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合作,数学课的返璞归真
2015-09-07成秀霞
成秀霞
[摘 要] 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合作”型课堂教学,以承认孩子的主体性为前提,以孩子的已有经验、生活积累为出发点,质疑问难、自主发现、共同进步,既使孩子舒展了灵性,激发了求知欲,又发扬了团队精神,使孩子获得了愉悦的体验.
[关键词] 合作;需求;讨论
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正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认可. 许多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创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有部分教师存在着浮躁、盲从、形式化的倾向,而忽略了教学的实效性.
合作是否有益于知识的建构
合作学习是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同进步、共同做事、学会生存,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
如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创设了生动、活泼、开放而又贴近生活的数学情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小鸟们参加孔雀的生日宴会录像,伴随着轻松的音乐,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形态各异、色彩鲜艳的小鸟们各有多少只吗?由于小鸟是一只只分散参加的,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所有的答案不尽相同. 老师适时巧妙地安排了小组活动,鼓励孩子们用他们较为喜欢的方法,记录小鸟们各有多少只,并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四人一小组,各选一名代表作主题发言且与其他小组交流. 有的已准备分工,一人数一种小鸟;有的用不同的符号记录各种小鸟;还有一人报小鸟的名称,其余同学作统计;有的用平面图形记录各种小鸟. 接着,我鼓励儿童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或交流自己小组的活动情况. 事实无可辩驳地说明,这种“合作”型课堂教学以承认孩子的主体性为前提,以孩子的既有经验、生活积累为出发点,质疑问难、自主发现、共同进步,既使孩子舒展了灵性,激发了求知欲,又发扬了团队精神,使孩子获得了愉悦的体验.
热闹是否有益于异质的生成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差以及引导不当,在新课程的数学课程上,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合作学习,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热火朝天,忙得不亦乐乎,而教师则站在一旁若无其事,这就是所谓的合作. 开始时,几乎所有的学生均举手表示想汇报合作成果,接着举手的学生逐渐减少,最后,成为几位优等生的表演. 而大部分中等生、后进生却成了交流的听众、讨论的旁观者、合作的陪衬者. 这种缺少必要教师指导及师生间真情互动、生生互动的小组合作,实际上是小组对弱势个体进行的排斥,而不是帮助、辅导. 这种放任自流的热闹合作场面实质忽略了对数学本质的追索. 在现实的课堂中,如何使小组交流不流于形式,正确发挥其功效呢?
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1. 合作——应有需求
【片段】
师:说说你最想了解我们班同学的哪些情况?想一想,可以怎样收集这几方面的数据?
生1:可以让每个人到全班去了解,然后统计.
生2:这样花的时间太长了,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
生3:我建议分组收集数据,每组统计一项,再在全班汇总.(学生们一致表示赞同)
师:这个建议很好,但是,每个小组又应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呢?
(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表意见. 学生根据自己要了解的情况,自由组合,进行合作学习)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首先,了解本班学生的哪些情况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同时,对于如何收集数据,教师没有直接提出建议,而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可见,学生对于这一学习任务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但都认识到在有限的时间内个人难以完成这项学习任务,需要与同伴进行合作,产生了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
2. 讨论——落到实处
在部分课堂中,学生的小组交流还存在以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1)照本宣科,流于形式
一位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引入新课. 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想办法拼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 几分钟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纷纷说:“我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教师十分高兴地表扬了学生.
这种交流完全是教师牵制下的“奉命行事”,复习的知识与新知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为什么要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在一起,怎样想到这样拼等问题,学生都很茫然. 学生没有机会,同时也不愿意作深入思考,因此自然缺少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只能人云亦云. 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另一位教师将学生的交流逐步引向深入的教学片段.
首先,教师让学生说说对梯形已经有了哪些认识,之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梯形(一个或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还能发现什么?学生独立操作后,进行交流.
生1:我发现任何梯形都能分成两个三角形.
生2:我发现任何梯形都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3:我发现只要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在一起,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4:我还发现将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然后启发学生还想研究梯形的哪些问题. 当学生说出想研究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又让学生交流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初步设想,最后让学生分组探索. 学生在交流时提出了丰富多彩的、富有创意的思路和想法. “能将新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在这些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种交流不再是学生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而被迫应答,而是展示自我的一种内在需要. 学生在交流中思考着、体验着.endprint
(2)费时低效,偏离方向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出示如下判断题:把一张纸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张纸的. 有的学生认为上述说法错误,接着,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展开讨论. 认为错的一方拿出一张纸随便撕成两份,质问对方:“这是分成两份吗?每份是这张纸的吗?那你们为什么认为是对的呢?”这时认为对的一方也拿出一张纸对折后平均分成两份,反问道:“这是两份吗?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吗?那你们为什么认为错呢?”认为错的一方马上辩驳:“题目中没有说平均分啊!”认为对的一方也不服:“可是题目中也没有说不是平均分啊!”……双方互不相让,争论持续了很长时间.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片面地认为在学生交流时,如果加以引导就是不尊重学生,会扼杀学生的个性. 即使学生的交流偏离了轨道,也应加以保护甚至表扬,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二是学生不会交流,缺乏倾听和反省的意识.
3. 指导——引领提升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一般都会在各小组之间巡视,以适时对合作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各小组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我在组间巡视指导. 我发现,有一组同学把棱的条数数重了,就指导他们按顺序数. 刚指导完这组,我又发现另一组把棱的条数数漏了,于是又进行了指导. 接下来我不断发现有的小组数重或数漏,只能逐一指导,此时虽然指导时间已长达10分钟,但其他没有得到指导的小组中问题依然没有办法及时解决. 当小组合作学习出现倾向性的问题时,如何处理?
对策:合作前对全体学生进行预见性指导
教师要预设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对全体学生进行预见性指导. 如上例中,如果合作前我就预见到学生数棱时会数重复或遗漏,并在合作前对全体学生进行指导,应该不会出现有那么多组学生数重或数漏的现象. 特级教师刘德武在教学“你的头发有多少根”一课中,就预见到学生研究头发根数的方法可能会有问题,于是合作前就问全班学生:你们打算怎样来研究“你的头发有多少根”呢?学生们有的说把头发全部剪下来数一数;有的说用放大镜数;有的说用称重的方法;有的说求出头发的面积……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研究方案,即先量出头皮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数出1平方厘米的头皮长了多少根头发,最后算出头发的总根数. 这一预见性指导,先要求各小组自行拿出方案再操作,对于什么时候能得出结果则是个未知数.
我们在运用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时,既要看到它会给教学带来的积极有效的改变,也要了解到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并采取相应的教学对策. 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多向交流,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体验“1+1﹥2”的活动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