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池:追梦途中三度跨越
2015-09-10刘稚亚
刘稚亚
迫于经济的压力,16岁的郑金池无奈地告别了学校,跻身于“潮汕打工一族”。他从广东出发,西至新疆,北上黑河,赶上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凭借音像录制产业积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很快逝去,快到而立之年的郑金池又开始重复做起了年少辍学后时常做的一个梦:他坐在教室里,匆匆记录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公式,同桌在盯着窗外的蓝天发呆,燥热的夏季透出几分备考的紧张气息……他渐渐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开始去学校旁听老师上课,作为一名“超龄学生”,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曾经落下的知识,有些特级老师的课讲得特别精彩,他甚至听了一遍又一遍。
“我不希望有更多的孩子像我一样学习不到他们想要的知识。”郑金池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这也是他转行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初衷。“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但是全国各地教育发展还存在着严重不平衡的现象。我看到有的孩子因为生活在偏远地区,无法接受优质教育,考不上中学只能辍学。”郑金池告诉记者,教育只是个开始,他的梦想是通过平等的教育,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样的机会去繁华的大都市生活,有一样的机会买到丰饶的商品,更重要的是,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从广州到北京:为圆教育梦
1995年开始,郑金池开始着手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几经波折,他终于获得国家教育部的认可,并在此支持下邀请了一批名扬全国的北京特级教师参与录制了《特级教师指导学习》、《话说教师职业道德》、《师德启思录》等教师培训及学生课程音像辅助教材。郑金池笑言道,过去10年在音像制作方面的经验促成了这一“跨界发展”的教育事业。“把特级教师们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用音像的形式记录下来,传播到中西部和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这无疑等于把特级教师亲自送到了孩子们的面前。”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举措无疑在各地教育局和广大师生、家长中引起了轰动,更奠定了郑金池长期发展教育事业的基础。
“那时候互联网还不发达,录像带流入市场后,我就收到了铺天盖地的来信反馈。”郑金池回忆道,那时候他每天阅读孩子们的来信直至深夜,那些真诚的字句打动了他,也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同时,家长和孩子们对他的感谢在他看来更是一种潜在的压力。随后,他又投入巨资,率先将第一套《特级教师指导学习》录像带改版为了VCD,作为全国第一套教育学习光盘在各地发行。
2010年,郑金池将总部从广州迁到北京,成立了北京金龙兆业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再度联合了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北京市教育学会共同成立了“特级教师指导学习中心”和“全国特级教师网”。凭借商人敏感的嗅觉,他借助互联网发展的契机,整合了北京百位特级教师,在线上推出了1000多节精品视频课程,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局限,真正实现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教育方式。
从最初的录像带制作,到VCD刻录,再到线上录播,20年来,郑金池把科技的力量发挥到了最大的效用。如今,当年同他一起做录像带生意的同伴们都已改行,而他把自己能够一直紧跟时代的原因归因于持之以恒的梦想。“我一直致力于能让更多的孩子受到优质的教育,因此什么方式的传播力度广,我就去大胆试水那个领域。”
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也多次转型和碰到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有时候就连上北京的一张机票都需请朋友帮助购买。其中有一次找朋友借钱连续借了六七次,他很清楚事不过三,但为了公司能够正常运转也只能厚着脸皮开口,但让他高兴的是每次都得到这位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当老母亲知道我资金困难,费用接不上的时候,不仅把积攒的养老本钱给我,还多次找亲戚朋友和村里人借钱给我,帮助我应急,解决了我暂时的困境。”郑金池认为,所谓“转型”也好,“跨界”也罢,并非自己的“高瞻远瞩”,也无“商业模式”。“我只希望把过程做好。”郑金池强调。
从学生到园区:解决教育不平等
房子只要加上“学区”二字,那么无论地段、装修、物业如何,立刻身价百倍。据了解,目前北京重点学区房的套均价约为352万,高出一般住宅约60万元。仅从学区房走俏的现象就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平等:当“学区房”与“好学校”挂钩之后,能否买得起学区房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能否接受优质教育的门槛。而教育资源,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按经济能力分配的一种资源。
