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危机及其治理之道

2015-09-10孙丽丽

理论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治理网络环境

孙丽丽

摘要:互联网开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时代、新空间。当前,网络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信仰危机、谣言肆虐、群体极化、道德失范等严峻形势。直面现实,破解危机,我们必须提高认识,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夯实内容,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完善机制,优化网络意识形态环境;健全队伍,传递网络意识形态“正能量”。

关键词:网络环境;意识形态;危机;治理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23-04

我们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提出过“笔杆子,枪杆子,干革命要靠这两杆子”“要一手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重要论断。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开启了人类社会生活新时代、新空间,也开辟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时代、新空间。2001年7月,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等,都应该适应信息网络化的特点。”[1]2003年12月,胡锦涛同志要求:“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2]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3]153156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动向和网络安全,正确估量网络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形势,积极探索网络意识形态危机的有效治理方式,认真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

1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敌对势力“扳倒中国”的重要工具和武器。早在互联网兴起之初,美国政府就宣称,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其目标就是用西方价值观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时任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则非常直白地说,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了办法。目前,无论是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还是网站设立和全球信息发布,美国都处于绝对优势。全球互联网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在美国;全球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器信息由美国提供;互联网上的英文信息占95%以上,中文信息不到1%;超过2/3的全球互联网信息流量来自美国,而我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输出流量中仅占01%和005%。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信息霸权,不断兜售“网络自由”主张,培植网络“异见人士”和负面“意见领袖”,公然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幌子,叫嚣“普世价值”“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争先恐后对中国实施全方位、全天候、不间断的舆论战,肆意歪曲和诽谤,直接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如果听任人们长期从互联网上接触诋毁党和政府的负面信息,将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带来严峻挑战,严重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2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意识自由表达的主要场域。在网络公共领域,人们权力均等,不论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谁都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同样的信息和文化资源,谁都可以拥有同样的发表意见、直抒观点的权利;人们交际、对话的时空限制被打破了,不论身处何处,网络都能将他们聚集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议事厅,人们还可以随时加入,或随时离开;传播者与受众的严格界限被颠覆了,受者也可能成为传者,人们不再被动地接受传者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思想观念,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的选择,甚至参与到舆论生成的过程中。网络公共领域改变了人们的话语方式,打破了官方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各种社会意识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的全新平台,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汇、撞击、融合,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声音在这里进行着博弈。如何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关系,如何积极引导网民合理利用网络关注公共事务和社会公平正义、表达话语权、监督公共权力、维护公民权益,如何区别和正确处理网络空间不同性质的矛盾,避免经济、政治权力、利益集团对构建自由平等开放多元互动的网络公共领域、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负面影响,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3互联网已成为非理性情绪宣泄的渠道。近年来,上访、集会、游行、罢工等群体性事件迅速增加,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互联网发挥的社会动员、社会传播的作用不可小觑。由于互联网具有覆盖广、传播快、更新及时的特点,一旦网络热点形成,各种舆论就会交织在一起,排山倒海而来,一些善意或非善意的言论还能“脱颖而出”,达到“一呼百应”的效果,打开了社会“压力阀”,为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目前,我国已有649亿网民,构成了全球最庞大、最复杂、最喧嚣的舆论场。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80后、90后,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场的主力军,他们从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络、视频分享网站等“网络大字报”中,找到了表达意见和诉求的新通道,他们带着对社会复杂矛盾的刻板印象,念叨着网上的新“黑五类”和新“三座大山”,学会了“抱团取暖”。互联网赋予了人们更多表达自由和利益诉求的机会,但也成为当下中国社会非理性情绪的集散地,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不信任心理,甚至制造对立情绪引发群体极化行为,影响社会稳定,如果任其疯长和蔓延,对社会很可能是一种破坏性力量。

