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荆楚地区汉绣的生产性保护及对策

2015-09-09王易李知檀

文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汉绣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易 李知檀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汉绣的概况,研究了汉绣的发展现状,围绕“生产性保护”,提出汉绣保护传承的相关对策,以期达到使汉绣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推广,促进汉绣繁荣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汉绣 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是指以战国时期楚绣为基础、融合荆楚一带的民间刺绣手法而成一体的绣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在长时间的历史文化积淀下,显现出独具特色的地方风貌。在针法技艺上明显区别于其他绣种,“花无正果,热闹为先”是汉绣的独特风格。汉绣发展到清初达到鼎盛,成为雅俗共赏的地方名绣。但此后它在社会动荡中历遭劫难,又在文革中毁于一旦。虽然改革开放后有了发展的机遇,但新时代的科技发展和艺术审美的变化,给尚存一息的汉绣设置了发展的瓶颈。

一.荆楚地区汉绣发展现状

1.20世纪以来汉绣发展低迷的社会历史原因

根据现有资料,我们了解到20世纪初汉绣在武汉地区发展较好,在当时曾有将汉绣与苏绣、湘绣并称为江南三大名绣的记载。但是,抗日战争及“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动荡,不仅使中国近代刺绣业遭受严重影响,而且导致汉绣手工业者流散各地,进而致使汉绣工艺失传。1943年,汉口绣花街大夹街被毁于战火,汉绣艺人纷纷改行,汉绣生产一度中断。“文革”时期,汉绣成为“破四旧”的对象,大量的汉绣制品被焚毁,汉绣的生产和研究工作被迫停止。

改革开放后,与汉绣产业相关的戏剧用品生产企业面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冲击,传统手工技艺也面临严重危机。汉绣制作周期长,手动要求高,且图案内容由绣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绘制,独具个人风格特色:这些要求使汉绣工艺难以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几十年来,尽管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所走过的道路是坎坷曲折,风雨飘摇的,许多珍贵的技艺在漫长的历史途程中已经悄无声息地消失了,现在还存活着的,也因种种原因而呈现出衰微的趋势,有的甚至处于濒危状态,传承断档和技艺消失的信息时有所闻。①”与此同时,汉绣的市场影响与文化品牌形象也在逐渐消失,汉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2.汉绣现今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武汉地区汉绣行业并未形成系统。“汉绣在武汉地区的发展经历坎坷一波三折,给我们留下许多的启示,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在武汉地区从未有过一个正式的以汉绣命名的工厂或企业(武汉虽有‘武汉绣花厂但一直是机绣而不是手工刺绣的企业),而始终是依附于戏剧用品厂,这也印证了1987年《行业志》上所总结的那样‘武汉市戏剧用品厂是武汉保持生产汉绣的唯一厂家。②”据调查,武汉地区并未建成或成立正式的以汉绣命名的工厂或企业,多是传承人独立开设的工作室和作坊,如任本荣先生的汉绣工作室,湖北汉绣传承人之一刘小红女士的店铺“红绣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传授模式是家族式的口传心授,这大大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且大多数工作室和作坊都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成立的,个体性强且分布零散,不利于传承人之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个体面向的市场也相对狭小,缺乏流通和销售平台。

第二,汉绣博物馆等基础设施规划不合理。武汉市汉绣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汉阳区江堤中路江欣苑社区,武汉市西南部,地理位置偏僻,鲜为人知;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降低了市民的观赏欲,从而使汉绣博物馆的存在感微弱。此外,这类相关设施数量较少,武汉仅有一处汉绣博物馆,难以达到其集中展示的目的。

