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5-09-10杜胜君
杜胜君
语文在如今的农村高中课堂的地位江河日下,学生把语文课堂当成紧张学习中的“放松时间”,语文早自习读英语和综合成了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课后从来不翻语文书的学生普遍存在。有些教师私下开玩笑说:哪天教不好本门学科了,就去教语文。甚至个别学校排课时,也有意无意地压缩语文课时。
是什么导致了语文惨不忍睹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有如下原因:
一是农村中小学教学资源落后,留守儿童隔代溺爱等诸多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生家长纷纷外出务工,把孩子托付给年迈的老人,而婆婆爷爷要么溺爱纵容,根本约束不了学生。再加上农村落后的教学资源,导致优质生源向城市聚集,别无选择的学生才会留在农村高中,而这一部分学生基本是基础较差、学习吃力的学生。有的农村中学的所谓的实验班,就有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情况,甚至有到高三时还不明白高山流水的寓意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吃力,由此丧失学习的兴趣。
二是语文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能快速见效,“吹糠见米”,而需要长期的积累。因而在抢时间、争分数的紧张氛围下,它自然成了大家割舍的对象。
三是语文教师教法陈旧,语文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时里出成绩,不厌其烦地讲解题策略,答题思路。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学生兴味索然,苦不堪言。语文离师生越来越远,终于变得面目可憎,让师生身心俱疲。
那么,有无改变语文的现状、还语文温暖的真面目的灵药呢?那就是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俗话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应该是改变语文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要改变长期以来学生对语文的偏见,让学生明白语文课程在高考以及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愿意亲近语文。让他们了解语文的学科特点,注重积累,厚积才能薄发。但是,如果仅仅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而没有改变沉闷的课堂,那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就会如同一现的昙花,很快凋零,难觅踪影。因此接下来就要改变填鸭式的课堂,营造愉悦的学习情境。虽然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主导者,但这个主导者却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如果把课堂比喻成一个舞台,教师应该是那个穿针引线的主持人,他应该让所有的“节目”“戴着镣铐尽情舞蹈”,这就对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如果语文教师没有风趣幽默的语言,那他一定要能准确生动地概括;如果语文教师不能以情动人,那至少他要以理服人。语文教师要有广泛的阅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才能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语文教师还要借助幻灯片、多媒体、音乐等多种辅助工具,再现课文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同时运用朗诵、演讲、表演、竞赛等多种手段,撩拨学生的好胜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要时,甚至可以讨论他们喜欢的话题、小说、网络生活等。语文教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语文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
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后,还要让学生有成就感,才能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持久。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会产生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将产生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如果教师帮助学生取得一点成绩,并给以鼓励和支持,使学生转苦为乐,这就会形成学生学习转变的开始。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应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当学生达到目标时,教师应不吝啬表扬,给予鼓励和赞赏;对于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自信心。评价时教师应避免直接的否定评价,应采取得体、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