4互联网已成为当下社会道德失范的助推器。当前,互联网已经远不止是一种技术,而已经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一种生存环境,“网络化”正成为经济、政治、文化和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但是,互联网是一个信息开放、管理松散的“自由乐园”,传统的“把关人”和“过滤器”对互联网而言变得形同虚设,这就为人们在网上做出各种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长此以往,人们便面临着网络信息低俗的困扰,网络谣言和诈骗的侵袭,以及网络病毒和黑客等一系列极端不道德行为的骚扰,侵犯隐私和知识产权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就在无形中渐削弱了人们的道德意识,形成道德恶习,导致传统上长期被人们信赖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现阶段出现信任危机,被人们舍弃,甚至唾弃和践踏,正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因此,在“网络化”过程中,传统道德发生了异化,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种道德失范现象,网络道德形势变得空前的复杂和严峻。[4]

二、网络环境下我国意识形态危机的主要表现

1信仰危机加剧。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观念、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们的信息沟通、交流讨论甚至政治鼓动或政治劝服更为自由、快捷。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信仰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观念同别国、别党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进行比较,信仰体系、信仰观念随时可能发生冲突、摩擦,原有的信仰和动摇、崩塌,新的信仰重新确立,都将变得更加寻常。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意识形态的信仰危机。例如,政治信仰淡漠。网络环境下,西方国家的政治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大肆传播和输入,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冲击。社会主义还行不行?共产主义理想是真实还是虚幻?一些人不知不觉产生了迷茫、动摇,甚至逐渐放弃了原有的信仰和价值体系,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泛滥。有的人开始艳羡西方的“自由主义”,在微博上公开宣称共产主义“此路不通”。更有甚者直接抨击马克思“洗脑”大众,在微博上质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基本共识,公开声称“没谁都有中国”。这些错误言论,不仅导致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感召力、信服力弱化,而且导致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再如,出现信仰功利化。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旧价值观的冲突冲毁了人们的精神家园,扫荡了人们的精神追求,使一些人在价值体验方面表现出严重的感性化倾向,认为信仰只有“获利”,只有“有所得”,只有给其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才值得他们去信仰。一些党员干部正是由于失去了坚定的信仰,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一些普通民众正是由于为金钱冲动所蒙蔽,没有精神价值的追求,没有理想信念,造成道德滑坡、人情冷漠,做出许多缺德悖理的事情。

2网络谣言肆虐。人们在享受互联网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遭遇互联网衍生物——网络谣言的侵扰甚至伤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其中,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秦火火造谣传谣事件,从炒作郭美美导致中国红十字会声名扫地,到编造温州动车事故天价赔偿外国人,再到诋毁雷锋道德模范形象等,秦志晖(秦火火)从2010年注册微博开始,造谣及传谣共计约3000余条信息。随着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我国社会正进入不协调因素的活跃期和社会矛盾的多发期,进入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易激化的高风险期,网络造谣者抓住这一时期特有的社会矛盾设置网络议题,编造散布极具蛊惑性和危害性的谣言,而许多网民缺乏独立判断,对谣言的鉴别能力较差,习惯盲从,谣言被误传并迅速扩散,使公众出现一种选择性失明的危险倾向——“凡是政府辟谣的就一定是事实,凡是官方发布的就一定有黑幕,凡是社会矛盾就一定是体制问题;凡事宁信其错,不信其对,宁信其坏,不信其好。”[5]正是借助于网络水军和网络谣言,秦火火之流一次又一次的歪曲事实、搬弄是非,将互联网变成了他们传播反社会、反体制、反国家思潮及低俗恶俗文化的主要阵地,让整个互联网空间充斥着一股戾气。屡屡“发作”的网络谣言,已经成为社会“毒瘤”,影响群众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信心,破坏公众对政府、社会和政治制度的信任,给国家政府和整个社会的诚信道德体系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3网络群体极化频繁。“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6]美国心理学家萨拉·凯拉尔发现:“群体极化现象不仅存在于现实中,而且同样存在于网络中。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更加严重,大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两倍多。”[7]当某一现实事件发生后,当事人或目击者会在短时间内发布情绪性、鼓动性、煽动性强的网帖,迅速将事件推向新的热点引起论坛内其他网民情绪的愤腾。随着事件的发展,事件的利益相关者不断发帖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使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意见领袖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发表倾向性观点,使网民的态度倾向出现分化;网络水军或网络推手则通过炒作网络事件、恶意煽动,使网民情绪更加集中;普通网民以各种形式进行规模化的群体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在几股力量共同作用下,网民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初步形成支持与反对两大阵营。之后,网络媒体以各种形式汇聚网络民意,传统媒体“二次报道” 继续引导着网民的态度倾向。在多方因素刺激和作用下,网民群体的情绪越发偏激,极端言语不断出现,最终形成“一边倒”的网络舆论,继而形成群体极化现象。“邓玉娇事件”“躲猫猫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都表现了网络群体极化的本色。近年来,我国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频繁出现并逐渐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严重影响着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正常秩序。

