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规划 循序渐进 修习互融

2015-08-31李玉琴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诗文课标古诗词

李玉琴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笔者作了以下几点努力。

一、依据课标,把握教材,精心规划教学长远计划

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小学1-6年级课标推荐古诗词75篇。要求1-2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3-4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5-6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小学1-6年级教材编入的古诗词有64篇,其中,1-2年级有16篇,3-4年级有21篇,5-6年级有27篇;课标推荐的优秀古诗词,人教版语文教材编入的有40篇,尚有35篇没有编入;在课标框架下,未编入教材的35篇以及教材中的日积月累、趣味语文等栏目涉及的古诗词,就是教师拓展、补充的内容了。

明确了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自然环境的四季变化,笔者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在1-2年级补充8-10篇,3-4年级补充15-20篇,5-6年级补充15-20篇。内容上做到低年级补充明白浅显、朗朗上口、生动活泼的篇目,高年级补充较深刻、需要理解意会的篇目。做到教学有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难度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六年的教学安排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二、根据学情,不同年级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古诗词教学重在积累,在积累中逐渐感悟其特有的韵律节奏。低年级段学生虽然生活、历史知识很少,但想象力丰富,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精力用在引导学生努力展开想象,体会诗词的意境上。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中年级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课堂古诗教学重点在诵读优秀诗文,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感悟古诗词的情、意、韵,品味诗歌的魅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有人说,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高年级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而“意”的把握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的。教师一定要把功夫下在培养学生诵读能力上,不能急于逐字逐句地去讲解,而要结合多媒体音画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感受古诗词所创造的意境,领悟古诗词的深刻内涵,逐渐达到熟读成诵。

三、修习互融,点滴渗透;注重实践,入脑入心

经典诗文的学习,全靠教师的讲解,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只有长期熏陶,才能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笔者针对不同年级段,亦交叉使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验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

成立诵读兴趣小组,在全班普遍开展阅读古诗文的基础上,长期坚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诵读传统优秀诗文比赛,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唐诗、宋词、元曲、短小的经典散文以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笠翁对韵》等传统启蒙读物,打下较为坚实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

长期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小报活动,每学期结合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篇目以及传统节日,确定不同的主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习俗的了解。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让学生搜集描写这些节日的诗歌,了解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参加相关活动并表达体会等;

开展讲故事、表演课本剧等活动,把教材上的内容变为能让学生活动起来的内容,增强学生的亲身感受,丰富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培养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作者单位:襄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诗文课标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古诗词中的新年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
曹操诗文中的饮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