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三国志平话》中的拥刘贬曹思想
2015-09-09罗勇
内容摘要:《三国志平话》所蕴含的鲜明的“拥刘贬曹”思想,既是特定的历史环境影响的产物,也是受历代民间思潮和官方意识影响的结果。在书中,这种思想意识一方面通过蜀汉刘备一方塑造为全书叙述的主要部分展现出来,另一方面也通过对蜀汉人物理想化的塑造和对曹操无情的嘲弄鞭挞表现出来,并直接确立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三国志平话》 拥刘贬曹 主题思想
“三国故事”的说话艺术可能在唐代即已产生,只是让人可惜的是,宋以前的“三国”说话都没留下“话本”,现存最早且较为完整的三国故事专书即为《三国志平话》(以下简称《平话》)。就《平话》而言,无论是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上,还是在对人物的评价上,都已为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确立了基本的思想倾向,即以蜀汉集团为叙述主要方面的“拥刘贬曹”思想。
一.拥刘贬曹思想意识的来源
于历史而言,三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诸侯割据的争战史,无所谓是非正义之分,后人只能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来判断哪一方处于主导地位。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籍里,蜀汉并未处于主要地位,以篇幅而论,陈寿的《三国志》中,曹魏三十卷居首,蜀汉仅为其一半居末;即便经过裴松之的补注,曹魏、孙吴所增加的内容亦多于蜀汉。而且,《三国志》记录三国主要人物,曹魏250人,蜀汉仅86人。可见,在三国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是曹魏而非蜀汉,文学倘若描写这段大历史,曹魏理当是描写的重点。
然而,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却悄悄染上了是非正义色彩。南朝宋刘义庆所辑《世说新语》中,涉及三国人物的就有二十六、七人之多,“贬曹”的倾向已经初步显现。晚唐时三国故事在社会上已很流行,杜牧《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假设的口吻间接描绘了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可能承受的命运,以“春深”加深风流韵味,以“锁”突显金屋藏娇之意,隐现诗人对曹操的道德评价。至北宋,苏轼《志林》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张耒《明道杂志》亦载:“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异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可见当时民间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的倾向。民间不看好曹操,而历代官方,对曹操也不看好,《贞观政要》中记载李世民对封德彝说:“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李世民也是看不起曹操、耻与为伍的。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编著《资治通鉴纲目》,在记录三国这段历史时,就奉蜀国为正统,以魏、吴为唐国,表露出明确的尊刘抑曹思想。
此外,宋元特定历史环境也促使“拥刘贬曹”思想长期流传并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由于当时民族间的战争频繁,“人心思汉”、“恢复汉室”,正是当时汉族人民共同的心愿,文人学者甚至用汉室来代表汉族,而把金元比作曹魏,如陆游《得建业倅郑觉民书》诗云:“邦命中兴汉,天心大讨曹”,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抵抗外族入侵、收复中原失地的爱国情绪。这些思想意识,无疑会深刻影响民间说书艺人的价值取向,并在《平话》中予以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平话》这种意识的鲜明流露也和元代社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它所实行的不可理喻的、残酷的民族欺视政策,必然会遭到我国各族人民,尤其是汉族人民的激烈反抗。因此,元代的民族矛盾尖锐化程度是超过它以前的任何朝代的。无庸置疑,《平话》不仅反映了元代人民的历史观和社会观,而且更为重要的还曲折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尤其是汉族人民反抗蒙古贵族统治集团残酷统治的时代精神。
二.拥刘贬曹思想意识的表现
拥刘贬曹是《平话》最主要的思想意识,亦可称之为《平话》的主题思想,这在全书通过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1.蜀汉刘备一方成为《平话》叙述的主要部分
《平话》是以蜀汉故事为中心线索,来统率三国的纷争和统一的。纵观全书,与其说是在写三国的征战发展史,毋宁说是在写蜀汉的兴亡史。若除开入话和尾声,则《平话》所记三国故事实始于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终于诸葛亮五丈原病逝,这种首尾呼应,恰恰是蜀汉兴与衰的见证,正说明说书艺人于《平话》主要演述的即是蜀汉兴亡史。这在全书图目的安排上也得到印证,在全书70个图目中,以蜀汉内容为标题的达到55个,其中上卷15个,中卷19个,下卷21个,这说明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内容的深入,越往后蜀汉内容占的比例越大;曹魏一方虽然仅有4个,但蜀汉一方的很多故事都和曹魏一方有关,如灭吕布、古城聚义、诸葛亮北伐,即便是以孙吴为重心的赤壁之战,也和曹魏有关。此外,《平话》用了61个图目来写三国君主正式称帝之前的事,既是讲史艺人根据主题需要对历史题材进行剪裁的结果,也是全书结构以蜀汉兴亡为主轴的旁证。