4网络道德失范严重。网络空间里,人们摆脱了道德环境制约,传统道德规范丧失了应有的约束力,而新的道德规范尚处于缺失或不健全状态,出现了大量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给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一是信息污染,扰乱网络秩序。一些淫秽、色情、低俗、暴力等有害信息以弹窗广告、网页跳转等或明显或隐晦的方式充斥网络,成为蔓延在网络上的一大“毒瘤”, 引发不良舆论,贻害社会风气。一些网络媒体尤其是商业性网站经常断章取义、夸大事实,甚至使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眼球,造成网民群体的理解差异,进而形成一个与事实相去甚远的信息,严重削弱了人们之间的信任感,造成了社会信任危机。二是个人信息泄露,影响网络安全感知。2014年,总体网民中有463%的网民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490%的网民表示互联网不太安全或非常不安全。[8]我国网民最担心泄露的信息类别是网银信息(538%),其次是身份信息(237%),再次是网站账户、密码(16%)。[9]网络开始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不仅危害了国家信息安全,也为公众带来巨大困扰。三是“黑客”盛行,制造和传播病毒。据调查数据显示, 80%以上的中国网民受到过网络侵害,每年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黑客行为不再单单是一种技术行为,而是一种涉及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越轨行为,不仅对网络信息和网络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而且严重干扰了经济发展和人们正常生活,不断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从而导致网络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德责任感的淡化与缺失,形成道德错位。

三、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危机的治理

1强化认识,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3]197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咄咄逼人的严峻形势,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鸦雀无声,决不能含糊其辞、退避三舍。我们要像重视信息技术安全一样,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第一,要把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国家意志加强网络治理顶层设计。我国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但还不是“网络强国”。我们应加快国家互联网战略布局,以国家意志对网络空间治理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抵御西方文化渗透,确保我国网络安全。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第二,要增强“网络主权”意识,维护我国网络主权不受侵犯。当前,网络空间主导权的争夺异常激烈,多个国家调整信息安全战略,明确提出将采取包括外交、军事、经济等在内的多种手段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美国声称保留使用所有必要手段的权力,对网络空间的敌对行为作出反应;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也都将网络攻击列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之一。世界已进入一个网络争霸的新时代。牢固树立网络主权意识,维护“领网主权”, 确保我国无形“网络边界”的安全,是我们在这个时代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第三,要提高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力,力争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一种思想文化观念只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的国家软实力。我们要积极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努力提高我国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力,让互联网成为“共产党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10]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世界影响的最佳媒介与工具,增强本土互联网平台在海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2夯实内容,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互联网这块意识形态交锋的新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那么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去占领;如果缺乏优质的信息内容,或优质内容供给不足,那么灰色信息、有害信息或垃圾信息就会充斥其中。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努力增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领网上舆论,唱响网上主旋律。当前,要善于抓住网络话语权的流变规律和网民的心理特点,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教育,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引领多元多样多变的网上舆论,更多地、更强有力地发出我们党、政府和各级组织的声音,努力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风雨激荡中唱响主旋律。第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网络价值信仰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1]当前,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网络化,展示中国人“尚和合、求大同”的家国情怀,“重民本、崇正义”的社会责任感,“讲仁爱、守诚信”的个人价值追求,引导广大网民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全面塑造网络社会的价值信仰体系。第三,积极推进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共建共享的网上精神家园。“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当前,社会上思想活跃、观念碰撞,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介日新月异,我们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12]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提倡健康有益的网络表达和文明互动,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等不良倾向;另一方面要加强 “移动舆论场”的管理,扎牢“网络篱笆墙”, 自觉抵御网络渗透,让互联网充满正能量。

