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5-08-27杨小春
杨小春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4—0111—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发达地区以打工谋求,而这一部分打工者的子女大多数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由于一系列原因,他们暂时无法解决孩子进城上学等问题,他们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亲戚、邻居照顾。这一部分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他们的性格往往古怪,逆反心理特别严重。对此,教师应利用思想品德课,对留守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以思想品德课为阵地,以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使之最终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学习,心理状况更加健康。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展示健康心理状态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正常学习的必备条件,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做朋友,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主人。这样,学生才能破除教师的权威,把教师看成是学习的引导者,认为教师如同导游一样,是带领自己浏览美景的。实践证明,学生如果与教师亲近了,自然会消除紧张、消极的心理,不但学习成绩会有所提高,而且心理状态也会相对健康。学生体验到受教育是快乐的,才能主动参与学习、敢于争辩,使潜能得到发展,情感得到丰富,心理更加健康。
二、挖掘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将教材中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挖掘出来,使其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思想品德课本中有很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例如,笔者在教学《善于调控情绪》一课时,先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明确情绪是可以调控的,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总结出调控情绪的方法。这样,教师能够通过教材自然而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且通过细心挖掘教材的心理教学因素,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改进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启发、合作等方法的应用,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笔者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内容特点,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兴趣盎然地学习。对于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笔者会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通过思考仍无法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笔者会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予其适当的引导。这样,能让大多数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四、探究教学方式,培育学生坚韧的道德品质
坚韧的道德品质是心理健康的总钥匙。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总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急躁、冒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尽可能多地采用探究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在教学《自我新形象》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自己的了解程度,逐渐懂得待人接物要平等、真诚,要理解、宽容。学生受该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探究的过程中更注意自己的言行,培育自身的自觉性。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掌握了自己的新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教师应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予这些心灵脆弱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