第三,传承人综合素质欠缺,生活来源不稳定。任本荣先生说:“汉绣的发展速度不太理想,这主要由汉绣这个作品的性质决定,这个工作太细致太古老,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耐心,而且对于生产者来说的话,回报周期长,年轻人不愿从事这种费时费工的活儿,或者难以坚持下去。”在采访中我们得知,汉绣“学徒”普遍学历不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较低,他们的学习目的多为谋生,但是汉绣行业供求关系不平衡,直接影响手工艺人的经济收入。因此,自愿从事汉绣工艺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使汉绣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第四,以四大名绣的发展和保护情况反观汉绣本身,汉绣的发展门路狭窄,宣传方式单一。从2008年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从濒危亟待保护、几位大师传承人苦苦挣扎,到今天近4万女性实现居家就业,开辟绣娘织女经济新天地,创造产值近7亿元,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惊叹的“中国经验”,成为2013财富全球论坛热议的话题,甚至成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课堂案例。而汉绣并未走下艺术神坛,走向平常人家生活,这不利于汉绣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潮流之下生存。另外,从苏绣、湘绣、蜀绣来说,其不仅有以该绣种命名的网站,如“苏绣网”“湘绣网”、“蜀绣坊”;蜀绣还有以其为素材的原创歌曲《蜀绣》,并于2015年登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蜀绣和苏绣分别邀请著名歌手李宇春和香港演员刘嘉玲作为形象大使。而汉绣在这些方面的宣传并未涉及。

第五,汉绣作为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工艺品相比,传统工艺耗时多、产量小、价格贵的缺点掩盖了其艺术水平高、文化内涵丰富等诸多优点,而现代工艺品因其制作流程机械化、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发展势头明显盛于传统手工业,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市场。汉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局限于自身相当长的制作周期和过于精工细作的生产方式。

二.荆楚地区汉绣的保护意义

1.汉绣具有较大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涂腊梅这样说:“汉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也曾组织过专业的调研小组去往洪湖、荆州、红安等地进行采访,汉绣的发展历史悠久,文化沉淀丰厚,在各地都有自成一脉的支流。”这种多元文化因素并包、小范围内、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使汉绣不仅在学术层面上有历史遗存的宝贵资料,在经济层面还有着市场化需求逐渐加大的特质。

汉绣从改革开放之后有所发展,在新时代下具有一定的市场,但由于自身的古老和传统性,汉绣与新时代的审美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因此汉绣的市场未被完全开发,但其中潜藏的经济价值是可观的。

2.汉绣文化可与世界文化接轨

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汉绣的价值绝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中的陈列或是少数传承人手中的技艺。汉绣不仅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生长而成的一朵奇葩,更是在传统工艺兼蓄并包的基础上,带有自身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商品。随着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汉绣越来越受到礼品行业的亲睐。大到政府部门出国访问,小到市民群众走亲访友,汉绣以其富丽鲜艳的外表、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种独特的高雅礼品。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说到:“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鼓励倡导发展第三产业,这对所有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大环境之外,地域特色和传统技艺又是民俗得以生存的根本,其根本必须得到良好的保护,才能让民族的走向世界,让汉绣与世界接轨,让世界了解汉绣,赢得海外尤其是华人华侨的认同,使其认识到汉绣的美,并在世界其他角落传扬这门秀美技艺,汉绣才能获得更多关注和肯定,甚至迎来新传承者、新创意、新市场。

三.荆楚地区汉绣的生产性保护措施

1.建立汉绣手工艺者交流平台

行业内部加强汉绣手工业凝聚力。加强汉绣手工业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汉绣行业内部统一的交流平台。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例如汉绣交流论坛、召开定时的交流会、开展汉绣产品的交流展示会等。武汉汉绣行业协会强化自身的纽带作用,更好地联接各汉绣手工业者,创造集体意识,为汉绣发展共谋出路。

2.开展汉绣训练营

汉绣过去主要是“师带徒”、“父传子”的传承方式,现在则以艺术工作室为主。这种工作室形式是个体小生产模式的,传承比较完整,精工细作,凸显项目产品的个性化,精品化。但是,在快节奏的当代,这类“慢工细活”却不被看好。家族内部传承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汉绣传承制度应更具有开放性,接纳更多想要投身汉绣行业的人。汉绣大师可将目光投向大学生,主动与各大高校对接合作,成立“汉绣培训班”或“汉绣实践教育基地”,在挖掘和培养汉绣人才的同时,又能使汉绣在高校内得到推广,实现双赢。

