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技术资源,实现信息化教学新常态
2015-08-29刘彦芳
刘彦芳
蒋鸣和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长期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曾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所长、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课程改革咨询专家。2000年以来,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题,并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戴尔公司、甲骨文公司等机构组织基础教育和教育技术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专家。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一直把NOC活动定位为草根性质的竞赛,如何解释这里的“草根”性质?这样的草根竞赛对于一线教师有哪些意义和作用?
蒋鸣和: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教育部正在推进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目的,同样也是奠定教育信息化的草根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依靠企业的技术创新,二是依靠教师的应用创新,而教师是应用创新的主力军,所以我们要激活教师的应用创新。
NOC活动已经举办了十三届,活动初期就定位了“草根”比赛的性质,并强调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为一线教师。这与目前的形势是完全吻合的,体现了NOC活动的前瞻性。所以我们说,教师才是NOC活动的主人,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评委的评审,而是主动参与,他们既是创作者、参与者,又是评价者。例如,活动的部分评委就是一线教师,而且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部分教师通过组委会的考核成为评委,带着一线的经验,使活动评审更接地气。下一步,活动的评价体制还会不断完善。例如,尝试让更广大的教师通过网上投票等方式都能参与到评分机制中。
总体来说,教师所具备的“三重身份”,即创作者、参与者、评价者,体现了NOC活动是一个“草根”性质的比赛,是一个以教师为主体的比赛。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您在NOC活动赛前的专家评委工作会议上提到,目前出台了新的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技术规范四个方面,尤其注重技术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该评价体系的内容。
蒋鸣和:今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评价指标》,共包含4个部分,10个指标,每个指标都有详细的描述。
首先,指标突出了信息技术的两个应用:技术应用与资源的应用。指标描述中分两个层次:一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即能够支持教学;二是提高要求,即信息技术能够成为有效的交互、探究和体验的工具。
其次,指标引发了教育者的共识:要重新构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例如,翻转课堂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与过去传统课堂相比整个结构都有所变化,如果我们还只是单评“课中”,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最后,评价指标中突出了信息技术以后,整个教学结构和教学的四大要素(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教学内容)都会发生变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学习的方式、内容、知识背景变了;技术的不断更新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变了;硬件资源与富媒体的飞速发展使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也变了。
新的教学课程评价体系是一个风向标,NOC活动也会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的一线教师也可以参照该指标来设计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和教学的评价及学习的评价。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当前,翻转课堂、慕课、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概念不断涌现,教师应如何应对技术所带来的变化?
蒋鸣和:新技术、新概念的不断涌现,给一线教师带来很大冲击,但我们不能只关注概念本身,更要关注其内涵。翻转课堂也好、慕课也好,重点是要看“在教学中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什么变化,对教师的专业提升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才是技术发展、教学变革的核心,不论什么技术出现,核心问题都应归结于此。
实际上,现在与过去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构建了新的学习模式,即产生了以“课内与课外一体,课堂和网络一体”为特点的新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在运用这个新的学习方式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知识的学习迁移到网上去,也就是把基本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迁移到网上。
在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转变为网络学习后,那么课堂做什么?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探究、交互的基础上解决自身内化的问题、自身应用的问题、高层次思维的问题。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所设计的课堂结构就必须要变。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生做练习这些环节完全可以迁移到网络上进行,但是“自身内化、师生面对面、交互、体验、探究”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依靠网络是解决不了的。因此,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网络课堂所解决不了的,网络课堂是不可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的。
我不赞成教师搞“慕课”连课都不上,原因有两点:第一,“自身内化”在一定程度上比“自身学习”更重要;第二,课堂上的“自身学习”是很难实现个性化学习的,而将其迁移到网上,教师及学生则可以有效地实现个性化学习。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广泛青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怎样转换角色上出优秀的课?
