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与意识状态
2015-09-10
顾彬
游说
拉丁文有一个固定的说法描述学术研究工作应该怎么样。学术必须sine ira et studio,必须没有愤怒,没有主观偏好——这是说明一个学者的情绪不要影响到他客观的态度。我们的研究工作可能是这样吗?是可能的,但是有时很难。因为我们人也有感情,感情是需要的,要不然我们会变成机器人。我们不一定总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感情。那么,怎么办呢?如果我们知道我们有的话,可以承认它们,对自己承认,也在别人面前承认。比方说我是基督宗教徒,我学过神学,经常看《圣经》。因此我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时候,我的出发点有时是一个宗教的问题。所以我的研究工作跟我无神主义的中国同行完全不一样。为了避免误解,我经常在会上、在演讲时、连上课的时候,告诉大家我思路的背景、要求,特别要求我的学生不要盲目地相信我,相反最好批判地(critically)思考我的观点。如果没有毛病的话,他才接受我的话。
国内外的汉学会客观吗?可能会,但也不一定会。首先应该分古代汉学与现代汉学。研究古代中国的学者离意识状态(ideology)远一些。不过,谁从事现代、当代汉学,谁会容易进入成见范围。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我们离不开我们个人的历史背景。这个背景跟我们的家庭、民族和国家有关。如果我们知道这个,能思考它,并且同时公开地承认,那么,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比较开放的(open)。
德国的文化是一种怀疑文化,我们老怀疑我们自己。因此我们知道除了自己的观点以外还会有别的观点。美国文化不是这样。美国文化是一个老肯定自己的文化。美国汉学界当然也是这样。美国汉学的代表给我的感觉是:我们美国汉学家什么都知道,反正我们比其他国家的汉学家更了解中国。因此谁都应该按照我们的标准搞研究工作。如果不的话,那么我们不承认他的学术,无论他是谁。
几年来美国汉学出现了一个魔鬼,它的名字叫refereed journal。为了了解这个现象,应该首先理解学术杂志的历史。我也出杂志,出过两种。跟传统杂志一样,我有一个编辑部,我们一共五个人。我们都看所有来的文章,修改同行的语言等。我们自己决定我们发表或者不发表什么。我们不需要外地学者(reader)的评论。当然波恩大学给编辑部发工资。其他“西方”学术杂志的情况不一定能跟我们一样,一些编辑部不能自己修改文章。因此它们请外地的专家评论来稿。这样对它们来说有两个好处:第一,不要发什么工资。第二,自己省事儿,不要自己太仔细地看什么稿件。是reader决定要发表什么和作者要修改什么。
但是这种方法对学术、对学者有不少坏处。评论的人可以随便说什么,因为学者不会知道他们的名字,评论者的名字不允许发表。那么,这类refereed journals标准是什么?是美国的,是百分之百的美国的——美国的英文和美国主流的观点。美国基本上没有独立的学术,它的路线是大家的。你想什么,我也想。你看的书,我也看过。你同意我,我也同意你。美国汉学家很少知道其他国家的学者想些什么、写什么。他们的图书目录和引文都是美国的。对他们来说,除了美国以外只有美国。
从欧洲来看,美国汉学家是文盲。除了英文以外,他们只掌握另外一种语言,中文,但是他们也不一定能说中文。他们对世界的了解是从书本(textbooks)来的。因此我叫美国学术textbook scholarship(书本学术)。美国汉学家很少会有新的思想,也不会有彻底的思想(radical thinking)。如果尼采、马克思还在,如果他们会把他们的文章寄给refereed journal,refereed journal肯定要拒绝发表。我们都知道尼采发疯以前,他没办法出版他的书。马克思穷死了,没有钱买纸来写他的《资本论》,怎么会有邮票把他的思想寄到美国去呢?
汉学界还出现了另外的新魔鬼是refereed journal的评论者(reader)。你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你没办法反对他的评论。一个美国的reader会把所有新的思想否定,特别是不符合美国标准的。那么如果尼采、马克思还在,美国会出他们的著作吗?
汉学需要的是彻底思想家(radical thinkers)。德国有吗?有很多,因此我们倒霉了。因为美国汉学最喜欢批判的是西欧汉学,特别是法国与德国的。那么,美国汉学家也批判美国对中国错的观点吗?他们不敢。在美国不能够批判美国,只能歌颂美国。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汉学是一个支持美国政府的学术。帮助它的是美国发明的“后殖民主义”和“政治正确性”。这两个理论允许美国学者为了自己的好处,不看历史的事实与复杂性而歪曲历史。这种汉学是学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