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汉江走廊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9-10侯晓丽

理论导刊 2015年5期

摘要:近年来,休闲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陕西汉江走廊具备发展休闲文化产业所需要的优良历史积淀和现实基础。文章在系统分析陕西“汉江”走廊发展休闲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条件的基础上,直面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和陕南实际,提出了加快陕西汉江走廊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方略。

关键词:陕西汉江走廊;休闲文化产业;综合优势;统筹推进;创新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5-0063-06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陕西汉江走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13D27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侯晓丽(1968-),女,陕西勉县人,中共汉中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休闲文化产业,即与人们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以民俗旅游、体育运动、大众娱乐等为主体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涉及旅游、餐饮、体育、影视、出版、交通及与之相连的上下游产业群。休闲文化产业是体现文化消费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新兴文化产业之一,也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在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及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问题,而且带来了国家和区域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政府有关文化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以及公民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休闲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陕西汉江走廊指汉江在陕西省内的流经区域,即汉江的干流褒河、丹江流经区域,主要包括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和所辖的3个区和25个县。它们共处秦岭腹地,是一个完整的地理自然单元;具有社会经济状况的共性特征, 其优势是绿色自然生态环境和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具备发展休闲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及有利条件,做好这项工程对推进陕南经济结构调整、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改变其经济社会贫困面貌意义重大。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陕西汉江走廊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结合相关调研,对这个问题展开进一步探讨。

一、陕西汉江走廊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陕西汉江走廊发展休闲文化产业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悠久的历史文化构筑了陕南休闲文化深厚的传统和具有特色的休闲文化特质。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陕南持续的经济增长为该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明显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是形成陕南休闲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

1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陕西汉江走廊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陕南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有众多名胜古迹与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还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商洛的“商山四皓”、安康的汉阴“三沈”、汉中的“两汉三国”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厚重,还有平利的女娲文化、石泉的鬼谷子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陕南文化风景线。加之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因受地理条件制约较为封闭,陕南地区形成了自足的“世外桃源”式的“王国”,良好的气候, 丰富的物产, “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理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陕南文化;其民众受道教文化的长期浸染, 造就了 “无为”的精神文化心理 ,成為开发休闲文化产业的传统基础。同时陕南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也独具特色,承秦文化之刚阳,蓄楚文化之柔美。商洛有花鼓、道情以及民间的山歌、号子等;汉中有锣鼓草、焰火、汉调二簧、汉调桄桄等,乡土习俗例如抢花灯、合食蛋、拜树王、乞巧等仍然十分盛行;安康的紫阳民歌、龙舟节驰名海内外。此外, 陕南3市又是在现代革命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红色大地,具备了开发“红色旅游”的基本条件。这些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为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原创性资源优势。

2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地处陕西汉江走廊的汉中、安康、商洛属亚热带和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区,因而具有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天蓝、山青、水秀,是生态旅游绝佳之地。同时,其在地理位置上又处于秦岭大巴山山地,基本上是由山脉和山间盆地构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气候特征, 造就了陕南三地市神奇的山 、水、林、 洞自然景观,且生态系统和动植物种类丰富而特殊, 是生物多样性在全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素有“生物基因库”“生态植物园”和“天然动物园”的美誉。尤其是秦岭山地蕴涵了丰富的山岳型、河谷型、山林型、珍稀动植物等资源类型,可开发出以自然保护区、旅游风景区、森林公园为主的大型生态旅游项目;这些项目是以山 、水、林为景观主体, 以休闲疗养、运动探险或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集观光、度假、休闲、科研、保健等多种旅游活动为一体,是综合了现代科技与地域特色的复合型生态旅游区,能够满足人们渴望回归大自然、领略大自然风光、享受良好宽松生态旅游环境的愿望。据陕西省旅游局调查,陕南共有旅游资源单体2160处,优良级以上旅游资源268处,是陕西省自然景观最集中、特色最突出的区域。因此,陕南绚丽多姿的自然生态,为发展休闲生态文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国家与陕西省对陕南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兴支柱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为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持。陕西省也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支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财税政策的意见、关于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特色文化产业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并鼓励各市(区)创新地方文化产业格局。为了加快陕西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实现其支柱产业的地位,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加快了对陕南文化、旅游业的开发,逐步改变了陕西旅游产品单一化的局面。这对陕南开发休闲文化产业是难得的机遇。

