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2015-09-10陈长保
摘 要:每个学生都有一些独特的、有价值的思维,作为教师要积极指导好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他们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合作;思维;高效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我们提倡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可是我们也发现:在实际课堂上,很多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合作。合作的低效或者无效的原因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缺乏对学生合作进行有效的指导。虽然我们不能苛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教师需要改进指导学生合作的行为。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是为了让参与者获得更多的收益。合作的本质是分享,学生在独立学习之后需要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也需要了解别人的学习情况。这就需要学生将自己独立学习的结果与别人进行交流,在与别人交流中受到别人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思路的启发,同时也将自己的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合作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多元思考,使学生的潜能被充分激活,促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合作学习的前提
学生参与讨论、探究、交流,需要以自己的独立见解与认识活动作为支撑,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观点就去参加合作往往意义不大。独立式学习思维是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要做好自学指导,注意设计好自学内容,把握好其难度,为合作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
三、合作学习的几点指导
1.合作小组的建设
组建小组是合作的基础,也是合作的组织形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成员之间应该是性格互补、各科成绩均等,有利于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与充分的交流,这是进行组间交流的基础。组间交流的实质也是分享,每一个小组在进行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将自己小组形成的共识与存在的问题、分歧等由代表在全班进行发言,其他小组给予补充或
质疑。
2.合作要立足文本
虽然说教材只是个例子,但这个例子比较典型,学生在进行合作交流时,应该立足教材的基本内容,以教材为依据,在弄懂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与引申,寻找出文本背后的合作提升点。
3.合作要有主题
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对话,可能获得多元的感悟,但这些感悟应该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交流,讨论需要聚焦,也需要发散,没有聚焦就不能对问题进行交流,没有发散学生的视野就会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中,而不能对问题展开全面的分析与讨论。
4.合作学习要有“质”和“量”
学生学习不是完全的自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的学习。教师应编织学习提纲,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与合作学习。教师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学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为学生进行各种观点的讨论、点拨、启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之间充分交流自己的观点,必然会使学生的各种见解在碰撞、交融中得到完善与升华,学生的互相启发会使新的灵感不断出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不断成熟,学生通过与别人的交流,思维的层次与水平会不断得到提升。
5.注意合作的时机
如果学生独立学习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就没有必要合作。只有在学生遇到比较复杂与难懂的问题,自己无法独立解决时,才有必要与别人进行合作。时时处处都让学生合作,可能会导致学生思维的肤浅与对别人的依赖。所以要注意以下几个合作点:
①在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处合作;
②在思维容易发生矛盾冲突处合作;
③在教材的空白处合作;
④在学生对自己或同学评价时进行合作。
6.规范学生的合作行为
教师要规范学生的学习、合作与探究行为,教师可以让学生遵循一定的思考程序和步骤来进行合作,比如:
①让学生站起来交流,提高注意力,坐下表明交流完毕。
②让学科组长组织好发言并做好相关记录。
③要求学生发言使用“我认为什么、我的理由是什么”这样的句式以及使用本学科规范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流。
7.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合作学习
学生在发生矛盾与问题的焦点处,最希望教师能够进行指导,此时教师就要深入其中参与讨论,教师不妨把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和盘托出,让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评论,让学生分析教师的思考有没有道理,将教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自己的进行对比。让学生对老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分析,能很快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每个学生都有一些独特的、有价值的思维,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指导好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教育出版社,1984.
[2]吴效锋.新课程高效率教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长保(1980.8.4),男,安徽明光,现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课程改革之如何打造高效
课堂。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