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生命》“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2015-09-05郑逸农
郑逸农
【设计特点】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研习”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散文类文学文本。自主研习,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散文类文本中个性化的内容、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写作技巧,品味散文的内容美、情感美、语言美和技巧美。这个界定源于笔者对散文的基本理解。笔者认为,散文是离作者的心灵最近的一种文体,个性化明显,是作者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文体,同时带有个性化的写作技巧。可为笔者的基本理解提供支持的有郁达夫的观点和刘锡庆的观点。郁达夫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更强。”学者刘锡庆说: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字“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
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为“四研习”:一研习个性化的内容;二研习个性化的语言;三研习个性化的情感;四研习个性化的技巧。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激趣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讨论文体特点和学习内容;研习个性化的内容、个性化的语言、个性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写作技巧;自由式补充研习;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积累性美读;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一、教师激趣导入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16年左右了吧?对于生命,各位肯定都有了基本的体验和理解;但是,如果问你一个严肃的话题:“生命是什么?”各位可能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或者还没有深入思考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生命”的课文,题目就叫做《谈生命》。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冰心作为一个阅历丰富、经历丰厚的成年人,对生命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不走在学生前面做现成的讲解和单向的灌输,不以教代学,而让学生先行,以“先生后师”为准则,让学生打开书本,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课文,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在自由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讨论文体特点和学习内容
教师介绍文体特点:这篇课文是散文,一说到散文,我们马上会想起“形散神不散”这句套话,但老师今天要换一个角度来说说散文的特点:散文是离作者的心灵最近的一种文体,是最富有个性化的,是作者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的一种文体,带有明显的个性化的写作技巧。
之后让学生根据散文的特点,讨论本文的学习内容。每人先独立思考,再参与小组讨论,努力形成基本共识。
对着特点来讨论学习内容,容易形成共识,最多在学习内容的先后顺序上会有出入。教师可建议按照散文的四个“个性化”表述顺序来学习:先学习个性化的内容,再学习个性化的语言,后学习个性化的情感,最后学习个性化的写作技巧。如果自己认为还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自主学习。
讨论学习内容,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虽然围绕教师介绍的散文特点来讨论学习内容,容易形成共识,没什么探索性可言,但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散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离开教师也能独立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以下按四个方面来预先设计。课堂实施时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做些调整。
四、研习个性化的内容
第一步,关于生命,作者选择了什么个性化的内容?每人到课文中截取词句,先用一句话回答,再用两句话回答。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教师让每人开口说,以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有效”的“非指示性”课堂教学原则。
之后教师也说一遍,以起到强化和确认的作用:用一句话说就是:生命像什么。用两句话说就是: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像一棵小树。
第二步,作者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为什么不敢说“是什么”,只能说“像什么”?说说你的理解,并说说给你写作上的启发。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后,教师随机抽点三四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说说。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研习心得,深化学生的学习(不机械照搬,也不宜自我炫耀)——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科学的命题、哲学的命题,需要从科学的角度、哲学的角度来阐述;作者冰心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哲学家,而是作家,所以她运用文学的命题,用生命“像什么”来写,这体现了文学家选择内容的个性化。生命“像什么”呢?作者选择了“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像一棵小树”来写,这又体现了文学家中的作者(冰心)个人选择内容的个性化。给我们写作上的启发是:面对同样的话题,要选择自己熟悉的内容来写、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来写。
