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志观点摘编

2015-08-27

天津史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事记画龙点睛志书

何进谈地方大事记的编写?摇一、编写“地方大事记”的重要意义。一是从历史编纂发展来看,历史学的首要功能是记载。二是从编纂地方志的角度看,大事记是编纂地方志书的必要基础和准备。三是从地方志“资政、教化”的作用看,也具有资政育人的功能。二、编写“地方大事记”的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做到资料翔实可靠,史事准确无误。三、编写“地方大事记”的基本要求。1.对编写“地方大事记”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1)广泛搜集资料,特别是第一手资料,做到大事不漏。(2)认真整理、研究史料,去粗取精。(3)把握宏观的地方历史背景,揭示、反映地方历史阶段的联系、特点。(4)应具有较好的文字功底和综合能力。2.对“地方大事记”的编写要求。(1)史料丰富。达到大事突出、要事不漏、新事不丢。(2)真实准确。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事出有据、准确可靠地编写地方大事记。(3)脉络清晰。一是记叙的每一条目的基本要素即时间、事件、人物、过程、结果要记叙清楚;二是一件大事的发展经过较长时期或过程才完成的,编写时应注意前后呼应,以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和完整性。(4)言简意赅。(5)翻检便利。(6)地方特色。3.编写大事记的体例。大事记是以时间为经,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记载史实的编年体史书。四、搜集、编写“地方大事记”的主要内容。(1)中央、国家对本地工作的重大决定和指示。(2)本地贯彻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决策。(3)本地市委和政府重要会议及其形成的重要决议或决定。(4)本地党的建设的重要事件和重要活动。(5)本地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科技、社会团体等方面的重大活动。(6)本地与域外地区以及国际上的交往活动。(7)本地发生的有直接影响的重大事件。(8)本地组织机构设置及体制演变情况,主要领导人的变更。(9)社会发生的新事、特事、要事。(10)本地发生的自然灾害、自然现象。(11)社会上有影响的代表人物、英雄模范、著名人士的主要活动。(12)本地重大工程开竣工。(13)本地重要文物出土。(14)本地获国家、部委重要奖项。五、编写“地方大事记”应注意、处理的几个关系。1.“地方大事记”与“党史大事记”的关系。2.“地方大事记”与“全国大事记”的关系。3.“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的关系。

(《今古大观》2013年 第6期)

魏惠萍谈地情资料搜集与应用 一、资料种类。1.资料载体形式分为四大类。(1)实物资料是指可以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2)行为资料指今人行为中保留的历史沉淀。如各地不同的礼仪礼节。(3)文献资料指人们对历史的文字记录。一是地方各级单位编纂出版的综合、行业和企业性质的年鉴、年刊。二是地方文献,包括各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编辑出版的反映政治沿革、经济发展、文化源流、风俗民情的各类出版物和个人著述。三是地方及其主要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规划与重大计划、工作、工程、总结、汇报和调研成果。(4)口碑资料是指人们口头讲述的对历史的回忆。2.资料存在形态上分两大类。静态资料,动态资料。二、资料搜集。1.方法。细化篇目,制订收集资料提纲。摸清家底,熟悉本单位档案馆藏。明确分工,做什么管什么写什么。抽调人员,专业培训,掌握规范。全面发动,发函启事,社会支持。重点采访,实地考察,专题调查。2.顺序——“六先六后”。先面后点、先内后外、先今后古,先易后难、先动后静、先急后缓。3.线索——“四求”。因人以求、因地以求、因时以求、因类以求。三、资料鉴别。鉴别方法分为书证:以文献证文献;物证:以实物证文献;人证:以当事人材料证文献;理证:以逻辑原则和经验进行推理判断。四、资料整理。1.形成载体。口碑资料要整理书面记录、文献资料复印备份、网络资料拷贝备份并出书面载体、实物资料要有记录和照片。2.摘做卡片。一事一卡、专志资料按篇目分类、大事记资料按时间分类、重要资料按专题分类。3.分类归档。按主题、时间、事件、材料载体分类。编号造册:篇目分类号、主题年代号、资料种类号。五、资料应用。抓主题资料应用。注意背景资料应用。突出典型资料应用。挖掘对比资料应用。注明资料出处。建立健全方志资料征集制度。 (《甘肃史志》2013年 第3期)

