村社区、怎样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如果没有农民参与决定的话,不出现“空心社区”是不可能的。村民自治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只有把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才能够做到“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经验证明,领导机关一定要相信农民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新型农村社区,就像实行家庭土地承包制度是因为相信农民自己会种地、结果农民确实种好了地一样。地方政府在领导农民制定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让农民群众充分发表意见,真正体现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农村社区农民自主建设,这也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实质所在。

此外,人们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究竟什么是村民自治这样的基本问题。按照现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表述,国家是为了“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才“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并且法律也规定由“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但在现实中,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村民委员会并不一定都有权办。比如说教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施的义务教育法要求的所谓“人民教育人民办”,实际上只是让农民出钱给政府办农村基础教育,村民自治组织并没有权力自己办教育。

应当说,这些建议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要求,希望以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闯出一条新路。

(作者为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副主任)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②蔡永飞:《中国农村的大变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责编/谭峰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村民自治新型城镇化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村民自治中的民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
厘清村民自治与基层社会自治的不同属性
少数民族宗族制度对村民自治的消极影响分析
论村民自治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当前我国农村村委会选举探析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