蒋鸣和:翻转是指教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内,以便生生、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学习个性化和知识内化的交互性,变革教学结构具有普适意义,它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解决了学生基本知识学习、基本能力提升及教育质量的问题。翻转课堂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内剩余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有些教师在实施翻转课堂时,将精力全部放在翻转课堂课前的微视频上,这是错误的。只有微视频是解决不了知识内化的,体验、探究怎么办?看个视频就体验、探究了?所以,我们得明确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开展深度学习才是翻转的核心,教学变革就是要抓住这个核心。
现在总是提教师是否会被在线教育取代。如果教师依然采取过去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则完全可能被网络替代,采取照本宣科的应试教育那一套,教师也可以被网络教育替代。但是,如果教师作为互动、体验、探究、自身内化的引领者、引导者,就是网络不能替代的,也替代不了。
同时,教师要掌握课的发展方向,翻转课堂变革教学的一个特征是再造教学流程。过去传统课的时间比例是:讲授占80%,讨论占20%,也就是8:2。现在优秀课的标准为理想状态下的2:3:5。2——教师讲;3——巩固复习;5——自身内化探究。以这个标准来看现在的课,将传统的课完全翻转为2:8很难做到,但4:6、3:7的课是常见的,那么我们说这就是有代表性的课,就是优秀的课。这类课才是讨论式的,是解决问题的、深化的、有助于学科思维发展的课。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互联网+”概念出现后迅速风靡各行业各领域,您认为,“互联网+教育”会呈现哪些新特点?
蒋鸣和:当前,各行各业都在讨论、研究“互联网+”。我认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新教学方式的出现。“互联网+”的出现构建了“网络和课堂、课内和课外”发展学习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且这种教学方式会变成新常态。几节公开课很容易实现,而要实现常态化教学却很难。因而,教师的日常教学如果能做到网络与课堂互补、课内和课外兼容,就是教学的新常态。
第二,组织机构的变化。“互联网+”推动组织创新,网络化和扁平化成为组织结构的新特征。从教育来说,学校就变成一个专业发展的、实践创新的学习共同体。在实施信息化的常态化教学时,常态化教学的管理体制、结构都要变化。在研究常态化教学的过程中,经过一些实验学校的实践,我们发现,一位教师单打独斗是完成不了的。例如,一位语文教师在一个学期内要实施翻转课堂,这就不是一节课,而是本学期的每节课都要实施翻转课堂,那么,如果单靠一位语文教师来做,是绝对完不成的,过程中的资源问题、技术问题等都需要解决。因而,首先这应是一个团队的任务,需要团队去实践、去创新,而学校的组织机构就是这个团队,所以说共同体是最重要的。其次还包括实践创新、校本研修等,都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科学的团队,所以组织机构要变化,且一定是网络化、扁平化。
第三,协同创新。将来教育会有两方面协同创新,一是企业与学校的协同创新。目前,在教育发展创新的路上,很多中小学所使用的教育平台都是来源于企业,所以,我们要给企业发展的空间,引导企业与学校协同创新,企业主攻技术,学校主攻应用,两者紧密衔接、协同创新。这样,两个平台才是有生命力的。二是教师的协同创新,即教师团队。NOC活动教师决赛中很多赛项要求以团队为单位参赛,这是有道理的,尽管在形式上还不完善,需要改进,但这就是教师协同创新、协同实践的探索。
以上三方面内容就是“互联网+教育”的三个特征,不可单偏其一。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最后,请您对一线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给出一些建议。
蒋鸣和:信息化属于高成本行业,如果运用了信息技术后,教师在教育质量、引领学生发展上没有增值,还是老一套做秀,搞那些肤浅的、敷衍的信息化教学,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就是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两方面总要让人看得见,用事实来说话。这一点,现在大部分教学案例都是说不清的,因为要找出让人看得见的效果,第一条就必须是信息化教学要进入常态化、进入课表。因此,我们要一步步来,过去是一节课,现在是一个单元或十几节课,当一个单元都运用了信息技术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检测了,学生的成绩怎么样,能力有发展吗?同时,我们也不能说几节课就能实现能力的发展,这是谁都不会相信的。所以,教师要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信息化教学,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从一个单元到一个学期,从一个学期到一门学科,这样发展下去,才能够得到最真实的效果。
另外,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还要能破解教学改革的难题,才能体现其价值所在。语文教学、数学教学现在都有难题,课改也有,如果信息技术教育能够破解难题,那么它的效益就体现出来了,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所以有效性就体现在:一是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发展学生能力,三是破解难题。
结语:不知不觉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的旋律已弹奏了十三个年头。自活动启动,就秉承培养和提高中小学师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推进信息化深度应用与实践的宗旨,不断探索完善、超越创新。当前和今后,如何释放每一位教师的创新活力,进一步奠定教育信息化的草根基础,真正把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堂课,实现常态化成为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关键,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