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教学设计

2015-09-02龚伯奇

关键词:教学设计

龚伯奇

摘要:在进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一节的教学时,可采用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模拟演示这一方式激趣生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还可采用设计表格,构建坐标曲线图比较跨膜运输等方式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跨膜运输方式;设计表格;坐标曲线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92-1

一、教材分析(略)

二、教学目标(略)

三、教学过程

1.演示实验导入,激趣生疑。喷洒喷雾式香水,很快整个教室弥漫着香味。提问:“为什么在讲台喷香水,坐在最后一排的同学都能闻到?”学生回答:“是香水分子的不规则扩散即布朗运动所致。”;继续提问:“扩散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什么关系?阅读教材中“问题探讨”,引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设计意图:从学生通俗易懂的实验着手,激发学生思考“扩散”这一概念的热情,引出本节学习内容。

2.巧设问题串,学生模拟演示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提示学生思考的方向。提出问题:“猜想,扩散的路径是哪里?相邻的磷脂分子间有间隙吗?

这个间隙可不可能就是扩散的路径呢?”教师介绍磷脂分子的尾部,由两条脂肪酸链组成,一条是饱和的直链,另一条是含有不饱和双键弯曲的链(如下图)。请5位男学在讲台上模拟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每个学生的头比作磷脂的亲水性头部,两条腿比作磷脂分子的两条脂肪酸链,5位男生目视

同一方向,前胸贴后背站成一排,将右腿往正前方伸出且不碰到前面的同学,这样5位男生之间必然留下空隙。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学生活动演示,使学生明确磷脂分子间间隙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路径的客观性。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列表比较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提出问题:“氧气、苯、水、甘油、乙醇等分子量较小的物质可通过磷脂分子间隙进入细胞,而分子量较大的氨基酸、葡萄糖和核苷酸却不能直接通过,怎么办?”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能很快回答上述问题并合作完成表1中对应的部分。教师接着提问:“氢离子的分子量很小,为什么不能直接通过磷脂分子间的间隙?”教师及时补充:水分子的极性特点和水合离子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在溶液中存在时,周围结合了多个水分子使得分子量很大,无法直接通过磷脂分子间的间隙。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归纳主动运输的意义和特点并完成表格余下的部分。

设计意图:应用化学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易被学生接受。设计表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得以培养,归纳总结能力得以提高。

4.构建坐标曲线图,升华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特点比较。教师列出坐标,标出横纵坐标对应的物理量,由学生将表1中的相关信息转变为坐标图。

设计意图:构建坐标曲线图,升华学生对三种方式本质区别的理解。

5.列举生活常识,引导学生思考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提出问题:“喝母乳的婴儿为什么抵抗力强?”教师展示乳汁的主要化学成分表,突出其中的抗体,并告知抗体是免疫球蛋白属大分子物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很快回答出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并与小分子、离子物质跨膜运输三种方式作比较。

设计意图:列举生活常识现象,通俗易懂,可激发学生思考讨论的热情,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6.课堂小结,引出下节内容。通过板书(如下图)的提纲将本节主要知识呈现,让学生回忆并说出本节知识点及其相互联系,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的有机结合,其中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的完成均需细胞呼吸供能,细胞呼吸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构成,可以说,细胞内每一个化学反应都需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那么,酶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作为催化剂?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四、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抽象难懂,学生们在“演示”和“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参与了整个思考探究过程。不仅轻松地掌握了物质跨膜运输几种方式的特点及区别,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习惯,在发现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基于电子白板的《电流和电源》教学设计
以实验为基础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