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捉生成亮点 演绎课堂精彩

2015-08-31许文燕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骑车神舟算式

许文燕

精彩的生成离不开教师课前的精心预设,但是,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成就课堂的精彩。

一、捕捉生成的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在教学“用除法解决问题”时,我出示了如下题目:“有两包糖,一包10块,另一包11块。平均分给三个人,每人吃几块?”很快,就有学生汇报了算法:(10+11)÷3=7。这跟我在课前预设的一样,方法简洁、准确,就表扬了这个孩子,正准备出示下一道题目时,一个孩子举手:“老师,我还有别的方法。”举手的孩子是班里的“后进生”,平时在数学学习上有些吃力,上课也很少发言。他能想出什么方法来呢?我感到有些好奇,就示意他来讲。结果,他讲了很长一段话,列出了好几步的算式,我和其他学生都没听懂,只听到他算出的得数也是7。我示意他再把算式重新讲一遍,并板书在黑板上:10÷3=3……1;11+1=12;12÷3=4;3+4=7。看着算式也就明白了他的想法:先把第一包糖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3块,还剩下1块;再把剩下的这块糖和第二包合起来,一共12块;然后,第二次平均分,每人分4块;最后,把两次平均分的结果加起来,就是7块。

我是看懂了,可是有许多同学并没有看明白,于是班里就有了各种质疑的声音。我没有简单地评价,而是鼓励这个孩子:“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这个孩子说:“我们家分东西,从来都是这么分的,一包没吃完,不能打开第二包。”听完这些话,学生们也都明白了这个学生的想法。我对他也大加表扬:一是他善于把生活经验迁移到数学学习上来;二是他对于余数的认识是正确的,甚至高人一筹;三是他看到有同学说了比较简洁的算法之后,还敢于展示自己“不太简洁”的方法,真是勇气可嘉!

二、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进行提炼

教学中不仅要努力捕捉课堂上的亮点,还要留心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进行提炼。

我在教学“认识余数”的时候,创设了“把14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的生活情境。我想的是“每人分4块,还剩下2块糖,无法再平均分给每个人了,就会剩下来,余数由此产生。”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却认为所有的糖都能分下去,根本就剩不下来。学生是怎么分的呢?“剩下的2块糖,可以一人咬一口,就分掉了。”我就引导:“一人咬一口,多不卫生呀,不能这样分。”学生又想其他办法:“可以用小刀切开,也能分下去。”糖都分下去了,哪来的“余数”呀?下面的课又该怎么进行呢?后来,我改进了教学设计,创设了“用14根同样长的小棒,独立地搭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能搭几个?”的情境,学生发现“搭了3个正方形之后,还剩下2根小棒”。而这剩下的两根小棒就是“余数”。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深思:一旦教学中出现尴尬场面,千万不要一味地责怪学生,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自己的教学设计本身有问题,如果我们能够经常这样想,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及时进行提炼,学会站在儿童的角度,从儿童的视角思考问题,就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

三、引发争论,让思维擦出火花

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就说明对所学内容有了独立思考,教师要做的是创设一个融洽的教学环境,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速度”的基础上,我出示了如下题目,让学生列式解决:

1.“神舟十号”在太空中5秒钟飞行了约40千米,“神十”的速度约是(??)。

2.张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游玩,2小时行了16千米,张叔叔骑车的速度(??)。

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师(故意地):我发现张叔叔骑车好快呀!他骑车的速度跟“神舟十号”飞船一样快!

生(齐声反对):不对不对!张叔叔骑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千米,“神舟十号”飞船是每秒钟8千米,飞船比张叔叔快多了!

师:哦,我明白啦,这两个8千米不一样,是吗?

生:对,不一样!

师:可是,从算式的得数和单位名称上看不出来它们不一样啊?都是8千米呀!你能想个办法把这两个8千米区分开吗?

生1:每一秒8千米;每小时8千米。

师:大家看明白了吗?她用的是什么办法?

生:把走完8千米用的时间分别写出来。

师:加上走的时间,就能把两个8千米区分开了,真是个好办法!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2:把8千米前面的“每一秒”和“每小时”改成“每秒”和“每时”。

师:他又省去了两个字,意思改变了吗?

生:没有改变。

师:不错。那还能更简单吗?

生4:在“千米”后面直接添上“秒”和“小时”;

师:他把单位改成了“千米秒”和“千米小时”,行吗?

生5:不行,“千米秒”不通顺,我有办法。

(生5跑上前在黑板上写出了自己的想法:8(千米)、秒和8(千米)、小时。)

师:你为什么把秒和小时写在括号外面呢?

生5:这样就不会把“千米”和“秒”混在一起了,还要加个“、”。

师:这种办法好吗?

生(齐):好!

师:为了区分两个“8千米”,大家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而且大家的想法已经非常接近数学家的方法了,数学家们是在“千米”和“秒”之间加个“/”,“神舟十号”飞船的速度写成“8千米/秒”,把骑车的速度写成“8千米/小时”或者“8千米/时”。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

师:你发现了没有,速度的单位很特别,谁发现它特别在哪儿?

生6:它包含有两个单位名称。

师(追问):哪两个单位名称?

生6: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

师:不错,速度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复合形成的。你觉得速度单位中的“/”除了把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开之外,还相当于什么符号?

生7:相当于“÷”。

师:没错儿!从速度的单位也能看出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

生8:路程÷时间=速度。

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鼓励学生产生观念、问题、猜想和假设的课堂氛围,让课堂有机会进入一种“胶着的”对话状态;让学生获得正确结论的速度来得慢一些;让课堂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讨价还价”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学生也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学生与教师共同围绕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演绎出课堂的精彩!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骑车神舟算式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骑车不练腿 生活不完美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神舟十一号与
边骑车边充电的充电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