第三步,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各用一句话说说每个层次的内容。边研习边写在备用纸上。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后,教师随机抽点三个小组左右的代表向全班说说。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研习心得,深化学生的学习(介绍时注意方法的引导)——
全文可以划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第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总说本文要写作的内容:生命像什么。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这是总写,下面开始分写。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一路东流的状况。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第四层为余下部分,总结上文,阐发哲理: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这层讲了几个意思,但“快乐和痛苦”的意思是核心。
第四步,刚才给这篇课文划分层次,一个重要原因是这篇课文很特殊,没有分段,只有一大段。你觉得我们写作文,用一段话来写,好不好?为什么?时间1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思考后,教师随机点三人起来说说。观点可以不一样,但一定要能自圆其说。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决定说的内容和重点)——
写文章还是分段写的好。因为这样可以把自己要表达的几个意思很自然地分开来,而对于读者来说,也习惯于读分段的文章,这样可以自然地从不同的段落读出不同的意思。本文只是一个特例,可能是因为当时发表的刊物版面太小而没分段,也可能是被编辑合并段落了。我们平时写作不宜学过来。
五、研习个性化的语言
第一步,作者在写“生命像什么”这一个性化的内容时,运用了什么个性化的语言?要求概括得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先说关键词,再简要举例,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在评判中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教师随机抽点三四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全班的基本共识。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研习心得,深化学生的学习(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本文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形象性,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展开来比喻生命的行进过程和生长过程。其中,在描写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时候,又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反复描述:“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而在描写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的末尾,有意识地运用相同的句子或句式反复吟诵:“大海(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再形成(又长成)……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读来朗朗上口,意味悠长。
除了形象性,还有哲理性。这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层次。这一层的每句话都充满了哲理性,比如:“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此外,本文的有些语言还充满了抒情性。这从文中不时出现的感叹号就能看出,比如:“啊!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啊!看见了天!”
第二步,本文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生命的全过程,并对人生的各个阶段作了形象的描述。请分别将两个比喻中的关键词句(其中“一江春水”是四个“有时候”,“一棵小树”是四个季节)转换成自己直白的话语来说说,然后体会两种语言的表达效果。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努力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说说本组的共性认识和个性表达。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与学生交流,并请学生评判——
“一江春水”部分(四个“有时候”):“有时候遇到了人生障碍和阻力,他勇敢地战胜它,继续前进;有时候走到了人生的顺境中,他快乐地享受;有时候遇到了人生的打击和侵扰,他暂时气馁了,但过后他又重鼓信心;有时候遇到了人生的温暖和关怀,他只想停下来休息。”“一棵小树”部分(四个季节):“在人生的童年,他努力生长;在人生的青年,他努力奋斗;在人生的中年,他在事业上出了成果;在人生的晚年,他享受人生奋斗换来的成功喜悦;终有一天,他离开了人世。”两种语言在表达效果上,直白的语言虽然直接、简明、好懂,但没有形象性、生动性和丰富性;而文中的比喻句虽然不是很好懂,但形象、生动、丰富,给人无尽的想象和回味。
六、研习个性化的情感
第一步,作者借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换言之,表达了对生命怎样的认识?请每人浏览课文,用三句话来概括,其中第一句话来自对“一江春水”部分的概括,第二句话来自对“一棵小树”部分的概括,第三句话来自课文的最后一个部分(可以从中截取)。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相互完善。然后教师随机抽点三四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介绍时分两步:第一步,原来自己是怎么说的;第二步,小组交流后自己又是怎么说的。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学生说到位了就说说答题方法)——
