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几何画板”
2015-09-10慕俊凤
慕俊凤
摘 要:随着国家农远工程在农村中学的深入普及以及教师接受信息技术的培训,计算机在农村教学中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软件很多对几何画板情有独钟。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它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点,提高课堂效果。
关键词:几何画板;辅助作用;反思
2013年10月25—26日在我县召开初中数学交流会,我有幸
参加了这次大会,一睹名师的风采。26日下午二中的梁丙华老师提到“几何画板”软件,并演示它在代数、几何中的妙用,显示出它在数学领域中独特的教学地位。
2014年11月4—13日,我再次有幸参加省培,零距离接近几何画板专家陶维林教授,他娓娓动听、饶有兴趣地传授几何画板的操作技巧,我如饥似渴地听讲,并认真记笔记,生怕漏掉每一个关键字,感到我们相见太短,我需要学的东西太多。
培训过后,我在想:陶教授50岁开始学习几何画板,都能学好,我为什么不能学好呢?为了能更多地了解运用“几何画板”,我每天挤出2个小时坚持上网学习。如今我也略知一二,我将它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几何画板伴我成长的历程。
一、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特点
1.动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印象是枯燥、无味的。尤其是当初中生接触过复杂的几何与函数时,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还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这种情绪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而几何画板具有强大的动态变化功能,给学生提供参与、操作的平台,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变成生动、活泼、直观的图形,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生相信:“自己的眼睛还可以看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一面”“数学原来也能这样来学”“想不到数学还真有趣”……完全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
2.朴实性:它的页面仅是一块白板而已,制作出的课件也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一般只需5~6个画面即可。它能直观清晰地反映问题,制作的课件对问题的阐述、剖析及对难点的突破发挥得淋漓尽致。
3.简洁性:它的制作工具少,制作过程简单,好学易掌握,能利用有限的工具实现无限的变化和组合。
二、几何画板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1.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老师能作出快速反应,调整课堂进度和节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几何画板在数学中的应用
1.代数方面:画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生望而生畏的一大难题。如:老师在教“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时,可事先用《几何画板》制作好二次函数“y=a(x-h)2+k”的课件,设置a、h、k三个参数的值。由一名学生上台演示,任意拖动a、h、k,其余学生在下面观察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变化情
况。学生可以直观地概括出二次函数的相关性质:开口方向、开口大小与参数a的关系;对称轴及图象左右平移与h的关系;图象上下平移与k的关系。这样就不必让老师绞尽脑汁地画图、苦口婆心地讲解了。
2.几何方面:学生对抽象的几何理解比较困难。如:老师在教“旋转”时,单凭书中的内容,老师很难把其中动态的问题向学生讲解清楚。若老师利用“几何画板”中的工具,先画一个三角形,然后设定了旋转中心、旋转角、旋转方向,最后在设置动画。下面的问题学生就可自行解决了,它为学生学习数学又开辟了一条新的捷径。
几何画板中的平移、旋转、缩放、反射、迭代等变换工具可以变换出各种复杂的几何图案。利用轨迹、动画、隐藏,显示、系列、链接、参数等选项,可以做成动感十足的几何动画和色彩斑斓的变色图案,如旋转的风叶,变色彩轮,奇妙的勾股树等都可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
四、几何画板在教学中的反思
1.它能以动感的形式把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是把数学作为单纯的知识去机械地记忆它,而是通过直观的观察去分析、理解、掌握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的兴趣,又提高课堂效率。
2.目前,“几何画板”软件还未普及。能操作几何画板的人还很少,我在制作几何画板课件时,时常遇到迷惑的地方,却无法与他人沟通。
3.“几何画板”前景广阔,在数学方面我认为它取代PPT和
Flash,应当是一个技术的革新。
4.2009年以前,我还是个电脑盲。2010—2012年初步接触电
脑,我对电脑有点朦胧感。2013年接触“几何画板”,并对它有好感,2014年通过陶维林教授的点拨,茅塞顿开的我开始疯狂地学习“几何画板”,并成为我校的佼佼者。
总之,利用“几何画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愿参与新知的探索。我相信“几何画板”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数学老师认可。因为它短小精悍、易学好懂、便于操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洪娟.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5).
[2]陶维林.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