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职业适应性”培养的思考
2015-09-09梁辰浩兰岳云梁雪松
梁辰浩 兰岳云 梁雪松
摘要: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定位不准、类同化等突出问题,从而导致本科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差、就业困难及行业人才流失。根据战略缺口理论的假说,高校和企业因“战略缺口”而缔结战略联盟,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及其职能拓展的需要。对高等教育校企联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是提高高等教育职业适应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改革的主要意义在于使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战略缺口 校企联盟 职业适应 培养模式
校企联盟协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为了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来积极推动校企联盟的构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实践教学是人才,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统一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突显出来,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事实上,应用型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校企联盟合作动因的提出:战略缺口假说
战略缺口理论是由著名管理学家泰吉(T.T.Tyejee)和奥兰德(G.E.Osland)提出,发现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完全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取得的战略业绩与其战略目标之间存在一个缺口(一定的差距),即战略缺口。战略缺口的存在使得企业完全依靠自有资源和能力自我发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了,而通过战略联盟可使各方的优势互补,并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因此战略联盟成为企业“填平”战略缺口的重要途径。
将“战略缺口”理论用于高校培养人才方面可以看出,由于“战略缺口”的存在,在不同程度上也限制了高校走一切依靠自身资源和能力自我发展的道路,在客观上要求与企业双方走合作的道路。而且双方的“战略缺口”越大,参与战略联盟的动力就越强烈。按照这一理论,高校为了培养职业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需要储备人才,双方都是为了达到最大目标和效益而选择战略联盟。当一方独立进行时,由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实现费用太高会使其难以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战略联盟实现双方资源优势互补,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费用,实现各自的需求和目标(图1)。
二、职业适应性人才培养的平台:校企联盟
(一)校企联盟
校企联盟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的一个深化和提升(表1),这种合作有利于校企双方长期获得联盟伙伴的异质资源,有利于校企双方的资源的双向流动和深度融合,从而促进联盟各方提升已有能力并产生新的能力。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各自的独立性,有各自不同的利益和目标,只是两个不同知识源间的知识和资源的互补、利用和再造,是战略性地进行合作。
校企联盟的直接动因可以归纳为校企共赢。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是可以满足双方的各自目标。可将学校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和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极大化二者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校企联盟可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创造协同效应。
二是可以降低双方的经营成本。通过联盟加深彼此依赖程度,增强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获得自己原先不具有的知识或资源,为自身的发展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可以使双方文化互相渗透。学校可以把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和实践中,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培养学生;企业可以通过学校提炼核心文化、提升企业形象和知名度,打造文化品牌。校企联盟形成的文化互动效应也会极大丰富企业的文化内涵。
四是可以应对日益剧烈的市场竞争。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高校间在生源、师资、科研以及在学生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已呈白热化趋势。同样,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人才也是必要的条件。因此,校企联盟是必由之路。
因此,通过战略联盟这一平台,学校可以加强与联盟单位的沟通,缓解设计人才培养与需求的不匹配现象;分阶段交叉引入实践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验实践工作的具体流程,让学生丰富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督促学生对于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定位的思考。
三、职业适应性人才培养的方式:协同互动
(一)教师与课堂的协同互动
通过教师进企业、专家进课堂的形式,实现“互换”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行家的角色,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高校的专任教师到企业为员工开展培训,并借此收集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一手教学素材,并同时为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出谋划策。企业专业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专业课程或传授实践知识,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图2)。
(二)教学与实践的协同互动
利用教学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中的优势建设实训基地,不仅弥补校内基地资源的不足,也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的实施和实训提供了教学环境支撑,同时,也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教学化,使企业在产品研发、员工技能提升和培训等师资方面得到扩展。
