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本特征组织教学

2015-09-05曹庸夫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文句意境意象

曹庸夫

每类文体都有其本质特征,阅读的时候只有抓住了基本特征,才能准确把握文本,也才能由此指导写好该类文体的文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须把阅读一类文体文本的规律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最后能够实现独立自主地阅读。从阅读中获得了丰富的文体特征知识,才可能进到写作同一类文体文本的地步。

以诗歌为例,诗歌文本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丰富的意象、凝炼的语言、恰当的方式展示作者的写作意图、诗歌的意境和文体特征,决定了诗歌教学必须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语言承载的作者的悲欢离合、时代特征和意象体现的意境;也决定了诗歌教学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同时必须适时恰当地介绍作者的身世经历、时代特点及有关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更决定了诗歌教学品味语言与意象组合、语言传递的作者的真情实感、读者由语言领悟到的感兴必须与作者的身世经历、时代特点及有关背景有机融合,进而准确把握意象与意境的联系。

朗读诗歌必须建立在对文本语言所表达的情感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只有对诗歌语言所传递的作者寄托的情感有了通透的了解,才可能在朗读过程中传达出文字的情趣,进而畅发读者的感兴。要对诗歌语言承载的作者的情感有通透的理解,需从对诗歌的意象意义的理解出发,理清每个意象的意义,把握意象组合的意义,做到准确理解诗歌意境。

诗歌的意象常常由自然风物承载,体现为宇宙万物,如日月星辰、山水风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词性上体现为名词。理解意象的含义,必须结合诗歌语言的语境,把握作者透过诗句表现的情感,在领悟诗歌意象组合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意境运用了哪些语言表达方式和意象与哪些语言融合在了一起,读出语言传递的妙处,培养语感。

诗歌教学时引导学生找出表达意象的词,是教学的第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领会意象意义,是教学的第二步;引导学生整合意象,明白意境,是第三步。

比如: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引导学生找出的意象有“天、水、秋、山、日、楼、鸿、游子、吴钩、栏杆”,再引导学生明白每个意象所蕴含的意象意义,进而明白这么多意象叠加起来所表达的意境。

为了准确理解意象在具体诗歌里表达的意象意义,必须引导学生把意象与所在诗句前后语言(语境)整合起来理解,进而整体把握意象在具体诗歌中的意义。比如“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诗句里“天”、“水”表达了蓝天、绿水“广阔无际、辽远无边”的意义,整句表达了作者登上建康城楼上的赏心亭仰观长天的美景:南国的天空是如此辽阔,江水向着天边流去,真是水天一色,无边无际,气势何等壮阔。“清秋”是说这秋天已有些冷落凄凉之意,这给美景染上了—层凄清的色彩,渲染了一点悲凉气氛。“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句的意象是什么?学生不可能一下子看出来,就要引导学生去阅读领会,“遥岑远目”是极目远望,看到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献愁供恨”是感受,所以看到了“玉簪螺髻”。“玉簪螺髻”指什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玉簪螺髻”比喻“山”。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在作者眼里“山”在“献愁供恨”。“山”为什么“献愁供恨”了呢?这里就有必要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身世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首词是辛弃疾30岁时任建康通判时作。其时辛弃疾从北方率众到南宋已12年,朝廷不信任他,不重用他,从来没有给他北上抗金的机会。现在登楼远望,想起北方沦陷的国土,不禁激动万分,深感报国无门,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之作。所以作者眼中的“山”已是对报国之志难于实现的“愁”和对当局者不给报国机会的“恨”的化身,是作者报国无路的忧愁与怨恨的具体化。“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落日”照耀的“楼头”,“断鸿声里”还有我这个为抗金而来南方而又失意的“江南游子”。“断鸿”,就是离群的孤雁,作者以“断鸿”来类比“江南游子”,一种孤单漂泊、寂寥悲痛的处境正是作者当时境况的绝妙类比。“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课文注释:“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由此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身世经历,明白“吴钩”所托付的是“报国之志”,抗金南来的“游子”,只能看着身上佩的杀敌宝刀,不能去抗金杀敌,心里该是多么的愤懑不平,所以只能用“栏杆拍遍”来发泄心中的悲愤。这两个动作,极度地表达了作者深感国家艰危而又报国无路的悲愤。所以作者在本节词的最后扣住标题直接抒发“无人会,登临意”的凄楚感慨。整合起来上片作者辛弃疾登上建康赏心亭时,从仰观天空,遥望远山,写到落日照楼、悲愤的激情,由远而近,层层写来,充分抒发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压抑悲愤的心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片联想到张翰弃官归乡、刘备鄙视许汜的典故深化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孤寂、忧愁、凄楚。引用恒温北伐的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抒发自己不能为抗金复国、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光阴的感慨。最后“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意思是说,叫谁去请歌女来擦掉我这英雄失意的眼泪呢?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而沦为幕僚的英雄人物面临着国家艰危而又深感报国无路的慨叹,这悲叹又是和国家命运连在一起,因此给读者的印象更多的是激动而不是伤感。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有了这样通透的理解,就为朗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朗读的语调有客观的规律,不外乎语调高低、强弱、缓急的差别。“高低是从声带的张弛而来的分别。强弱是从肺部发出空气的多少而来的分别。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发音数少是缓,发音数多就是急。”朗读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于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再说强弱。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再说缓急。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沈郁、悲凉、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科学教育出版社)

