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瘫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评价

2015-09-04陈桂芝张喆赵辉余波

糖尿病新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面瘫例数针灸

陈桂芝,张喆,赵辉 ,余波

1碾子山区人民医院内科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2齐齐哈尔第一医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3齐齐哈尔第二医院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中医所谓“口僻”、“口眼歪斜”等即为西医所说的周围性面瘫[1],也称之为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Bell麻痹。周围性麻痹可见于任何年龄,而在糖尿病患者中尤为常见。近年来糖尿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并发周围性面瘫的发病率也有明显的上升[2]。现选取我院32例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针灸中药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调查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32例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对照组(16例)和观察组(16例),每名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并排除中枢性面瘫,以及合并其它诸如心血管、肝肾等严重威胁生命的原发疾病。所有患者,男性20例,女性12例,其中左侧面瘫15例,右侧面瘫17例。观察组(针药组)16例, 其中男8例, 女8例,年龄18~69岁, 平均(45.72±15.53)岁,病程1~7 d,其中左侧面瘫6例,右侧面瘫8例。对照组(常规组)30 例, 其中男12 例, 女4 例,年龄16~69岁,平均(44.23±17.18)岁,病程7~15 d,其中左侧面瘫9例,右侧面瘫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方面(如年龄、性别、偏瘫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饮食控制和各种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控制在治疗后需达到7 mmol/L以下,餐后2 h血糖在治疗后需达到11.1mmol/L以下。同时每天使用100mg维生素B 1和500μg维生素B 12肌肉注射,1次/d。

1.2.2 观察组:针刺主穴:地仓、 颊车、下关、丝竹空、迎香、风池、水沟、承浆。配穴: 合谷、列缺、听会、足三里、翳风。治疗方式: 上述穴位采取常规针刺,同时需要配合灸法以及电疗等辅助疗法,可采用回旋灸法,灸患侧地仓、下关、颊车等穴位,每次灸3~5 min;患侧面部使用电磁波治疗仪电疗,用温热照射强度,照射时间10~15 min,照射后,可进行10~15 min的面部按摩。疗程:一疗程为10次,1次/d;一个疗程结束之后需间隔3 d再进行下一疗程,两个月左右后统计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3]

痊愈: 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和体征完全正常,闭目、抬眉、鼓腮、示齿功能正常; 显效: 症状和体征大部分消失,面容及面肌功能基本恢复,闭目、抬眉、鼓腮、示齿功能部分正常;无效: 治疗之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总例数-无效例数)/总例数×100%。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护理方案的满意度。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用%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试验发现,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8.1%,明显低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以下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患者对护理方案的满意度。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比较

3 讨论

经过临床研究与观察,发现糖尿病合并面瘫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合并面瘫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而不是糖尿病所引起的单颅神经病变。为了确定诊断,应该通过CT、MRI等辅助检查来确定疾病,并需要排除腮腺病变,以及神经系统疾病[4]。第二,糖尿病合并面瘫多见于糖尿病血糖不佳的患者,尤其多见于老年患者。所以不论是采取何种治疗方式,控制患者血糖,使其达到并处于稳定的水平,对于面瘫的治疗至关重要[5]。第三点,糖尿病合并面瘫与单纯的面瘫不同,患者患侧乳突及周围疼痛者并不多见,这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同[6]。血糖的浓度会影响神经传导的速度,病程越长,血糖浓度高时,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当血糖浓度控制较好,病人病程较短时,神经传导速度下降会减慢。这些原因会导致患者的感知能力下降,对于疼痛刺激的阈值升高[7-8]。最后,糖尿病合并面瘫的患者,其治疗疗程相对较长,相比于单纯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面瘫的患者需要多治疗10~20 d。合并面瘫的患者为了更好的恢复,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注意脸部的保暖。

中医对于面瘫的治疗多采用中药合并针灸的治疗。一般在发病的7 d内,给与针灸治疗,针灸穴位详见治疗方法。在针刺时需要注意动作,要以清刺激和浅刺为主,在进针时需要捻转进针,从而达到兴奋颜面神经的作用。针灸配以中药治疗,达到促进颜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促使气血循行,畅通筋络,有利于患者肌力和和随意协调运动的恢复[9-10]。

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临床状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远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较高达81.3%,,高于对照组的56.3%。说明针灸中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瘫,对促进患者健康,病情恢复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减少西医用药对患者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需要与患者家属的密切配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有利于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医院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应该对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瘫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恢复。综上所述,该院对颅糖尿病合并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的针灸中药治疗疗效果良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 刘志丹,梁薇,杨艳.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文献中医证、治特点数据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4,31(2):33-36.

[2] 邢金云,任秀梅.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25-28.

[3] 李进景,刘宏雨.糖尿病合并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分析及整体综合护理[J].河北医药,2014,36(9):1420-1422.

[4] 朱丽华.针灸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144例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8(9):41-42.

[5] 孙剑.电针配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8):828-829.

[6] 张娓.周围性面瘫的中医外治现状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3,09(7):78-79.

[7] 谢本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研究与穴位配比[J].中外医疗,2013,10(10):128-129.

[8] Wu CC,Lin PY, Chew KY,et a1.Free tissue transfers in head and neck reconstruction: complications, outcomes and strategies for management of flap failure: analysis of 2019 flaps in single institute[J].Microsurge ry,2014,35(4):339-344.

[9] 李瑛,吴曦,胡卡明,等.针灸择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现状与评价[J].中医杂志,2008,49(05):465-468.

[10] H a r r e d J F, K n i g h t A R, M c I n t y r e J S. I n v e n t o r s. D o w c h e m i c a l c a m p a n y, a s s i g n e e e X p o X i d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U S P a t e n t 3. 2012,3(1 7). 1 9 2 7-9 0 4

猜你喜欢

面瘫例数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面瘫患者的自我康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眼外伤迟发性继发青光眼的临床分析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