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收藏家谷杨丰:逍遥豁达 让心自由
2015-09-10刘稚亚
刘稚亚
《经济》记者第一次见谷杨丰,是在他的小提琴工作室。已近古稀之年的他,脸上却丝毫没留下岁月的痕迹。那天,他身穿深灰色毛衣,脚踏休闲鞋,披着一件普通的外套,一身朴实浑厚的气质。记者万万没想到,他竟是位著名的小提琴收藏家。
爱收藏,旨在传播价值
认识谷杨丰的人,几乎对他都有同样的评价——大爱无私。至于原因,大概是谷杨丰能冒着风险把珍贵的小提琴免费借给有需要且有潜力的人。
记者采访谷杨丰的当天,恰好有3名学生从德国演奏回来,去还谷杨丰的琴。其中一位女学生告诉记者:“演奏者的技艺无论多么高超,如果没有一把好琴来搭配,就无法演奏出摄人心魂的乐曲。”
的确,一把好琴对于小提琴演奏者,就如同枪支对于军人的重要性一样。
在谷杨丰的小提琴工作室内,角角落落都可以看到小提琴:墙壁上挂着的、桌子上摆着的、柜子里立着的……意大利的、德国的、法国的……对于外行人来说,这些琴看起来都一样,但懂琴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差别。在谷杨丰眼中,小提琴各个部位的黄金分割点是无懈可击的,小提琴的造型如同美女的背影,上有肩,中间有腰,下面有臀。还有两个F孔,像是两个肾。心脏是桥码,灵魂是定音柱,加上4根弦之后,演奏者的喜怒哀乐都可注入其中。这样一来,小提琴就如同一个生命,散发出熠熠光辉。
谷杨丰也并非独爱小提琴。他向记者介绍说,他曾经还喜欢钢琴、二胡等乐器。对小提琴的喜爱,源于20年前一位下乡知青的启蒙。与小提琴“邂逅”了20年之后,有了经济基础的谷杨丰才真正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
目前,谷杨丰已经收藏了欧洲各国的小提琴近150把。“收藏并不是拥有,而是发挥小提琴二次传播的价值,通过小提琴把高雅文化传播开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艺术的美。”谈及收藏的目的,谷杨丰回答道。
能做琴,也能超然物外
“目前国内玩小提琴的人,利用其做生意者有之,但真正做小提琴研究的没有。”谷杨丰论其现状,语气中充满惋惜。正因为如此,谷杨丰不仅收藏琴,还会做琴、修琴,同时还进行研究。
谷杨丰的妻子告诉记者:“老谷收回来的琴,大部分都是坏的,他一点点修复,使这些小提琴发出的声音如同新琴一般。”
多年来,谷杨丰并不满足于修琴、做琴。他潜心研究,几年前,他用纤维玉石为材料,制作成全国独一无二的石头小提琴,为声学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实际上,挑战难度,正是谷杨丰的乐趣所在。
“以石头为材料制作小提琴,比以木材为材料制作小提琴要难得多,攻克的难关也多。”谷杨丰介绍说,石材和木材的分子结构不同,从本质上决定了小提琴制作的难度。
众所周知,小提琴依靠拉弦或拨弦即可发出声音,与此同时,琴身内部的空气借此产生振动而发声。而石材不震动,为此就需要采用其他的方式使其发声,即靠声波回音来发声。“声波回荡产生的角度不一样,产生声音的共同震荡也不一样。而且用石材做出来的小提琴,其发出的声音比靠木材震动产生的声音效果要好很多。”谷杨丰比划道。
除了物理知识,谷杨丰认为,制作小提琴还需要结合一定的智慧、能力和传承精神。
他解释说,智慧体现在对硬性知识的融会贯通上。在做琴之前,首先要了解小提琴的构造和生物条件,然后还要有物理、数学、声学、美学、化学领域的知识积淀。谷杨丰再三强调:“如果达不到想要的声学效果,做出来的小提琴就是摆设。”
能力体现在做小提琴的态度上。每一处材料的处理、每一环节的衔接等都需要详细构思,一丝不苟的耐心和对各学科知识间的娴熟运用。
所谓传承人精神,谷杨丰告诉记者,小提琴是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经典标志之一。随着欧洲一些做琴大师的离去,传世的小提琴已成为了稀缺品,“希望能通过做琴把小提琴文化传承下去。”谷杨丰如是说。
如果这些条件都具备了,就能做出一把好琴了吗?
非也。谷杨丰说:“制作一把好琴,重要的是油漆好、工艺好、材料好;然后是它的声音,共鸣好、传震好、韵味好,能表现各种难度的演奏手法和技巧。”此外,小提琴的材质,木材的生长环境,冰山上、风口上、各类地质条件等因素十分重要。小提琴的面板通常以云杉为上等,因为其传播震动效果最好。背板多是枫木、械木,琴头是整根枫木,指板是乌木。云杉长在阳面还是阴面,风口还是洼地,对木料有很大影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用来形容小提琴的制作工艺是最适合不过了。”谷杨丰说。
“心放宽,投入的时候尽情投入,不投入的时候超然物外,一切也就顺其自然了。”谷杨丰用这句话作为此次采访的结语。
爱玩琴,在于心灵沟通
在采访过程中,3位还琴的学生分别演奏了一曲,清脆的琴声萦绕耳边,沉浸其中会领略到演奏者的心声,似乎演奏者正在向倾听者诉说着什么。
在小提琴演奏者的眼中,小提琴不仅是美丽的木制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其作为音乐代言的工具,能和观众进行沟通。在这方面,小提琴发出的声音与人声雷同。
音乐会中,有人听的津津有味,有的人却昏昏睡去,大概源于此。懂琴语的人会感觉到心灵的碰撞,而不懂琴语的人,则越听越困。
对此,谷杨丰也很赞同。他认为,小提琴不仅是演奏者与上帝沟通的媒介,也是演奏者与台下观众沟通的传声筒。“一把好琴能够把演奏者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演奏者内心极小的波动都能通过声音显示。”谷杨丰坦言,这也是他爱琴的原因。
如今,谷杨丰生活就是围绕琴的生活:遇到成色好的琴收回来,其他时间则用于小提琴的研究。“闲适而乐趣无穷。”谷杨丰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能够开一个国家级的小提琴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欣赏琴而培养与音乐的心灵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