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启示
2015-08-28孙帅张双朱先勇孙爱军
孙帅++张双++朱先勇++孙爱军
摘 要 对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模式进行分析,对比我国传统工程教育模式,通过加强我国现代工程教育建设,培养具有高等工程素质的全方位技术性人才。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教育模式;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4-0173-03
Revelation of International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
to Chinese Engineering Education//SUN Shuai, ZHANG Shuang, ZHU Xianyong, SUN Aijun
Abstract Analysis of foreig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 compared the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mode in our countr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cultivate all-round technical talents with higher engineering quality.
Key words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 engineering quality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工业生产的不断壮大,社会对于掌握先进生产技术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主要教育方式,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通过对德、美、日、俄四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分析,为我国的工程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2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分析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 德国的工程机教育发展得最早,作为世界各国的工程教育发展的基础,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采用两种模式并存,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多次分流,因材施教。德国的“双轨制”教学是该国工程教育的一大特色。由学校和企业同时来完成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时刻遵循着这一模式。
在德国,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通过学校对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结合学校的教学规律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技术,在学校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在企业完成实践培训内容,保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接触到的都是时下最先近的生产技术[1-2]。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 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更为注重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学生在学校不仅可以完成基础课程,学校还设立了丰富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力求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全方位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建设工程资格认证体系方面,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可以说是各国工程认证体系的奠基者。20世纪末,专业的工程资格认证体系就在全美的高等工程教育中展开,并且成立了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ABET)。完善的认证体系、专业的技术鉴定机构,不仅提升了国家工程教育人才的质量,同时也确保了工程技术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承认和认可。在此基础上,美国带头与其他国家起草和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协议,确保在国际上本国培养的工程人才在学位(学历)上受到签约国的充分肯定。目前美国工程教育界已分别与《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等六大协议签约[3-4]。
日本高等工程教育 日本的高等工程教育基本上沿袭了德国的工程教育模式,同时又结合了美国的工程教育模式,在注重实践训练的同时,设有完善健全的职业培训和认证体系。日本发展了产学合作的企业本位模式,更为重视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把高校引入了市场机制,致力于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利用与生产实践一体化模式。高校与企业建立起横向联合机制,通过和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实践培养。
同时,日本参照美国ABET的评估标准,成立了符合自己国情的评估机构,而且在日本的企业界也与美国类似,设有相对完善的职业培训系统和职业认证体系,在强化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仍然非常注重对专业领域全面知识的培养[5-6]。
俄罗斯高等工程教育 俄罗斯的工程教育是通过下厂实习的形式来完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俄罗斯也开始认识到他们的这种模式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工程教育的需要。
顺应时代变化,俄罗斯在不断地对其高等工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由培养精专人才向多规格人才转变;在课程模式上,从专业化向以人为本转变;在教学模式上,由教师主体向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转变;而在毕业生走向上,也由国家指定向自主择业转变。同时,俄罗斯立足于本国国情,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一些地区开始建设地区性“实习中心”来开展普及型工程训练教育。在这类中心里,所使用的设备都是一些费用较高、涉及高新技术的先进技术装备,以满足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7]。
3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分析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发展速度依然缓慢。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当落后的工程教育软硬件设施面对不断加剧的教学需要,此时的工程教育便显得力不从心 [8-10]。
首先,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的一大难题。虽然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大多数教学经费都投入到研究性教学当中,作为基础型教学的工程教育则得到的投入少之又少,这就大大制约了工程教育的发展。
其次,我国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仍然采用传统保守的教学模式,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去发挥年轻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endprint
再次,高等工程教育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严重,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对分离,学生从进入校园开始,基本都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很少有接触到实际工业生产的机会。所学到的知识会相对地脱离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更少有机会去参加开发性的项目研究和训练。
最后,师资不足也是制约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一大问题。现阶段我国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的大多是是刚刚走出校园的高校毕业生。这些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的教师,对于先进生产实际、当代工业发展普遍缺乏认识。而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又大多在工业发展的第一线上发展,对于教师这一行业缺少兴趣。
4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启示
转变我国高等工程教学模式,由传统工程教育向现代工程教学转变 我国高等院校数量众多,但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作为自己的工程教学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社会对于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这时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就显得力不从心。面对当下的科学知识、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工艺水平,教学内容老化、设备陈旧、无法与社会实际接轨成为传统金工实习致命的弱点。
当传统的工程教育直面现代工业发展的残忍挑战,传统工程教育向现代工程教育的转型迫在眉睫,转变教学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将传统的工程教学中的“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转变思想作风”教学理念转变为“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全面发展“产学研一体”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实现共同教育 产学研结合是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培养模式,同时也是构建现代工程教育体系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不可或缺。当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学生的培养基本上是在学校完成的,与企业联系不密切。
社会需要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企业通过各类人才来创造社会价值。同时,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联系企业,以企业生产实际为依托,面向工程实际,完善工程教育内容。我国高校普遍注重科研型人才培养,往往忽略了人才的实践环节。只有双方密切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建立长期完善的培养合作关系,才能共同完成对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就接触先进的生产技术,就能在生产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更有利于提高分析与综合能力,能够更好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可以为日后的研发工作提供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重视师资力量的不断提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相较于从事学科教育的教师,从事工程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工程技术能力。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意识到加强工程教育师资力量建设的重要性,各高校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大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加强和完善师资力量的建设,并且组织教师参加技术培训和各类竞赛,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以打造一个既能熟练掌握现代工程训练教学技术,又能进行教学管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我国教育界在多年前就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但在高校实际教学中实行得并不理想。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是他们获取更多知识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通过主动地去汲取知识,才能提高他们的求知热情。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接受更大范围、更多层面的知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创新、去创造。
逐步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和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 加快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建设,建立专门独立的教育评估机构,能够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权威性、社会影响力以及国际竞争力。基于我国国情,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教育模式,发展中国特色工程认证体系。同时不断完善评估制度,以促进高等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5 总结
高等工程教育为社会提供工程技术人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培养出符合现代工程要求的全方位人才正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首要任务。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其他工业大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来完善我国的工程教育。
参考文献
[1]雍浩,支希哲.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9(3):90-92.
[2]王建初,刘铭东.德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比较教育研究,2005(9):59-63.
[3]魏克新,石娟.国外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1):56-57.
[4]郭森,支希哲.中美高等工程教育比较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1):78-81.
[5]董晓梅.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6):14-17,28.
[6]缪宪文,左延红.国内外高校工程现状及发展途径[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07(6):45-48.
[7]樊泽恒,张辉,孔垂谦.中外高等工程教育工程训练模式的比较及启发[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1):76-80.
[8]傅水根,李生录.对我国工程实践教学的利弊分析与发展方向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1-3.
[9]卢静,刘付军.国外高等工程教育工程实践[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9(4):64-67.
[10]张文雪,刘俊霞,彭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潜在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60-64,7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