同时,建立专门的汉绣训练营,组织一些资历较老,技艺精湛的汉绣大师对有意向学习汉绣或有创业需求的绣工进行指导,并与礼品商、家居用品商和服装生产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固定的供应销售模式;指导期间定期举办比赛和交流会,并设立奖项,提高绣工的创作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在合作和竞争中推动汉绣发展。

除了增加传承人的数量之外,还需要培养传承人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制作过程中提高手工艺人的劳动效率,缩短汉绣的制作周期(这一点或许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或其他途径),从而拥有市场,获取经济效益。同时,对汉绣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也是手工艺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对于从小对绘画、艺术、刺绣感兴趣的人,我们要从小对他们进行培养,不仅仅让他们懂得如何刺绣,更要让他们深入了解到汉绣的内涵以及各代汉绣人所特有的汉绣精神。”③

3.政府加强引导和管理,提升汉绣文化品牌形象

A.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措施

对于民间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与政府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政府的引导以及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将会对汉绣的生产性保护形成一个很大的推动力。

坚持政府对汉绣生产性保护的价值引导、政策引导和舆论引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规定,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组织开展汉绣生产性保护知识和成果宣传,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和出台新的优惠政策扶持汉绣生产性的保护,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营造环境。同时,政府、公司和传承人三方主体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相互带动,共同促进的发展模式,使汉绣发展成果得以共享。

B.对汉绣进行物质支持,并完善基础设施

汉绣的生产性保护需要一个完备的系统,而这个系统的建立和维持又需要政府起主导作用。这个系统包括扶持机制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

扶持机制表现在政府对汉绣行业的政策及物质支持方面。扶持传承人,重视支持汉绣项目并给予物质上的资助;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对汉绣的项目活动及其文化精神进行宣传,例如开设专门的汉绣频道进行节目推广,投放有关汉绣与城市品牌形象的宣传片等;同时对馆藏汉绣的博物馆进行扶持,对和汉绣有关的各种展览活动给予支持、提供平台。同时,政府需要借鉴以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法,吸收当代可行性与创新性兼备的保护方法,以此来完善政策,并落到实处。

基础设施的完善也需要政府发挥相应职能,可设立多个汉绣博物馆或作品展览馆,且选址应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或与武汉当地风景区结合,提升关注度。此外,还需对展览馆内的汉绣精品进行更新和收藏,使更多优秀的汉绣手工艺品得以妥善保存。

C.提升汉绣文化品牌形象,拓宽发展模式

政府可将汉绣打造为武汉对外文化交流的品牌,提升汉绣文化品牌形象。在全球化趋势下,政府应把握发展机遇,结合汉绣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还原“绣花街”,形成集汉绣制作与礼品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市场流通模式。从而增强汉绣的地域性特征,在对外文化交流层面为汉绣带来商机。

总而言之,汉绣的保护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这种具有良好发展大环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着眼于荆楚地区,生产性保护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注 释

①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154.

②冯泽民.荆楚汉绣[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42.

③武汉纺织大学非遗团队.汉绣产业方向寻踪——武汉纺织大学纺织非遗团队汉绣调查(下)[J].中国纺织报,2012-2-14(008)

参考文献

[1]孙燕.区域性大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2]刘德龙.坚守与变通一关于非遗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C].山东省民俗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3]赵 莉、李 光.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及其人权价值——以“武汉模式”为例[J].人权,2013.

中南民族大学省级创新训练项目:荆楚汉绣的研究与推广项目编号:BCX14212

说明:参与本文写作的还有:李彦衡、何静波、王春。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汉绣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荆楚刺绣艺术树碑立传
荆风楚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绣
浅析汉绣的现状与发展
汉绣艺术在当下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荆楚汉绣研究综述
汉绣的发展历程分析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