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和解决途径的研究
2015-09-09汪青
汪青
摘要:近年来,我国就业和创业压力不断增大。面对这种困境,应该如何去解决?本文分别从大学生自身、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等方面阐述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困境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国家、社会所关心的问题,年年都喊就业难,到底难在哪呢?
(一)逐年递增的毕业生。据调查,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共699万人,2014年再增加28万人,首次“破七”,达到727万。预计,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创历史新高。2013年10月10日,《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400万人,但目前每年只能提供约1200万个就业岗位。待就业人口如此多,而提供的工作岗位如此少,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地区差异导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当前,受到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普遍低迷、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影响,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越发突出,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就业压力持续加大。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程度不一致,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选择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提高了该地区的竞争压力。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实践经验不足,就业创业观念不正确,对未来没有合理长远的职业规划,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缺乏挑战能力。
(二)学校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迅速,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作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高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仅仅立足于自身的师资条件,而不从市场的需求出发,设置不合理的课程。学校注重理论知识而轻实际操作,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企业因素。目前,许多企业用人观或人才观太过片面,存在就业歧视。户籍歧视、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现象严重,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压力。
(四)政府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快发展,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用人机制不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也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尚未达到完全优化。
(五)社会因素。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更加注重对物质、利益和权力的追求,催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在社会的大染缸下,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削弱,大学生都想去知名度高的企业,而对中小企业、基层单位和偏远地区感到不屑。
三、解决途径
(一)大学生个人方面
大学生首先应该学好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实践,积累经验。其次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明确就业目标,细化长远规划。再次,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后,要培养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坚持就是胜利。
(二)学校方面
1.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满足社会需求。
2.力口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不能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良好的思想道德需要老师的教育和培养。
3.创新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形式。
4.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创业指导培训课,将学生从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积极的创业的观念。加强大学生就业文化建设,创新高校就业的文化形式,从而推动高校创新教育,努力创造一个能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是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举办创业大赛、创业知识讲座、创业知识比赛等形式,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5.校企合作。学校应立足区情,建立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维护学校与机构之间的伙伴关系;制定实习督导制度,使专业见习、实习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过程;及时做好见习、实习的总结交流工作,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分享体验与交流反思。
(三)企业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用人机制,扩大企业规模,完善企业内部基础设施,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用人单位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不在乎户籍、学历、性别和年龄的差异,唯才是用。关于创业,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提供创业教育服务和创业实践训练,举办创业模拟大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四)政府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完善发展城乡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规模。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就业专项经费应该多向大学生倾斜,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与信息服务,为有能力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基金。
(五)社会方面。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压力增大,面对压力,要顶住。同时,社会滋长的不良风气要及时遏制,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给就业和创业增添负担和阻力。
四、结语
虽然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地区差异导致的结构性供需矛盾大,就业压力大,但是,大学毕业生应该端正自己的态度,积极进取,认真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念,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精神,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和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