4持续的经济增长为该产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人们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观念也逐渐普及,为休闲产业创造了巨大市场需求。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和身体健康日益重视,这使休闲产业蕴藏着无限商机,并成为21世纪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陕南经济增速加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至2013年陕南三市人均 GDP已超过3000美元,为发展休闲文化产业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撑。按照国际惯例,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时,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将呈现“井喷”态势。依据这一惯例,陕南将迎来文化产业需求的高峰期,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和经济支撑活力将更加充沛。

另外,陕南临近的西安地区及周边市县人均 GDP都超过了3000美元。现在自驾游已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同时假日经济带动着相关文化服务业的全面增长,预示着文化消费能力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这些都为陕南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预见,随着陕南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居民多维的文化消费预期,陕南地区文化消费市场会进一步扩大,从而为陕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5明显的区位和交通优势。陕南南临重庆市及四川的绵阳、 成都, 东连襄樊、 十堰、 武汉, 北依关中平原的西安、宝鸡、 咸阳、 渭南,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战略意义。尤其是陕南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与关中文物古迹旅游、周边省市地域文化形成互补之势,可完善这个领域的旅游产品结构,实现“多赢”。周边有三大经济圈:江汉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川渝经济区,又是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部分主体和辐射带动区域,桥梁纽带和区域网络经济圈的区位优势明显。区内有108、210、312和316四条国道与外界相连, 有宝城线、 西康线、 襄渝线三条铁路贯穿东西、 南北,西汉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十一天高速公路铁路运输线和汉江中、短客水运航线, 可达安康、 延安的省內航空线, 汉中已开通了飞往北京、深圳、西安的航班,这些都为陕南文化旅游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二、陕西汉江走廊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陕西汉江走廊文化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特别是近年来国家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陕南三市也相继把文化产业纳入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依托丰富的生态、人文资源,对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以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康体健身、民俗节庆等为重点的休闲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如在休闲文化产业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文化旅游产业,其发展不仅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民众经济消费能力及消费结构的变化,也间接地反映出休闲文化产业的推进。近年来陕南三市的文化旅游业一直保持稳步提升,2011年至2013年,汉中市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29%、298%;安康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79%、 25%;商洛市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和3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休闲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文化娱乐方面,陕南三市依托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宫、青少年宫,以及中心广场等公共文化平台聚集文化消费群体,重点发展传媒娱乐、文化演艺产业,取得不俗成绩。其中凸显汉中元素的电影《风过菜花黄》向全国发行,以汉中民歌为核心元素创作排演的陕南风情剧《秦巴风·汉水韵》《秦巴山水间》在陕西省艺术节上荣获多项大奖。安康市文化演艺品牌方面涌现出《白河水色》《兰草花儿开》《杨门女将》等陕南民俗风情歌舞剧目、汉调二黄剧(曲)目和紫阳民歌等剧目;商洛先后创作脍炙人口的戏曲剧(节)目达200多个,其中以《屠夫状元》《六斤县长》《月亮光光》为代表的商洛花鼓戏分别荣获国家、省、市剧本和演出奖等奖项。康体健身也是休闲文化产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陕南三市初步形成了以“滑雪、漂流、登山、攀崖、野营”等为内容的休闲体育项目。留坝滑雪场填补了汉中市冬季无主导性旅游产品的空白。商洛市先后举办了四国男子女子篮球赛、全国竞走大奖赛、2014年首届中国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等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体育赛事。此外,与休闲业有着天然联系的民俗节庆也在陕南有所发展。目前形成的民俗节庆有“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暨武侯墓清明文化庙会”“旱莲文化节”“张骞文化艺术节”“樱桃节”“柑橘节”“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旅游文化节” “茶业茶文化节”“汉江龙舟文化节”“民歌艺术节”“中国秦岭生态旅游节”等,其中汉江龙舟节已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节庆。这些富含陕南文化元素和特色的节庆活动、民俗表演成为陕南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载体。