“尽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花钱购买资源,总比按权力瓜分资源来得公平,但对于教育资源这样一种格外强调平等的公共资源而言,按经济能力来分配,终归还是不够平等。”在郑金池看来,国家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做到了可以让绝大多数孩子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优质教育始终是稀缺资源,也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除了地区差距之外,教育不公平还存在另外两种类型:一个是城乡差距。“城市里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能获得的教育设施、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极不均衡。”郑金池说,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十分简陋,农村孩子也无法获得成熟的学习资料,很多农村孩子在学校没有做过实验,听不到标准的英文,也没有补习班上。但他们要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参加相同的考试,与城里的孩子进行竞争。这种竞争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这种竞争也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另一个差距就是阶层差距,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都存在大量收费的行为,“所以即便在一个城市中,要想享受好的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使得贫困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很难享受好的教育。”
“要想解决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缺的。”郑金池提出,这就需要政府对基础教育实行改革,尤其是实行“教育均衡化”方针改革,“要避免由于经济原因而给平等接受教育制造障碍。”同时,他认为还需要帮助薄弱学校改善教学设施、教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但这种改善是很有限的。“地方上好不容易培养出一个特级教师,很快就被经济发达的地区挖走了,这种情况我见得多了。”郑金池感慨道。
在这种情况下,郑金池发现之前所制作的特级教师录像仅是从学生层面解决入手,尽管颇有成效,但无法发挥聚合效应。于是他决定再次“革”自己的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园区。
2015年,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下,郑金池成立了北京京师潮人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再度联手北京师范大学等权威教育部门,开始共同打造“中国智慧城市现代教育园区”项目。该项目不仅是北京京师潮人教育投资有限公司产业创新的品牌项目,也是为全国各区域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产业化的一项惠民兴教工程。“这个工程的主要特点是突出教育功能。”郑金池介绍说,通过合作开发与企业运营的模式,他引进了国际和国内先进的教育资源,并配置现代教育科学与技术实体,建设了功能完善的教师研修和学生实践基地,最终将形成一个立足园区发展、辐射全国各区域的基础教育跨域服务体系。
从商人到慈善家:爱心坚守20年
平等永远是追求的目标,却又永远处在被追求的过程之中。追求平等,注定是一个不断趋近理想的不理想过程。郑金池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也不忘默默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坚守慈善事业。
20年来,郑金池先后向中西部地区的20多个省市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捐赠了大量特级教师教学影像制品、特级教师课程学习卡、电脑设备等,累计捐赠总价值近1亿元,其中仅2011年捐赠总价值就达5000余万元。
郑金池在多年的实践中,对慈善事业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告诉记者,慈善是中华民族扶危济困,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最深处最有力度的爱心音符。而教育救助,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救助。为此,他在自己的企业发展良好时勇于回报社会,在自己的企业遇到挫折时,仍然不忘向社会播撒爱的种子。2005年9月,他的企业发展受到挫折,不幸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但是当他得知河北省曲周县的一些小学教学条件很差时,毫不犹豫地赶赴曲周向教育部门赠送了总价值达26万元的教育音像教材。
2011年郑金池决定成立“中华助学助教专项基金”。在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一场大规模的、年捐献总额达5000万元特教网学习卡的“大爱中华——助学助教行”大型公益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此项行动不仅计划在一到两年内完成对全国老少边穷地区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学生实施教学资源救助,更立志于在边远地区学校完善网络设施和技术支持,以保证行动的顺利实施。郑金池接连荣获了“2011年西部年度慈善人物”、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教育创新金奖”、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个人等荣誉称号。
“教育是今天,也是未来。”郑金池说,“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不仅是我自己的梦想,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