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的“把妹指南”
2015-09-10吴钩
吴钩
宋朝元夕,“华灯宝炬,月色花光”。比月色更迷人的是人间的灯火;比华灯更动人的是观灯的美人。不少话本、小说、戏文讲述的爱情故事都不约而同地以汴京或临安的元宵节为时空背景,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宋朝人的上元佳节,确实是一个很容易发生爱情的浪漫节日。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对于生活在宋朝的人们来说,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并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说起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必想到花灯。元宵放灯的习俗兴于唐而盛于宋。唐代放灯时间为三天(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赵宋立国后,将元宵放灯时间延长至五天。南宋淳祐年间,又增为六夜,正月十三日就开始放灯。
元宵放灯期间,每夕入夜之后,从大内到坊间,各种花灯争奇斗巧。宫廷的花灯无疑最为豪华,某年宫禁制作的“琉璃灯山”,高五丈,上面有各式人物,由机关控制,活动自如。至深夜,则“乐声四起”,“放烟火(即烟花)百余架”。
民间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灯品至多,精妙绝伦。走马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珠子灯,“以五色珠为网,下垂流苏,或为龙船、凤辇、楼台故事”;羊皮灯,“镞镂精巧,五色妆染,如影戏之法”;罗帛灯,“或为百花,或细眼,间以红白,号‘万眼罗’者,此种最奇”。有一种“无骨灯”,浑然是一个大玻璃球,非常奇巧;还有一种名为“大屏”的巨型灯,“灌水转机,百物活动”,用水力驱动旋转。
西湖诸寺,以灵隐山上天竺、中天竺 、下天竺三寺“张灯最盛”,而且,“往往有宫禁所赐,贵珰所遗”,“都人好奇,亦往观焉”。清河坊的蒋检阅家、张府等富家林苑,不但挂出“异巧华灯”,还放烟花,唱雅戏,“笙歌并作”。这些私家林苑是对外开放的,游客可以进来观赏,“游人仕女纵观,则迎门酌酒而去”,林苑主家还会向客人提供“奇茶异汤,随索随应”。怪不得“游人玩赏,不忍舍去”。杭州各大酒楼也点起灯球,“喧天鼓吹,设法大赏,妓女群坐喧哗,勾引风流子弟买笑追欢”。
依照南宋的惯例,元宵期间,每至傍晚,临安府还要差人到各家各户询问:点灯的油烛是否够用。若不够,官府“各给钱酒油烛,多寡有差”,领取酒、烛到升暘宫,领取钱到春风楼。
到了放灯最后一夜,即正月十八日晚上,临安府尹要出来拜会市民。每当这个时候,府尹大人就坐着小轿,在舞队的簇拥下,招摇过市,。临安政府的“吏魁”跟在小轿后,背着一个大布袋,里面装的都是“会子”(纸币),每遇到在杭州城做生意的商民,便给他们派钱,每人数十文,祝他们新年生意兴隆。这叫做“买市”。
城中仕女多齐整
汴梁城中人看人
宋朝元夕,“华灯宝炬,月色花光”。比月色更迷人的是人间的灯火;比华灯更动人的是观灯的美人。
正如梆子戏《看灯》的唱词所言:“正月里闹花灯,姊妹娘儿去看灯。城中仕女多齐整,汴梁城中人看人。”元宵放灯,万人空巷,不仅为观灯,更为观人。司马光闲居洛阳时,上元之夜,夫人欲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曰:“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是鬼耶?”司马光性格严正,缺乏生活情趣,所以不能理解为什么夫人要跑到外面观灯,“兼欲看游人”。
不过,如果我们以为宋朝的女子“躲在深闺无人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则是想错了。平日里,汴京的“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茶坊)”,元宵更是女性夜游的狂欢节,放灯期间,每当华灯初上,宋朝女子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都是首饰的名堂),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出门赏花灯。观灯的女孩子,尽兴游赏,甚至彻夜不归,早晨归家后,虽然疲惫不堪,却舍不得小憩片刻,整理一下残妆,又与朋友游玩去了。
元宵之夜逛街看灯的女子之多,从一个细节可以看出来,那就是灯收人散之后,汴京、临安的市民都有持灯照路拾宝的习俗,往往能拾得观灯妇人们遗落的贵重首饰。这叫做“扫街”。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
多情少女、风流少年明着看灯,眼角却偷偷看人,宋词说,“这一双情眼,怎生禁得许多胡觑”?男女四目相对,难免擦出一些醉人的火花,恰如明朝的文人所描述:“宋时极作兴是个元宵,大张灯火,……然因是倾城仕女通宵出游,没些禁忌,其间就有私期密约,鼠窃狗偷,弄出许多话柄来。”但明朝文人的说法带有偏见,发生在元宵夜的爱情其实很美好,哪里是什么“鼠窃狗偷”?
所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如此良辰美景,岂可辜负?于是在宋朝的元宵夜, “公子王孫,五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犹未已”。“那游赏之际,肩儿厮挨,手儿厮把,少也是有五千来对儿”,谈情说爱的情人们是那么肆无忌惮,手挽手、肩并肩。汴京城里甚至设有专供少年男女谈恋爱的地点,“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扬,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
许多人都以为宋代“礼教吃人”,却不知宋朝的少年男女也有自由恋爱。好事的宋人还总结出一套跟女孩子搭讪、交往的指南,叫“调光经”,换成今天的说法,大约可以叫做“把女秘诀”。“调光经”告诉男孩子,遇上了心仪的女孩子,当如何上前搭讪,如何博取对方好感,如何发展感情:要“屈身下气,俯就承迎”;“先称她容貌无只,次答应殷勤第一”;“少不得潘驴邓耍,离不得雪月风花”;“才待相交,情便十分之切,未曾执手,泪先两道而垂”;“讪语时,口要紧,刮涎处,脸须皮”;“以言词为说客,凭色眼作梯媒”;“见人时佯佯不睬,没人处款款言词”。
宋话本小说《张生彩鸾灯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元宵节的爱情故事:南宋年间,越州有一名“轻俊标致的秀士”,年方弱冠,名唤张舜美。因来杭州参加科考,未能中选,逗留在客店中,一住半年有余,正逢着元宵佳节,“不免关闭房门,游玩则个”。恰好观灯时候,在灯影里看见一名楚楚动人的小娘子,不由怦然心动。张舜美便依着“调光经”的教导,上前搭讪。“那女娘子被舜美撩弄,禁持不住。眼也花了,心也乱了,腿也酥了,脚也麻了,痴呆了半响,四目相睃,面面有情”。两人由此相识、相爱,并相约私奔,经一番磨难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不少话本、小说、戏文讲述的爱情故事都不约而同地以汴京或临安的元宵节为时空背景,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宋朝人的上元佳节,确实是一个很容易发生爱情的浪漫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