近年来,陕南三市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总体上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辐射能力相对较弱,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品牌优势;与中、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具有较大差距,与省内发展较快市区相比也存在明显距离,休闲文化产业在发展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1粗放型开发占主导地位。整体看, 陕南休闲文化产业仍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文化企业、文化产业项目也大多处于自由发展状态,集聚机制和动力不足。大多数休闲文化经营者往往是独家投资开发经营,势单力薄,造成休闲文化产品低端的开发多,高端的开发少。缺乏对市场需求的科学分析,导致一些休闲文化产品供过于求且层次相对低下。但同时,对精神需求层次相对较高的休闲文化产品以及教育休闲的开发等相对落后;对部分低收入者、 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的休闲设施、休闲产品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社会特殊群体的休闲需求。当前假日旅游产业成为陕南休闲文化产业的主体和支柱,而现代信息、文化交流、新型会展、大众体育等现代产业相对滞后, 在陕南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比重偏低,导致休闲文化产品结构不合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业和项目较少,多数文化行业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2品牌竞争力不强,创新不足。调查显示,陕南虽然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休闲文化产品的个性不够明显,品牌特色不突出,产品创新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对以自然资源为主的观光类休闲开发较多,对陕南特有的文化、历史的体验及观赏类开发严重不足。众多的休闲活动和休闲项目大同小异,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异质化特色不鲜明,互补性差,使三市缺乏对高端文化产业市场有吸引力的品牌。例如,陕南三市有相似的文化、生态背景,近些年,都开发了“油菜花节”“茶叶节”“生态旅游节”“登山节”,安康、汉中都打出“一江两岸休闲文化产业带”等等。这些项目都只是在原有生产基础上的重复和表层开发, 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休闲产品比较单一, 没有很好立足本土传统文化开发相应的休闲产品,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缺乏文化品位,没能提炼出具有广泛影响力、 深入人心的文化精髓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形象,开发的项目大部分仍停留在初始阶段。因此厚重的文化渊源、丰富的生态资源由于开发、挖掘、保护及推广不足等原因,造成市场化程度弱,没有形成较为广泛的影响力,辐射还仅局限于省内和周边区域。拉动文化消费的市场份额有限,文化品牌效应还没有真正形成。这些都影响到品牌的做大做强,也影响其市场的竞争力。

3休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对休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但从目前状况看,休闲专业人才明显不足。调查显示,陕南三市普遍缺乏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专业人才, 尤其是精通休闲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的人才十分短缺。大部分休闲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缺乏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休闲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和素质较高的休闲文化产业服务人才队伍。从业人员队伍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大部分休闲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相关知识培训,导致其服务水平、技能跟不上,服务质量不高。此外,大多休闲企业的创始人是由从事物质生产和服务性的企业家转行而来,缺乏文化战略眼光和文化创新意识,缺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意识,从而难以将休闲企业做大做强。

4休闲文化资源缺乏整合利用。调研发现,陕南三市的休闲文化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集群化规模普遍不高。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陕南三市没有建立休闲文化产业的协作机制,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目前还是各自为阵,单打独斗,出现了大量重复建设、文化资源浪费等现象。不仅如此,在同一个市域范围内各县区、各部门之间也缺乏协同发展的机制。而休闲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旅游、餐饮、交通、体育、文化艺术、管理等多个部门,所以多年来普遍存在的条块、行业、区域分割的弊端依然影响着陕南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致使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未能实现与其他区域之间、产业之间、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陕南休闲资源缺乏整体利用,休闲文化产业链有待进一步整合。

5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且收入差距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居民收入虽然增长较快但差别较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仍不高,部分具有较高文化消费倾向的年轻群体还处于成长初期,受各种因素影响,他们的文化消费很不稳定。特别是近年来,陕南三市经济增速虽然较快,但经济总量偏小,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全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见表1。

因经济总量偏小、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直接造成了文化市场发育比较缓慢。一般来说,任何产业的发展必须要表12006-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单位:元)

年份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全国可支配收入1175913786157811717519109218102456626955

全省可支配收入926810763128581412915695182452074322800

安康可支配收入68608051101501252514642173652030022533

商洛可支配收入77708870106881285714811173441999822257

汉中可支配收入69258209101551256214509170191982722167

以相应的市场作支撑,而陕南三市因经济匮乏,无论是地方政府或民间投资都十分欠缺,在文化市场建设方面明显力不从心。而电影市场、文艺演出市场、艺术展览市场等还没有形成规模;工艺品市场、古玩字画市场等还需拓展;文艺人才市场、经纪市场尚未建立。

三、陕西汉江走廊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和特色培育

休闲文化产业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和多元化的产业群体,在经济产业链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拓展新型休闲项目和产业,拉长休闲产业链,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优势产业,对提升整个区域文化品位、经济实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根据陕南三市悠久的历史文化、现有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区域经济结构以及巨大的市场空间,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个方向重点打造陕南休闲文化产业:

1重点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是陕西汉江走廊休闲文化产业的支柱,应充分发挥陕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景观旅游,努力提高陕南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陕南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生态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特色优势所在。因此,陕南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融合自然、文化资源,着眼文化休闲、度假旅游,主动对接大市场、塑造大品牌、做强大产业;形成以汉中、安康、商洛市本级为支撑的旅游圈。抓住建设西安“后花园”的有利时机,重点发展陕南生态休闲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组织大型旅游活动,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共同开发、共创品牌、共享市场,促进陕南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形成形象鲜明、产业发达、设施完善、产品丰富、服务优良的旅游经济区域。