第一句:生命是曲折向前的,需要进取和斗争;第二句:生命是蓬勃向上的,需要生长和奋斗;第三句: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第二步,课文末尾说:“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对“云翳”和“黄昏”意思的理解,以及对两者相互关系的理解。鼓励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每人边思考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三人,自主发言,向全班介绍。
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与学生交流,并请学生评判——
从课文特定的语言环境看,“云翳”是指包括痛苦和幸福在内的丰富的人生阅历;“黄昏”是指人生的晚年。两者的相互关系是:人生阅历越丰富,人生晚年越美好。我们作为学生,也可以这样理解:“云翳”指人生的付出和奋斗,“黄昏”指人生的成功和幸福。两者的相互关系是:人生付出和奋斗越多,人生的成功和幸福也就越多。
七、研习个性化的写作技巧
作者在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中,采用了哪些个性化的写作技巧?有怎样的具体表现?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要求概括简洁、全面,分析准确、深刻。以前面三方面学习为基础,努力扩大概括的范围,在备用纸上写下来。可以采用下面的句式来表述:本文第×个写作技巧是……;文中相应的语句是……;这样表达的效果是……。时间4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相互启发,并相互评判,在交流中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派代表向全班介绍,在相互评判中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随机说说自己的研习心得(不机械照搬,同时学生不易发现的说慢一些,让学生跟着一起思考体悟)——
本文的第一个特点和技巧是内容选择上的形象性,不写生命“是什么”,而选择生命“像什么”来写。这样表达的效果是:不一定是最好懂的,但有意境之美、文学之美。第二个特点和技巧是语言运用上的形象性。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展开来比喻生命的行进过程和生长过程,用形象的语言表达这样的意思:生命是曲折向前的,需要进取和斗争;生命是蓬勃向上的,需要生长和奋斗。这样表达的效果是:富有形象性、生动性和丰富性,给人无尽的想象和回味。第三个特点和技巧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哲理性。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层次,阐述了人的小生命与宇宙大生命的关系,阐述了生命中快乐和痛苦的相生相成关系。这样表达的效果是:给人启迪,引人思考。第四个特点是结构布局上的严谨性。以总分总的形式来写,条理清晰分明;而最后一层的议论水到渠成,末尾一句妙然天成。这样表达的好处是:读来井井有条,又步步提升。
八、自由式补充研习
在前面统一研习内容的基础上,再给出一个自由研习的时间,让每人个性化地补充研习,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由赏析,或就自己有疑惑的问题自由探究,或就自己有想法的话题自由阐述,让学生的心灵和智慧姹紫嫣红地自由绽放。时间机动。
九、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
教师综合有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深化学习,提升认识——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和《春水》。她又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宣传以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代表作有《寄小读者》等。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
这篇散文发表在1947年由京沪铁路管理局主办的《京沪周刊》第1卷第27期上。《京沪周刊》是一份小而冷僻的综合性刊物,以报道铁路新闻,探讨铁路修建为主,兼及时事经济,文艺只是点缀。因此,冰心先生这篇情感真挚深邃,文笔清新柔美的散文长期湮没,为各种冰心作品集和研究资料集,包括迄今搜录最为齐全的《冰心文集》和《冰心全集》所失收,不为人知。1999年,冰心先生去世,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陈子善先生把这篇半年前无意中得之于冷摊的冰心先生佚文《谈生命》公之于世,重新发表在1999年3月4日的《文汇报》上。陈子善评价说:“在我看来,冰心先生与世纪同龄的生命是坚定的,正直的,是完全融合在她的多姿多彩的创作之中的。在这篇用诗一般的语言写成的《谈生命》中,先生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冰心先生在她漫长的生命中有快乐,也有痛苦,更有大痛苦,她与读者同快乐,也与读者同痛苦,七十余年如一日,从而成就了她的璀璨瑰丽的生命。她虽然未能迎接新世纪的到来,但她的生命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同在,与一代又一代的千万读者同在,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同在。冰心先生走而无憾。”(陈子善《生命的璀璨瑰丽》,1999年3月4日《文汇报》)
十、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独立掌握后先在小组内相互检测,后由教师现场检测基本的字词。
再聚焦妙语佳句,读出感受和享受;对第四层次或第二到第四层次,熟读成诵,生成积累,并现场展示。
最后全班齐读课文,努力读出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将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十一、总结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然后每组推出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激励学生的学习:这篇课文,既能让我们获得生命的认识,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又能获得语言的体验,增进对语言形象性和哲理性的感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细细品味,让自己在语言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提升。
十二、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学完冰心的《谈生命》,我再向各位推荐冰心的两个作品,一个是课文后面附录的《霞》,一个是《寄小读者》。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作者通联: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