3完善机制,优化网络意识形态环境。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环境、内容、对象、范围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意识形态建设任务异常艰巨,必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不断优化网络意识形态环境。第一,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依法规范网络行为。目前我国网络法律法规存在着立法层级比较低、立法主体多元化以及针对性、系统性不够强等问题,已不能适应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结合网络的全球化、虚拟化、动态化等特征及网络技术发展新态势,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国家互联网立法的专门规划,积极开展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网络版权、网络犯罪等方面的立、改、废、释工作,为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提供有力的“武器”。第二,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占领网络思想舆论高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关系道路和方向,关系人心和士气,关系中心和大局,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3]156网络舆论具有信息强化、价值导向、舆论监督、交流沟通等功能,对整个社会舆论的形成起着“意见领袖”的作用,已经成为我党在新时期执政面临的新挑战。我们要认真分析网络舆论生成特点与传播规律,正确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原则和方法,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分析、甄别、响应、处置机制,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科学化水平,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推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增强网络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持续健康发展。自律作为一种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手段,是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就网站而言,作为中坚力量的主流新闻网站和重点商业网站要自觉做到“八个带头”,引导业界依法、诚信、文明办网,推动互联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就网民而言,需要强化责任意识,严格约束和调控自我的网络行为,绝不把个人主页、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当成法外之地;需要养成理性思维,把握好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切忌肆意传播虚假信息误导民众;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更不能以破坏社会秩序和社会动乱为代价而故意宣泄和传播社会不满情绪。

4健全队伍,传递网络意识形态“正能量”。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面对网上舆论的高度集聚和快速传播以及新生代对新兴媒体的过度追捧,需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3]199以便更好地完成互联网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第一,要大力实施“网军”建设工程。必须立足网络的现实发展和远景需要,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学科的发展,系统化、规模化、体系化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坚持分领域、分类型、分层次建设,重点建设好网评、网管等“网军”队伍;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网络与信息安全人才竞争,有针对性地引进海外顶尖人才,从而有力推动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发展。第二,要进一步增强“网军”的政治意识。网络人才队伍,必然是人、网络和政治高度融合的队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业务能力,更要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政治素养。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媒体、政治家办网”的方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积极传递网上正能量,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健康有序的网上舆论环境。第三,要不断完善“网军”的媒介素养教育。需要规范传播行为,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必要的良好社会环境;需要强化“把关人”的责任意识,过滤、删减负能量的信息,不断提高受众网络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媒介自身的认知水平,全面提升从业者素质。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0-301.

[2]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3-12-08.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时伟.努力推动我国网络社会精神文明建设[J]. 红旗文稿,2014,(23).

[5]石平.警惕网络负能量[J]. 求是,2013,(12).

[6][美]凯斯·桑斯坦. 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41-42.

[7][美]Patricia Wallace. 互联网心理学[M]. 谢影, 苟建新,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88.

[8]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9]腾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14年度互联网安全报告[R/OL].http:// news. xinhuanet. com/ tech/ 201502/ 06/ c_1114280391. htm.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1.

[1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12]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R/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01/c102426614490.html.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治理网络环境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