如图3所示,从教学与实践的“互动”角度而言,不仅可以实现与实训基地的合作,还可以利用企业的产品作为开发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如此一来,既能从实习基地获得稳定的实习岗位,又能融合行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导师通过在基地建立教学及讨论场所,进行现场指导,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
(三)实训与培训的“互动”
通过专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部分职工接受学校培训,开展实训与培训互动。专业学生实训岗位和指导导师由企业根据需要安排,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接受企业管理,在企业实习期间设立学生“实践能力学分”。企业可以组织职工利用企业业务淡季时机,为企业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主要的方式有教师到企业开设专业设计知识讲座、员工接受短期理论和技术培训等。企业可以利用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对职工进行继续教育,培养优秀人才,通过刺激、激励,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转化为学习型企业;借助于高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可以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模式的引进和新理念的实施。
四、职业适应性人才培养的路径:优化流程
(一)校企联盟协同互动流程优化
只要校企任何一方认识到了校企联盟的潜在收益以及对方的潜在需求,就会启动战略联盟的协同互动流程。学校与企业联盟双方从课程、教学、实践和师资等方面互相识别对方的需要,共同制定互动式职业适应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与方案,最终实施协同互动、绩效评估、形成联盟协同互动式职业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详见图4)。
(二)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
培养专业职业适应性人才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以市场所需作为培养方向,并且结合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合理的设置专业方向,既能体现出学校自身的优势和自主性,也可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所需。最主要的是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劣,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主打专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主力团队去打造,并且完善主打专业,以此来获得具有竞争力的口碑和知名度。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且要保持设计人才的创新能力,因此培养模式上需做到与时共进、注重创新、素质与能力共同发展。首先,培养模式应该摒弃传统纸上谈兵式的单一教育模式,注重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在世纪操作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培养符合社会所需的全方位人才,避免学生仅仅精通单一的知识体系,学校应鼓励学生扩大知识面,在不同领域中汲取营养。另外,教师和课程的设置应当灵活、多样,有助于学生拓展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当灵活机变的开拓学生思维,突破传统课本和成绩对学生的禁锢。
(四)职业适应性人才培养举措的优化
为达到培养职业适应性专业人才的目标,校企联盟必须对以下方面实施协同互动。
一是双方协同制定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和针对性,因此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制订上,既要满足国家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又要针对市场和企业需求与联盟企业共同制定。
二是双方协同拟定实践和实训的教学计划。高校在设置实践与实训教学计划时,应多听取企业对培养职业适应性人才提出的要求和建议,由校企双方共同协同确定计划。
三是双方协同商定课程体系。课程设定是展现学校实力的集中平台。高校要与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一起,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企业、行业资源,有效分析整合课程结构和内容,根据专业职业岗位所需要能力,以岗位技能及标准、行业规范及标准训练为主要内容,开发富有专业个性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形成理论与实践体化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
四是双方协同共建“行业专家型”名师队伍。教师的专业水平是高校专业特色和核心价值所在。高校教师不仅应具备研究型教师的素质,更应是“行业专家型”教师。所谓“行业专家型”教师不但要有自己的特长,还必须具备行业沟通能力和职业指导能力。校企双方根据各自的优势,遴选出具备以上能力的优秀人才组成“行业专家型”师资队伍,引领校企联盟协同合作发展。“行业专家型”教师既要学习专家的专业经验,也要积极参与企业培训,了解最新行业服务、管理状况,以及现代管理知识和方法,使企业管理人员开拓视野,更新观念。
五是双方协同共融校企文化。保证校企联盟合作持续稳定的基石是双方的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对于实现职业适应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要建立基于文化融合、情感交流的互动沟通机制,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形成共同发展愿景,在相互支持与合作中实现共赢。
五、结语
合作和竞争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动力,校企联盟协同互动越来越成为双方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理性选择。高校与企业联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校企联盟既是高校职业适应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素质技能应用人才培养的必由途径,更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的校企合作具有很多弊端,基于战略联盟协同互动的校企合作才是高校和企业的明智选择。因为校企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有法律保障的协同合作关系,可以使双方从合作伙伴关系中获得的收益超过双方的成本。但如何有效实施校企联盟协同互动,还有许多具体问题如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等,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