同时,依托陕南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风情、村居民舍和农、林、牧、渔特色产业,发展体现农村特色的观光休闲旅游服务项目如品味农家菜肴、体验农耕文化、走进农家生活、欣赏乡村风情等。可编制陕南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努力促进以休闲度假景区为龙头、以综合经营户为骨干、以单一经营户为补充的农村休闲旅游产業链的形成。

2以汉中、安康、商洛市本级为核心全力发展文娱演艺业。演艺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层产业, 是具有广泛群众性、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同时也是一项能源消耗少、可持续发展性强的绿色产业。陕南三市自古均有“戏曲之乡”的美誉,目前三市的演出经营单位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发展势头强劲,如汉中市就有市歌舞剧团有限责任公司、镇巴县文工团演艺有限公司、南郑县桄桄剧团、留坝紫柏文工团、汉中水晶宫演艺公司、全市歌舞演艺企业、汉中市张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表演团队,其他两市表演团队也发展迅速,如安康以市演艺影视公司、汉水文化演艺中心、紫阳民歌文化传播中心等改制专业院团为主体,联合民间演艺团体,建立安康市演艺联盟,在共享硬件资源、培养演艺人才、创新演艺剧目、推广演艺产品、壮大演艺市场方面开展合作。这都将对陕南的演出市场起到一个很好的推进作用。

3以市场化为导向发展休闲体育运动。依托陕南特有的自然地理特点,可以大力发展休闲体育运动。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的旅游者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普通的观光旅游。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希望通过轻松、愉快的休闲活动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在陕南地区可推出多种适合广大群众的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内容可包括户外运动、水上运动、登山攀岩、驾车旅游等,这种以体育运动方式来进行的休闲,可以使参与者从中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了解新世界、认识新变化,并使自己的能力得以扩展,生活充满乐趣。因此,可将健身运动融入到旅游休闲中去,加快拓展健身旅游业,精心打造陕南特色体育旅游品牌。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及个人资本进入体育服务业,不断探索体育市场化发展和体育设施市场化经营的新途径,通过积极引进各类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加大体育赛事市场开发力度,重点培育滑雪、滑冰、攀岩、游泳、水上运动等体育项目,打造陕南竞技体育品牌。

四、加快发展陕西汉江走廊休闲文化产业的对策思考

美国著名休闲学专家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 》中预言:“与其他现代化国家一样, 休闲活动在中国经济体系中也将扮演一个日益重要的角色。”在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体验休闲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休闲产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领域,这对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相比之下,陕西汉江走廊休闲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步伐。针对存在问题,结合陕南三市政府对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立足陕南实际,这里对加快陕西汉江走廊休闲文化产业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制定完善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应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研究制定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为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主导和政策配套是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现阶段陕南休闲文化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加大政府对休闲文化产业的主导力度,尽快制定休闲文化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手段和法律依据。政府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出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以超前的思路谋划和布局休闲文化产业板块,建设休闲文化的设施和项目,对休闲文化主题产业进行重点支持和培育。从本地实际出发,把休闲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城乡建设长期规划,实现文化、旅游、环境等发展的有机结合;顺应休闲产业发展趋势,把握休闲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整合休闲文化产业发展资源,实施休闲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扶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相关产业集群,完善相关产业链,不断提升休闲文化产业竞争力。同时,从休假制度、旅游价格等方面作出安排,为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积极打造特色休闲文化产业品牌。发展陕西汉江走廊的休闲文化产业,最主要的是利用陕南的文化及生态资源吸引异地游客,同时带给本地人一种家乡的认同感。因此在开发中要体现出陕南的特色,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进行富有特色的开发,并发掘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丰富内涵,开发出特色鲜明,集文化科普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文化项目,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休闲文化活动品牌,以之带动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依托陕南的金丝峡、牛背梁、木王、天竺山、黎坪、华阳等国家森林公园及其他类型的生态资源,打造生态休闲文化品牌;以石门栈道、古汉台、武侯墓(祠)、东商鞅封邑遗址、蔡伦墓、汉代的四皓墓、青木川古民居等为代表的历史遗迹遗址为依托,在修复重建的基础上,深度挖掘陕南历史文化名人故事、古道、古镇、要塞、古驿站文化,倾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陕南历史文化品牌;以汉调桄桄、镇巴民歌、洋县社火、商洛花鼓、柞水渔鼓、谷雨公祭仓颉仪式等陕南独特的民俗文化为依托,以各种文化节、旅游节及中国传统节庆活动为平台,打造陕南民俗文化品牌,将民俗文化、民间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和特色文化产业;利用陕南各地的战斗遗址、革命遗址,如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资源,打造高品位的红色文化品牌;依托商山四皓“紫芝疗饥”史实和紫阳羽化冠山传说,打造“商芝肉”养生文化品牌和道教文化品牌等。

