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作文教学之我见
2015-09-02陈健
陈健
摘 要:作文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一直以来,作文教学的效率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作文教学的质量低,作文训练的效率低。
关键词:中学作文现状;观察;真实;质疑
作文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一直以来,作文教学的效率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存在着较突出的问题:作文教学的质量低,作文训练的效率低。因此,要改变现状,就要从作文教学的改革入手。
一、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1.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唤起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只有懂得观察同作文的联系,认识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之树常青,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的生活绚丽多彩,可是写作文时为什么会出现“无米之炊”的现象呢?原因就是不会观察,不会想象,形象思维能力十分薄弱。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从而解决习作无话可说、“无米之炊”的难题,使学生的习作内容能够真实丰厚而形象生动。
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生活素材”摄取得好,写作就“自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素材”没有吸收或者吸收得不好,就必然“难为无料之炊”。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样的文字。”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是多姿多彩的。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习作的园地。我们要鼓励学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电视节目、报纸杂志、广告商品,看田野、捉知了、放风筝;听父母谈家事、生活中街头小巷的“新闻”,听小贩的叫卖、路人争执等。
鲁迅也说:“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通过观察,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写作材料,从而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观察秋叶落下,从而感受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可让学生观察雨后的蚯蚓,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培养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观察鸡和鸭,比较它们的异同,培养思维的独特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如看到“一座山上飞来古石”——莫非是天上的神仙搬来的?“两人在传神下棋”——他们为何有此雅兴?“看到地上的蚂蚁在搬食物”——为什么它们有如此大的力量?
2.写文章切忌雷同,而体验正是文章的灵魂
有学生在感受“泰山看日出”人们只是忙于照相,难道冉冉升起的才是泰山的日出?事实上,人们只是用随身的负荷代替体验“奇峰八面玉玲珑”。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形成自己的东西,通过内化以后,便会产生自己要说的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与个性的体现。作文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最终也将回归于生活。激活习作的兴趣点,引“生活”的源头活水,为我们的学生搭设快乐作文的桥梁,让学生写起作文来真的做到了“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写作不是把观察简单地记录下来,要写出好的文章要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在网络电视的冲击下,让学生回归生活去冲突、去体验,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这样的文章才不空洞。
有人说:“语文不是训练出来的,是熏陶、感染出来的,是可以无师自通的!”而体验正是这一导师。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一书中也写道:“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帮助学生练就一副机敏的“鹰眼”,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体验积累生活素材的快乐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让文章的灵魂升华。
二、语言是文章的形式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在生活中积累了好的素材,如果表达不出来,那就如盲人点灯——白费蜡。语文教育家叶圣陶也说:“写文章是运用语言来写的,因而语言方面也须下功夫。”有一个好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若语言文字不到家,“再好的思想也想不出来”。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关于思想与语言也曾有如下描述:思想是天空中的鸟,在语言的笼里,也许会展翅,却不会飞翔,纵观历届中学生作文,思想在语言的文字的笼里常受戕害,甚至是奄奄一息。
“语言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另一半是事物的深层含义。”语言不仅是书面语,也是直观的,情感的,而不是单纯的记录。学生的语言意识差,是应试教育淡化了语言,也是人们长期不重视的结果。在写作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于混乱,且口语写作,粗疏、寡淡无味,规范优雅书面语言少,大都是语言、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老一辈的教育家梁启超先生主张:在所有的作文能力培养环节中,整理思维,组织构造文章、培养思维能力是中心环节,开“以思维为中心”是先河。也就是说,把思维条理清楚了,话自然会清楚。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把要写的想清楚,把要写的想充分,把要写的想得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学生根据他所想到的线索,尽可能把他内心丰富的东西尽情表现出来,再有条理、通顺地写出来。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试验田。
所以,我们应多写多练,挤去水分,升华情感,积累丰厚的语言材库。语言的丰厚是因为语言能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文化信息是以文化因子为载体的。为此,只要我们掌握一定量的文化因子,并能将其和谐组合在作文中,作文就有了打动人心的内涵。
三、表现真实的自我
在今天失去自我的人非常多,有这样一个故事:“押犯人上路,犯人跑了,摸自己的头说和尚还在,那我哪去了?”这是一个诙谐的笑话。但现在的中学生写作文东拼西凑,不能做到很好地贴近现实生活,也不注重写真实的自我,普遍存在着只重视语言而忽视内容的“散文写法”(人称“泡沫文字”),以及随处可见的仿写与套用,典型地迷失了自我。
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全部的经验感受,情感思维以及语言能力等,是个体真实生命的体现,也是你的灵魂在文章中的升华。作文教学要促进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就必须摒弃“强调共性,压抑个性”的做法,杜绝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假话,激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真实的自我。
作文教学要激励学生表现真实的自我,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会关注自我,鼓励他们通过写日记或记笔记的方式,把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洞察以及自我行为的反思真实地记录下来。对此,叶老曾提出:“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我们如果让学生养成这种关注自我的习惯,便能使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人格独立意识不断强化,创造个性不断凸显。
其次,指导练习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部情感。这样,作文才能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使他们能够尽情地抒发自我的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创造潜能。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指导,只能导致学生作文的无病呻吟,胡编滥造和“鹦鹉学舌”,使学生失去真实的自我,生成扭曲虚假的人格。
写作是否就是表现真实的自我?应该说它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不断得到完善,而不是简单地自制。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渐渐的待我不如往日……”文中省去了父亲对我的不好,把父子之间的矛盾省去了,却把父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奉于字面上,可以说这就是一种自我的完善,也是一种爱的升华。
在作文中不说假话不难,但“表现真实的自我”却很难,因为它有一个前提,就是认识自我。也许重要的不是急于让学生去“表现真实的自我”,而是要引导他们唤醒沉睡的自我,解剖矛盾复杂的自我,找回迷失的自我。写作固然是自我的表现,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审美,一种精神的提升,所以它又是一种对自我的完善和超越。
四、学会质疑
古人说:“疑似之迹,不可不察。”“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师不能把学生引到荒山野岭而弃之而去,要懂得指点迷津。对一些问题,我们要善于质疑,敢于提出疑问,这样你的文章才能在“求同存异”中大放光彩。如学生在作文中:
——人都说“人定胜天是错误的”,但有学生就反而行之说“人定胜天是正确的”。面对大自然显示威力时作为人能坦然,才能去真正地面对——这时人定能胜天!
——许多人赞美节日,愿意天天像过节一样,但有学生这样说:“愿世界没有节日,如果妇女节和劳动节能享有同等的待遇就少了两个节日,如果教师享有尊重及待遇何必设立教师节!”
这个学生是敢于质疑的而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质疑在求异思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最能使文章立意新颖。“学贵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敢于质疑了,会质疑了,乐于质疑了,写作思考都更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会让你的文章在求异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牵涉语文教育的诸多方面,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知识,就会通过这些知识去辐射自己的感性认识,并把它们迅速地组织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别致新颖、匠心独运的文章就会脱颖而出,作文教学的预期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与教育论文集.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市兴业县葵阳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