毕竟,在这61个图目所展示的历史舞台上,蜀汉的事业历经挫折,由弱小走向兴旺,人心所向;蜀汉的人物忠义彪炳,雄姿英发,《平话》对蜀汉的歌颂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此外,在三国大事件叙述着眼点的选择上,《平话》也是以蜀汉人物为主,如破黄巾战吕布以张飞为主,官渡之战以关羽为主,赤壁之战以诸葛亮为主等,充分彰显蜀汉人物在这些事件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而曹魏、孙吴两方的人物,除曹操、孙权、周瑜等,余者仅成为蜀汉人物活动的背景,连配角的资格都还没有。在全书的布局谋篇上,《平话》更是以诸葛亮出山为节点,将全书分作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述刘备集团的流动作战,以其败多胜少表现创业的艰难,并勾画出汉末群雄割据的概貌;后一部分主述诸葛亮为复兴汉室所作的种种努力,以其南征伐北展现兴业的困难,并连带出魏吴两国的文武人才和纷繁事件。由此可见,《平话》的整体格局是以蜀汉为中心展开的,蜀汉故事已成为全书叙述的“重头戏”,《平话》也正是通过这种安排和叙述,表现出对蜀汉的关注和对曹魏的漠视,取舍之间,《平话》“拥刘贬曹”的情感倾向和思想意识也就表露出来了。
2.对蜀汉人物理想化的塑造和对曹操无情的嘲弄鞭挞
《平话》拥刘贬曹的思想意识,从说书艺人对书中所写主要人物的态度上亦可看出。全书以饱满的热情描写了刘、关、张的义气,渲染了刘备的仁慈爱民的圣君气度,歌颂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忠贞不渝的高风亮节以及关羽、张飞等人的忠义勇略,并极力颂扬他们为扶助汉室、继承汉统、兴复汉家天下而竭忠尽智的奋斗精神,对他们“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性结局表示了深深的惋惜和同情。为了凸显蜀汉人物与众不同的英雄气质,《平话》还在这些人物出场时着意刻画了他们出奇的外貌。如刘备是着重突出其“帝王之相”,并反复有六次描写:
生得龙准凤目,禹背汤肩,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首次出场时)
众官皆觑为首者一将,面如满月,耳垂过肩,双手过膝,龙准龙颜,乃帝王之貌。(袁绍诸将见时)
献帝见先主面如满月,两耳垂肩,貌类汉景帝。(献帝见时)
我观皇叔是帝王之像,两耳垂肩,手垂过膝,又看西墙上写诗,有志之辈。(孔明见时)
周瑜自思:曹操乃篡国之臣,吾观玄德隆准龙颜,乃帝王之貌。(周瑜见时)
孙权言曰:“今观皇叔,汉之亲也,相貌堂堂,后必为君也。”(孙权见时)
关羽、张飞是突出其“勇猛之相”:
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写关羽)
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九尺余,声若巨钟。(写张飞)
诸葛亮则突出其“文士之相”:
却说诸葛先生,庵中按膝而坐,面如傅粉,唇似涂朱,年未三旬,每日看书。(刘备见时)
却说诸葛身长九尺二寸,年始三旬,髯如乌鸦,指甲三寸,美若良夫。(周瑜见时)
透过这些相貌描写,可以深深感受到说书艺人对这些蜀汉英雄人物的热爱、崇拜之情,折射出的是说书艺人对蜀汉一方的拥护与爱戴。此外,细查《平话》全书,会发现书中关于人物相貌的描写,主要集中在蜀汉英雄人物身上,这并不是偶然的,从中展现出的是说书艺人对蜀汉一方所倾注的热情,是《平话》“拥刘”的最好证明。
而对于三国历史的关键性人物曹操,《平话》则将其作为蜀汉英雄的对立面,并虚构了很多典型化的情节凸显曹操的奸佞残暴、狡猾专横。如写曹操杀人成性,吉平、马腾、杨修、汉皇太子等人皆是死于他手,就连樊城、新野的百姓都说“曹操兵已至,杀人不知其数”。为了渲染曹操的贪色,《平话》遂借陈登之口说曹操的淫乱无耻,在“长安建铜雀宫,选天下美色妇人,每日作乐。又不闻蔡琰和番复回,曹公又收在宫中”,还借诸葛亮之口把著名的赤壁之战说成是曹操为了得到“乔公二女”的一场大战。曹操本是一个精通兵法的军事奇才,而《平话》却极富创造性地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战场上的“狗熊”形象,他不但屡吃败仗,而且常常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赤壁之战是被杀得“盔斜发乱,发甲捶胸,偃鞍吐血”;战马超则狼狈至“刀断其髯,换衣”的地步,回营后竟然“茶饭不能进”;征汉中又被杀得“推冠披发,偃鞍吐血”,一路逃命,大军所剩无几。此外,《平话》还公然推翻历史,让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完全跳脱出史实原则的限制,枉杀太子、逼帝禅位,将其篡逆形象描写到了极致。凡此总总,皆是为了展现曹操凶残无仁、暴虐成性的本质面目,从而予以无情的嘲弄和鞭挞,激发人们对曹操的贬斥和憎恨。
总之,《平话》受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对历代民间思潮和官方意识加以发挥,真正打破了史传的客观笔法,较为系统地表现出“拥刘贬曹”的思想意识,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具有艺术创造、表现历史的重要意味。它以尊刘为叙事视角与叙事焦点,确定曹魏、孙吴为刘备正统的敌对面,潜在的以刘蜀为善,以其敌对面为恶,把三国之争演为善恶之争,这些超越史传的艺术性创造,不仅奠定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思想基础,也为三国系列的文学艺术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俄)李福清.三国演义与民间文学传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楼含松.从“讲史”到“演义”——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历史叙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卢世华.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陈翔华.元刻讲史平话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6]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国志平话》研究”成果(项目批号:14SB0379)。
(作者介绍:罗勇,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明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