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物理
2015-09-10蒋志娟
蒋志娟
用身边的事例去解释和总结物理规律,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更容易。
原本人眼看物体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学习过透镜以后你思考过没有:人眼为什么能看到虚像?所谓虚像,就是光屏接收不到的像。人眼看物体时,在视网膜上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包括光屏上接收不到的像,也能成在视网膜上,那为什么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而把视网膜当成光屏时,就能成实像了呢?
原来,人眼看东西时,不只是由视网膜在起作用,不可忽视的是它前面的晶状体(凸透镜),通过调节晶状体的焦距,它可以把任何一个物体,包括虚像的物距都大于两倍焦距,在视网膜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也就是说通过晶状体,所有能被眼睛看到的物体都在视网膜上成实像。也可以理解为原本发散的光线通过晶状体被会聚了,最后落在了视网膜上。再通过视觉神经,反映给大脑,被人看见。而单纯的光屏对虚像却无能为力。
以凸透镜成虚像举例,如上图。其他平面镜等成虚像也一样。
再如学习过声音以后,我们就可以回答大雪后为什么很寂静?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寂。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人为的活动减少了吗?那么,为什么在雪被人踩过后,大自然又恢复了以前的喧嚣?原来,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它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气孔时便要发生反射。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而口径小。所以,仅有少部分波的能量能通过出口反射回来,而大部分则能被吸收掉。从而导致自然界声音的大部分能均被这个表面层吸收,故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面。而雪被人踩过后,原本新鲜蓬松的雪就会被压实,从而减小了对声波能量的吸收。所以,自然界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有些学生也会有这样的疑问,江苏科技出版社物理课本上出现了一个假设,人的心跳是每分钟72次,那么心脏跳动的频率是1.2Hz。学生很纳闷,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为什么低于20Hz的心跳我们却能听得见?我们如果在一分钟内用手敲桌子30次,那么频率只有0.5Hz,为什么也能被人耳听到,其实这里关键只要分清两个频率。即敲桌子的频率和桌子振动的频率,我们敲桌子的频率确实是0.5Hz,但桌子本身振动的频率大于20Hz。所以能发出人耳听得见的声音。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培养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