有了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不难了,如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意义完足的句子宜前高后低,“楚天千里清秋”读得高,“水随天去秋无际”读得低;是悲凉凄苦的句子宜句的头部“楚天千里清秋”加强,句的后部“水随天去秋无际”是悲凉的句子宜缓读。再如朗读“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宜前高后低,句的头部宜加强,“献愁供恨”须得急读。

在朗读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再回过头来整体地看看所学习的诗歌语言所代表的文体特征。就《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而言,所承载的文本语言特征有上片用意象组合、修辞手法,下片化用典故,表达报国无路的孤寂、悲凉、凄楚的情感。所承载的文本表达特征是用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红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来陪衬、点染壮志难酬的孤寂、忧愁、凄楚。所承载的文本结构思路特征是上片从远景勾勒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无边的凄凉、忧愁和怨恨;紧接着近景落日楼头,借游子写出自己的孤寂、悲苦、凄凉;最后写自己的两个动作,直接抒发自己的孤寂、忧愁、悲痛。下片先化用三个典故生动地诠释了“无人会,登临意”的心境。再用一个问句进一步表达了一腔爱国情怀无人理解。整首词构思巧妙,扣住标题“登”字展开,由景抒情,紧紧围绕“无人会,登临意”抒写情怀。

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是一样,必须抓住文本特征组织教学。比如:《再别康桥》共7节,起首一节奠定情感基调,结尾一节回应起首一节,总结全文的离情别绪;中间借杨柳、青荇、水草等意象自上而下地描绘了康桥迷人的风光和自己对康桥的迷恋,再由这风光集中到“榆阴下的一潭”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进而寻梦,使诗意向纵深开掘,第6节诗由梦境回到现实,表达对母校的离情。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是本诗的突出特点,应当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本诗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的运用传递出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也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再如:《雨巷》借“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我”“篱墙”6个比喻性意象和实体意象,“油纸伞”“雨巷”“丁香”几个意象是为了表现“姑娘”这一意象服务的,“篱墙”反衬着“姑娘”的形象,这些意象组合是“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文本通过变幻的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的意象与语言组合,实现了由散文到诗的转化。作品运用音韵节奏的变换达到的神奇效果、押韵传递出幽深空蒙的意境、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借助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表达了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传递出现代诗歌语言的优美。总之,通过对教材选取的有代表性的诗歌文本特征的理解分析,最终形成整体的诗歌文体特征,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

[作者通联:四川泸州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文句意境意象
用关键文句展示作文的思维层次——以“八省联考”卷作文“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为例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用灿烂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文本中心,深度解读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文本解读,“文”为核心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