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一双“富有音乐感的耳朵”
2015-08-31冯艺
冯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经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在我看来,只要听觉系统正常的人,都有一双“富有音乐感的耳朵”,特别是孩童。
当我站上那神圣三尺讲台的一刻,面对着几十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和一张张稚嫩的笑脸时,我的内心似乎已经听到了孩子们对音乐的强烈呼唤。他们的眼神是那样地真挚,充满着对音乐的新奇感。在我没有开口说话的时候,教室里一直鸦雀无声,静得似乎连心跳声都可以听见。我想,那一刻应该是我享受到的最美的音乐。孩子们的那种“安静”与其说是对音乐课的好奇,不如说是对音乐的敬畏吧!两分钟过后,我微笑着开始教学。
“同学们,在刚刚的几分钟里,你们听到了些什么声音?”
“老师,我听到了掌声!”只见一个坐在靠后门位置的孩子举起右手,弱弱地回答道。
“非常好!你是第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同学,真的很勇敢!不知道你愿不愿意将你所听到的掌声用你的方式表演给大家看看呢?”
一提及上台表演,小男孩的脸上突显几分羞涩,但仍旧没有顾忌地走上讲台,慢慢地伸出双手,轻轻地拍了四下掌:x x x x。我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并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真棒!因为你不仅勇敢,还长了一双富有音乐感的耳朵呢!同学们,你们仔细听:
x x x x
da da da da
他的掌声是富有节奏感的!”我边唱节奏,边依次伸出左右手食指,学生很快地模仿出了“x x x x”的节奏。小男孩美滋滋地笑了,显然早已忘了刚刚心存的那一丝羞涩。紧接着,我又将“x x x x”节奏型延伸为“x xx ”,仍然用左手食指代表一拍,右手二三指同时伸出代表一个二八节奏型,孩子们兴致高涨,所有人都能用手指表示出简单的节奏型。
在音乐课堂中,我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先对生活中的声音产生兴趣,再去模仿生活中的声音,但是要想具有主动的音乐感和表现欲,还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听,激发他们的感受和想象能力。
前不久,我教学人音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柳树姑娘》一课,在新课导入部分,我选择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随着优美的旋律做起了律动,他们随风摇曳的手臂和半晃脑的肢体语言让我再一次坚信“人人都有一双富有音乐感的耳朵”。孩子们的乐感在后天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能得到最大的体现。
当我将《柳树姑娘》一曲弹奏给孩子们聆听,让他们说出这首乐曲描写的是什么,很快各种答案都纷纷涌出。有的说描写的是水波;有的说描写了温暖的春风;有的说描写了黄昏的夜晚散步的情景;还有的说抒发了一种很浪漫的情怀……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很热烈!当我再次暗示孩子们,如果描写的是一种植物,那会是什么呢。学生有的说是竹子,因为他听到了竹子被风吹动的声音;有的说是向日葵,因为他好像感受到了向日葵在向他招手;还有的说是柳树,因为她从旋律中感受到了风吹柳动的样子……三年级的学生在初听乐曲时已经有这么多不同的感受,作为与他们相处仅一个多学期的我来说,内心的喜悦无法言表。
我相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耐心培养,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尊重每一种别样的思维,“富有音乐感的耳朵”就会绽放课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