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建华:人心是最好的教具
2015-08-31林云志杨万军
林云志+杨万军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研究态度和能力就是创造力的体现,也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基本途径。而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学生发展的基础之上,它不只是遵循冷冰冰的规则,应该具有人性。”采访中,巴东县野三关镇初级中学的谭建华提出了自己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看法。正如他一直强调的“平凡”“普通”那样,这条路真正走起来,需要从职业生涯中的“普通”现象着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实践。
“当老师,要做到无愧于心”
“我喜欢你,你也要喜欢我。”这是谭建华面对每一届新生时必讲的一句开场白。他说,学生只有喜欢老师,才会学得好,而学生对老师的感受,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所以,他首先要做到无条件地喜欢学生,热爱教育,以发自内心的情感投入来换取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参加工作后,父亲曾语重心长地告诫谭建华:“当老师,要做到无愧于心。”
有一天,谭建华接到一个电话,朋友的一个熟人想把孩子转到野三关镇初级中学,朋友觉得他值得托付,向他咨询情况。尽管从未谋面,谭建华却一口应承下来,把他放在自己班里。
孩子名叫张航,外县的,年纪还小,初来乍到,又想念父母,不怎么适应这种生活,谭建华就把他安顿在自己家里。时间长了,夫妻俩发现这孩子有些不良习惯,爱撒谎,还有些懒惰。别人的孩子怎么办好呢?
期末考试,谭建华和张航父母沟通,发现他暗地里把自己年级250名的成绩改成了205名。他有些愤怒,但是转念一想,这说明张航有向好的愿望。谭建华想到,要让张航感觉到自己有潜力,于是,他一方面和张航聊理想,言传身教,和孩子一起学习工作,做孩子的榜样,一方面经常给孩子加餐。
“好不容易加顿餐,你们不要给我搞没了!”一次吃饭的时候,张航的父母给谭建华打电话,张航这样“阻止”父母让他住校的要求。看着孩子天真的样子,谭建华夫妻俩都笑了。
就这样,张航融入这个教师家庭,融进这个学校,改掉了撒谎和懒惰的坏毛病,成长为一个成绩优秀的阳光男孩。
二十三个春秋,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谭建华逐渐领悟到,学生是人,不是机器,教师需要用心去教他们学习和生活。因为“人心是最好的教具”,用心去感化学生、用心去引导学生、用心去呵护学生,学生就会用心去学习、去生活、去回报。
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
谭建华大学学的是特产专业,在清太坪职业中学的5年,他的教学工作与此并无多大关联,调到野三关镇初级中学,他又教过2年数学、3年化学,才最终走上现在的物理教学岗位。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工作经历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大忌。但在野三关镇初级中学,谭建华逐渐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在钻研教学的同时,诉诸笔端,一篇篇教学论文“飞”出野三关。有一天,谭建华收到40元稿费,心中的惊喜至今无法忘怀。从此,谭建华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
渐渐地,谭建华在物理教学界有了一些知名度,江苏一家出版社联系到他,邀请他做几种教学出版物的分册主编;在北京、西安等地举行的物理教研培训会,邀请他参加学科教学和评价的相关研究项目。
说起对教研的钟情,谭建华这样总结自己的教研观念:教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才能教好学生;学习过程也就是教研的过程,只要勤于教研,就能充实自己,成就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 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谭建华看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他们要与时俱进,集中精力搭建网络教研平台。通过谭建华开发的“野三关镇初级中学电子集体备课系统”,教师可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并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提供更丰富的资源保障,把教研水平提高到新的层次。
“为了这个平台的建设,有时候一个暑假全都花在资料的整理上,整天面对电脑,眼睛难受。”马上要上晚自习了,谭建华一边快速扒几口饭,一边面对记者采访,言语之中让记者深切感受到他作为一线教师身上的重担。他希望,乡村教师能够接受到有针对性、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让更多的教师能投入教研活动中,这样,不仅每位教师的负担会减轻,教师群体也能体会到更多工作的乐趣。
教师要有专业自主性,他们自发组成学习型组织,而不是被动服从僵硬的制度
“我这人除了教书,什么都做不好”,曲折的工作经历和教研道路,让谭建华在采访中反复申言自己的平凡,“我不善于社会交际,抽烟、喝酒、打牌也都不爱,不会应酬,这些其实都是能力弱的表现。”
但是就是这位因“能力弱”而“只能教书”的谭建华,却走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几十年如一日对教育的研究和思考,让他逐渐形成自己对教师发展的看法。
“有一次上课遇到一个问题,我就一边思考一边不停地转笔。这是我不知怎么养成的坏习惯,以前经常因为这个受到老师批评。我就那样转笔,突然发现谭老师走过来,我心里有些害怕,但是谭老师却拿起一支笔和我一起转起来,我问他怎么也玩这个,他说他在和我一起思考,我一下子就笑了。”一名学生这样和记者聊起谭老师,脸上露出愉快的神情。她说,谭建华上课幽默,有时候手舞足蹈,总是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充满幸福感。
学生的这种感受,是谭建华教育观念的折射。谭建华认为,学生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附属物或工具,相反,教师专业发展建立在学生发展的基础之上,教师应该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深刻理解学生,顺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实践中发展教育智慧,而不仅是通过顺应冷冰冰的评价标准来获得职业认同。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在野三关这样的大山里,谭建华让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比科技创新。他对学生说:“在小山村也要有大理想!”为了帮那些有想法、有特长的孩子们圆科技梦,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让他们运用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搞各种小发明。功夫不负有心人,自2000年以来,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中,他所辅导的学生每年都能获省级奖励。2010年,他被恩施州委、州人民政府表彰为“科普先进工作者”,这在教育系列初中段是唯一的一名。
为了让学生今后对大山中的故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并对外面的世界有正确认识,建立健康的身份认同,谭建华经过调研,主持编写《野三关镇初级中学校本教材》,引导孩子们深入理解本地民俗风情,学习家乡特产的价值、种植、储存和果树的修剪,调查城市交通规则和标识、提高安全意识……丰富鲜活的内容,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大力欢迎。
组织教研团队、走上教务管理岗位之后,谭建华开始从学校整体来思考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他认为,学校发展中的教师应该拥有专业自主性,他们自发组成学习型组织,而不是被动服从僵硬的制度。
“我们学校给老师的感受,就是团结一心,自由发展。团结一心,就是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自由发展,就是各出奇招,自由发挥优势。”九年级教师曹守兵这样介绍学校氛围。他说,工作辗转几个单位,在这里觉得最舒适,来了之后就不想走了。师生关系也类似于此,师生思想动态沟通顺畅,学生身心健康。转校生进来之后,很快就可以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学校虽然空间有限,却丝毫不给人逼仄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天地开阔,人心温暖,工作幸福。
野三关镇初级中学,就是这样一支团队造就的学习型组织。谭建华教在其中,学在其中,思考在其中,活跃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