3加强区域间合作,统筹推进休闲文化产业发展。陕南三市应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得。以大区位理念,设立陕南三市休闲文化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通过一定的专门机构,加强文化旅游信息交流、规划协调及互通式的景点、大旅游线路图的建设与实施。不仅要在陕南实施相互间的旅游线路衔接, 而且要努力实施与本省关中、陕北及陕南周边省、市等更大区域的旅游线路衔接, 形成互动、互惠与互利式的旅游协同战略, 正式设立区域无障碍文化旅游区,全面开发国内国际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陕南旅游的零散的“小而全”布局,向“大而精”迈进,并以此完善陕西的旅游结构与内涵, 改变游客到陕西就是看 “黄土高坡加地下陵墓”的印象, 从而吸引更多全国和全世界的游人。

4创新开发,改进传统休闲文化旅游模式。为了避免休闲产品的同质化,真正改变粗放式的开发模式,必须走创新之路。陕南有数量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将这些遗存开发用于休闲文化产品,并且将其生态资源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加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创新势在必行。因此,应在做好历史文化遺产整理和传承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山水,开展陕南休闲文化产品创新工程,开发休闲文化新产品、新项目、新业态,增强休闲文化产品的感染力,赋予其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只有这样才能将陕南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重新演绎得更生动贴切,才能展现陕南旅游的魅力,避免休闲产品的雷同。从长远来说, 应以更超前的现代化理念探索多种旅游方式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可就陕南独特的生态资源开发多种类型的生态文化休闲项目,如针对陕南各地名山、大川、动植物景观开发的观光型产品,开展“空中看陕南”乘机旅游;针对河流、山岳等资源开发的探险型产品,如秦岭攀岩、江河漂流等;依托森林资源开发的休憩型产品,如开展暑期绿色夏令营旅游活动,开展自驾车之陕南旅游行活动,等等。此外还可以综合开发,如依托香溪洞自然景观和道教养生文化资源,建立集艺术体验、休闲养生、宗教观摩、景区游览于一体的文化体验区,等等。形成景观与人文、怀古与创意、产业与休闲相映成趣的综合旅游基地,使陕南成为西安、武汉等地之外游客体验山水文化魅力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总之,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使陕南文化休闲产业逐步走上高端开发、深度开发的集约型发展道路,也才能真正打造出属于陕西汉江走廊独有的特色品牌,避免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

5加强休闲产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陕南三市发展休闲文化产业最为紧缺的资源之一。大力培养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加快建立一支懂文化产业、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一要注重人才管理。一方面细化符合本地实际的休闲文化产业人才政策,积极改进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新的人才机制,以优势产业积聚文化人才,以优惠政策吸引文化人才,为人尽其才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建立休闲产业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将参加休闲产业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作为休闲服务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上岗基本资格。既满足陕南休闲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又保证休闲产业发展对人员素质提高的要求。二要加强人才培育。许多国家休闲产业已成为其正式产业,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可选拔优秀中青年人才去国外学习,吸收其先进经验;同时采取措施在陕南本土上的相关院校专门设置休闲文化产业专业,保证休闲文化产业有后备人才;鼓励部门或机构开办文化产业中短期培训班,开展地域间文化交流,重点培养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有关国际规则的人才以及文化经纪人、主持人、艺术家和会展策划等专门人才,着力培育出一支能够长期扎根本土的人才队伍。三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既要“走出去”、还要“ 请进来”,可从北京、上海、西安等休闲产业发达的城市甚至国外引入高水平的休闲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利用其专业特长,带动陕南休闲人才的培养。重点引进历史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精英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资本,切实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1.

[2]鲍 金.中国休闲经济与文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3]陕西省统计局. 陕西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8.

[4]陕西省统计局. 陕西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7.

[5]张景群.陕南生态旅游资源及发展优势[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

[6]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汉中市地方志[M]. 2012.

[7]商洛市地方志办公室.商洛市地方志[M].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