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策略研究
2015-09-10周冬霞
周冬霞
摘 要:小学语文是基础性学科,需要加以重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成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实施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学策略,使得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从鼓励读后写作、抓住文本空白、趣味仿写研究、探寻写作素材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结合策略
一、引导有感而发,鼓励读后写作
写作读后感能够激励学生深入阅读。阅读分为浏览、涉猎、咬文嚼字等不同的类型,对于较粗糙的文章,没必要深入领悟和理解,只需要浏览性地阅读一遍,了解其表达的内容即可。对于精美的文章,如语句精美的,需要逐句品味,或情感细腻的,需要品尝体会,或结构清晰的,需要站在整体角度,再细化分析局部。为提升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阅读课内外精美文章,有感而发,写作结合,强化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如,阅读教学《最大的麦穗》这篇文章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以后,学生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教师继而展开文章中生字、句子和中心思想的引导学习。这节课程结束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写作一篇本文的读后感”。课下,学生在感悟苏格拉底学者博大智慧的同时,写作出这篇文章的阅读心得,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以此更好地警示自己。以读后感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加强写作,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抓住文本空白,创新写作体验
课文学习或课外阅读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有效抓住文本空白,进行续写、填白,创新写作体验。将文章中作者刻意留下的供给读者想象和联想的空白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展开思想和想象。于此处,作者是什么情感,他会产生什么动作、说出什么话,或者又会思考到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空白写作体验,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新能力,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如,《大自然的文字》这篇文章,阐述了大自然以自己的文字来抒写知识、历史。大自然的智慧丰富多彩,不仅是这篇文章书写的相关内容,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鼓励学生抓住文本空白,在阅读学习后,通过查阅资料、广泛阅读,创新写作体验,延伸写作出更多的大自然智慧的文章。又如,《学与问》一文,也可以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时,实施文本空白延伸写作,以此丰富学生的思想和智慧。
三、深入思考实践,趣味仿写研究
仿写是将阅读学习与写作学习完美契合的一种学习策略,仿写的前提是深入阅读相关文本内容,对其文本思想、情节、文辞、结构深入了解,之后探寻文本的精妙之处,接着深入思考与实践,联想到类似的主题、情感,采纳阅读的句子结构、修辞方法等,进行仿写造句、造段或文章写作。仿写需要经过思维转换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对文字、修辞、结构进行再现,而是经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发现其中的精妙,再提炼、创新,仿写出具有学生自身特色的语句。
如,对于《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类似文章的学习,教师应该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智慧思想。《苹果里的五角星》讲述的是换一种思考角度,会得到不同的效果,《最佳路径》阐述了在难题无法解决时,可以顺其自然,任由其发展,最终在人们的自愿下得出了最佳路径。通过阅读学习这两篇文章,教师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实践,结合生活中实际遇到的一些事物,进行趣味仿写,先阐述问题由来,再分析经过,然后得出文章主旨思想,重点要使文章能够给人以启迪,以此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四、贴近实际生活,探寻写作素材
情感是文章的核心,也是一篇美文必不可少的部分。没有情感的文章也就失去了灵魂,毫无感染力和生命力。而生活是创造情感的基础,小学生的思想与生活丰富多彩,他们能够从生活中体验到酸甜苦辣。鼓励学生贴近实际生活,探寻写作素材,写作出内心情感、困惑,将语文阅读学习与生活写作体验结合起来,创作出真正属于小学生自己的文章。
如,《夕阳真美》以散文形式展现了夕阳的魅力,在生活中还有更多美好的事物,在阅读学习时,教师提问:“你最喜欢的景色是什么?”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在生活中探寻写作素材,发现美并记录美,描绘柳条、小溪、竹子等事物的美。又如,对《秋天》也可以进行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鼓励学生仿写、创新,提升写作和阅读能力。
总之,实施阅读与写作结合教学策略,鼓励小学生在学习语文时集阅读积累与写作实践于一体,阅读时反思文章词汇的匮乏、语句的生硬、结构的混乱,继而阅读学习他人文章精妙之处、情思细腻之处、文思独到之处、结构清晰之处,模仿、创新运用在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同时,写作实践能够净化学生内心,将繁杂的头脑世界理清出来,使得存留的情感、文字和思想跃然纸上。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化,为阅读指引方向,探寻学生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指导学生完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邵雪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