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有关美术欣赏的几点思考

2015-09-02蔡海燕

关键词:欣赏审美情感

蔡海燕

摘要:美术欣赏主要通过欣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用一种美好的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我们美术教师要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为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关键词:情感;欣赏;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61-2

一、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审美活动的中心问题,美术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产品为主的,它通常是表现艺术家某种思想和观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欣赏北京故宫建筑会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欣赏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愉悦、亲切之感;而看到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则会让人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由此可见情感因素是欣赏作品的关键,如果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体会到了某种情感,那么他的情绪就会非常激动,反应则十分热烈,会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则无精打采,反应冷淡。因此,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如果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的参与,那就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欣赏。

但是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要求他们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其过程可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是引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痛苦的表情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其二是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要注意问题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点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一点很重要。曾有文章介绍美国人为中国学生上的一堂课,就很值得我们学习,教师问一位学生为什么喜欢一幅《罗马武士》的浮雕照片时,学生回答说:“照片上的武士很像我们中国的兵马俑,我感到亲切,所以我喜欢这幅画。”这位美国教师便带头鼓掌说:“你爱你们的国家,真了不起!”就这么简短的评价,实质是表扬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特别是“真了不起”,就让学生倍受鼓舞,明白了“爱国”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一位引导者和鼓励者,随时要注意学生的情绪,要通过渲染和营造一种气氛来感染学生。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情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我们最方便、最有效的,也是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的教学手段。

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有些教师往往一讲到底。这样,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局面,欣赏课变成了“讲赏”课。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要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要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才能有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教师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不断探索与自省,全方位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首先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自己就能动手使用某些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这也许要有时间操作。课堂结构的完善可以根据学科特点来灵活安排。例如高中美术欣赏比较新的内容是“现代设计”,现代社会也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很好的“老师”来帮助学生进行一些“前操作”,就是教师布置一些比如,收集广告单、企业的CI资料,让学生自己预先打开眼界。然后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来探讨何谓“现代设计”它所包含了哪些内容?它的商业价值又是如何去体现的?最后更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商标标志的自行设计,增强现代设计意识,更多地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再比如在讲解中外美术的一些欣赏内容时,教师可安排学生查找当代美术前沿的信息,了解中国美术与世界美术发展的距离。很多新画种,审美的新观念在不断滋生,学生也有必要知道“正宗”的前卫艺术,有必要了解一下行为艺术。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其次在欣赏作品时,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直觉——再现——深入本质——再评价。例如出示的画是顾恺之的《韩熙载夜宴图》。首先进入“直觉阶段”,也就是“看”,先让学生仔细地欣赏几分钟,看作品的外形,看它塑造的形象的特点。然后请学生说说对作品中每个人物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正如文学作品《哈姆雷特》一样,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美术欣赏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对同一幅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然后是“再现”,就是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将艺术形象完整地全部再现出来,即要凭借前面所获得的直接形象,把不能直接表现的内容想象出来,比如图中韩熙载的表现是怎么样的?他周围的人物表情又有何区别?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细体味。这个阶段也需要老师善于引导、启发,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可以比较完整地体会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接下来就是“深入本质的阶段”了。直接和再现都是艺术形象外表的认识,只是完整、全面地再现艺术形象,还未深入形象的内在本质,在这个阶段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剖析出作品的本质和意蕴,看看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本质

和规律。例如顾恺之画这幅画的时候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之下?韩熙载当时又处于一个怎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对于很多问题的提出,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最后是“再评价阶段”,即对艺术家在作品中已经评价过的生活的评价。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对描述的生活和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评价,看生活是否反映得真实,作者对生活的评价是否正确;其二,欣赏者还要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看作者强调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在这个阶段,可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欣赏所得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他们进行概括。其实,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结论,就是对作者及作品的充分肯定,能真实地反映当时韩熙载的处境以及整个社会阶级的统治情况。只有经过紧紧围绕欣赏的四个阶段层层深入,欣赏者才算完成对它的欣赏,也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认识一个艺术品。

三、注重情境的创设

在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如欣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达维特的《荷加斯兄弟之誓》时,可适当讲述罗马的历史传说——荷加斯家族和库里茨亚人的姻亲关系。再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了解这些知识,如放录相、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搜寻等。

其次,还要尽可能创造一些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这样一方面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使其进一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如在欣赏外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苏比兹公馆客厅家具时,可以放一段巴洛克时代德国音乐家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再例如:欣赏“古希腊的雕塑”,对于学生来说不但是正确欣赏健美、赋予自然力量的人体美,重要的是了解古希腊文化造就的理想美,如果找到相关的经典电影,(电影《埃及艳后》)剪切其中某些合适的片段看看克娄巴到底有多美,看看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健将们,当时奴隶制民主社会的氛围,从社会历史根源理解审美观念的形成,我们不需要对学生说古希腊雕塑是多么美啊,请学生看了再体会,是怎样的感觉。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美术社会作用的认识。

猜你喜欢

欣赏审美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也谈书法修习中的欣赏与创作
谈小学美术教学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