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三合”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研究与运用

2015-08-27王魏魏

艺海 2015年3期
关键词:运用研究

王魏魏

[摘要]本课题旨在将“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运用于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使身体不仅在技能上得到训练,更从心境上得到提高,体悟到包容、和谐、纯净的境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层解读,使传统文化精髓与古典舞身韵文化相互融会贯通,从此提升了身韵的内涵意义及训练的境界。

[关键词]“内三合” 中国古典舞身韵 运用研究 训练境界

中国古典舞身韵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唐满城教授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主持创建,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中国古典舞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中国古典舞的“系统”。古典舞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身法”属外部技法,“韵律”乃内涵精神,训练难点在于如何更好引导学生心之境,意之源,使其训练将“身法”与“韵律”结合,从“模仿”向“表现”飞跃,从而内外统一,身心并用。

当下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已具备良好的规范性,保持当下态势发展必然重要,可对于其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可否从其内涵、文化之源、民族性格、所体现的美学价值人手,理论提出的“身韵文化”之时,更是你我在实践中创造的发展之理。

一、“内三合”对于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意义

中国古典舞以继承我国古代舞蹈的风范为其典范性,白始至终它的审美形态孕育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古典舞身韵经过多年的实践,已成为优秀的教学成果之一。然而我们研究古典舞身韵之时,应该明白身韵课的教学目的已经不再是单纯为其提高技能性,而是应从其训练境界层面,引导学生去体会与感悟。据此,本课题从民族传统文化——太极文化中的“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出发,分析其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共同性、可运用性,试将其运用于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过程之中,使得习者不仅在身体技能上得到训练,真正的从心境上得到提高,体悟到包容、和谐、纯净的艺术境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层解读,使传统文化精髓与中国古典舞身韵文化相互融会贯通,从此提升身韵的内涵意义及训练的境界。

二、“内三合”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的体现

“内三合”指的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源白于中华武术拳种——内家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拳为典型的内家拳,以意导气,再以气引导四肢百骸是它区别于其它拳法的招式特点。

心,指的是大脑的思维活动,人的本意。在练习形意拳中,有心与无心,指习者大脑里有没有形意拳的真经和真实形象的练功方法。在中国古典舞之中,其身韵的审美特征可用“形、神、劲、律”四字来高度概括。而无心,可谓是古典舞中无灵魂、无神韵之讲,“神”或者说是“心”,所有一切外部动作的支配都是心理所表达产生的结果。

意,指意念,是由心神所发出的指令,可调动周身的运动,所谓“心有所思,意有所念”正是心动驱使意动。舞蹈中,“意”是指舞者的主观意念,是心理上的内在意识,而这种内在沂水是只有自身才能感觉的到的思维现象。

气,乃生命之本,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呼”与“吸”使人获得生命,此意也正是讲舞蹈之中,也应运用“气息”来舞蹈。避免只关注动作,机械式的完成身体肌肉的运动。通过“气”在身体的内在空间游走,让舞蹈真正的回归本体生命律动。

力,在物理学中指的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作用,一种支配物体的能量。中国古典舞之“力”可直译为“劲”,有亮相时的“寸劲”,也有动作中的强大“反衬劲”。善于掌握动作的力度、幅度的变化,合理使用自身的力量,对每个动作有轻重、缓急、切分、延伸等做出对比与区别。

人的“意念”是由“心、神”所发出的的指令,它可以控制周围身体的“动”。心为令、气为旗、神为帅、身为之驱动。严格而讲,“内三合”存在于人体一切“动”之中(舞蹈皆包含在内),是指意念受到增强之时,定是会使得身体局部用力变为全身用力,且在“意识”之时,真正用得冥想、悟境,可使得动作呈现为和谐之律、自然之韵。

1、心与意合

“心”在中国文化中除了“主身之血脉”之意,更有“主神智”的功能。而“意”理解为“意识”的话,二者当属于同义范畴。笔者认为:将“心”与“意”合放在第一位来讲,是强调了大脑机能与主观意识是有机统一的,“心”到则“意”到。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中的“心与意合”是希望学生在身韵训练之时能用自身的“本心”去感受动作,感受肢体,至感悟作品。此时之心可谓是“禅定”之心,“参禅”之心,《坛经》曾论:“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真性?”在身韵的训练过程之中,我们何不用这份“心”“意”化身于身体之中,心与意之合,享受由意念传达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体验古典舞身韵境界的修炼方法之一,也是奠定学生内心有“故事”内涵的境界之法。

2、意与气合

在“心”为基础的前提之下,“意”具有意向性、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意与气合”的状态实际上指的是以“气”贯通之过程。训练过程中由“意念”去带领“气息”,身体则随着意念动之,可见主观意识引导下的气随呼吸的节奏游动,可升可降,游刃有余。古典舞身韵训练初入课堂之时定先讲气,口与鼻腔吸入“气”,此气在人体“意念”的带领下运行在人体的周身。此难点在于“意与气的合”。训练之时用“意念”感觉口鼻吸入“气”在身体内部游走,气息贯穿至神经末梢,定是“意与气合”之妙。重视气息与意识的结合,就会避免在训练时始终注意节奏统一而忽略气息的盲目规划,有气息才能有韵律,这样的古典舞身韵才能气韵生动,“幻化”自然。

3、气与力合

武术中有这样的说法:“有气便有力,气大则力大,气小则力弱。”这句话说明力量是由气息而来,而外部的力更是需要气息的“传导”,以及意识的“传达”。我们在古典舞身韵中所提到的“劲”,抻劲、寸劲、反衬劲等“劲”都是力的主要表现方式,舞者在动作的过程中的轻重、缓急、顿挫、延伸正是“力”作用下的结果。说到轻重、缓急、顿挫、延伸,就不免提到节奏,在训练之时,我们往往忽视掉气息,而唯独注重节奏,也就是“力”,这样的训练方式观其动作自然是整齐划一,但细究起,未免失去了古典舞的韵味。所以,训练之时,我们需要腹式的呼吸训练方法,将气息引导人丹田,呼吸继而“长”、“细”。在不断的学习与练习我们体会太极的丹田运气,由自然的呼吸变成有意识的呼吸,会让自身感受到气带动下的身体运动规律,“气走力到”,气运身走“。

内三合如同反复循环的定律,其“心”为根本出发点,“力”为终极之点,心“境”——意“领”——气“运”——力“到”,相互配合,组转不停。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中达到艺术性审美性的媒介是身体,但唯有身体的训练是不科学甚至是起反作用的。课堂中我们不断总结与探究,用我们的“心”、“意”“气”去驾驭身体,表现艺术,传达文化,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文化在未来发展的明确定位。内三合融入于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训练,是寻觅“舞”与“武”同源的文化精神,也是你我作为古典舞人传递民族情怀的使命感。

猜你喜欢

运用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运用研究
E—learning在美国大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与借鉴
探究式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微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