蒋燕记谈现代方志语言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摇一、现代方志语言常见错误。1.语言缺乏提炼,口语现象严重。现代方志是使用语体文、记述体,适宜采用语体文中的陈述语记述事物,要用书面的语言向读者陈述事物。书面语言追求雅、信、达,现代方志不能把口语照搬照抄,平白如话,应该比口语更简洁、更明了。2.滥用公文标题式语言。志书记述事物要按照事物来龙去脉如实表述,做到记事要有根据,无字不无出处,材料上要站得住脚,事实上要可靠可信,道听途说、主观臆断和这些公文标题式语言均不能入志。3.政治宣传色彩严重。现代方志力求避免出现政治化的倾向,不得出现政治宣传色彩。4.滥用形容词和副词。如果使用不当,志书语言就显得矫揉造作,对这类词语应当慎用。5.滥用能愿动词。志书中所记的都是已经存在的事实,不记那些可能,应该或希望存在的主观愿望。6.滥用假设、关联之词。方志记述的是客观事实,假设之词是不存在的事情,是判断假想出来的,志书中不能使用,乱用关联之词会显得志书语言不够精炼。7.滥用比喻、判断词句。方志不对一种事物的本质或一个概念内涵和外延做分析说明,那些用于比喻和下定义、作解释的判断词“是”不可采用的。8.滥用介词结构。使志书语言不精炼,表述拖泥带水。9.空话、套话。方志讲究用事实说话,空话、套话无事实依据,使志书孱弱无力。10.乱下断语,随意评论。方志重在直书其事,述而不论,寓论于述,所以,不用结论式的断语和随意评论。二、如何准确运用现代方志语言。1.力求准确,语言严谨。方志语言必须做到准确严谨,恰如其分,真实地去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2.简明扼要,文约事丰。做到惜墨如金,一句不多,一句不少。3.精雕细刻、画龙点睛。一是注意在反映事物的总貌处画龙点睛。二是在反映事物主体内容时画龙点睛。三是注意在反映事物的本质方面画龙点睛。四是注意在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即地方特点或行业特点方面画龙点睛。五是注意在彰明事物因果关系方面画龙点睛。六是注意在事物的交叉处,即不同事物联系的结合部、交叉点画龙点睛。七是注意在记述事物的效益的地方画龙点睛。4.流畅可读,通俗易懂。一是通俗不等于浅白,通俗不是庸俗,要俗中见雅,俗中求质朴;二是流畅中也要错落有致,抑扬起伏。三是不要过分口语化。5.行文规范,讲究文采。只有经过字斟句酌、千锤百炼,才能行文规范,讲究文采。6.与时俱进,突出特点。一是吸收具有时代特点的、已被广大群众接受的规范语言入志。二是记述事物要摒弃过时的语言,更不可半文半白,体现语言的时代性。7.规范称谓,语言求美。8.审稿修改,做到十删。一删总结式语言,二删文件摘要,三删政治化语言,四删言之无物的空话套话,五删评论、论证式语言,六删背景、导言式语言,七删多余的虚词,八删教科书、名词解释和词典式语言,九删与主题无关的记述,十删超时和越境而书的内容。

(《陕西地方志》2013年 第6期)

周宏文谈续志随文插图的编纂 一、关于续志随文插图的类型。按图照色彩分类,可分为彩色图照和黑白图照两类。按内容划分随文插图,可分成人物插图(标准像)、生产工具图、地图、历史遗迹图、示意图、统计图、动植物图和科技成果、名牌产品、地方特产照片及重大事件、灾害、事故和劣势图照等八类。按成图方法,随文插图可分为图(绘制)和照片两大类。图主要包括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气象图等。照片包括用照相机、手机、卫星、航空等拍摄的各类资料性照片。按插图位置,随文图照可分为压题图(题头照)、压底图和文中插图。二、关于随文插图的几种认识。随文图照是志书表达事物的重要体裁之一,宁可卷首卷末照片少一点,也要在行文叙述中插入与志书内容相关的有历史资料价值的图照。插图多不等于滥,少也不等于精。关键在于所录随文插图服从质量要求,服从志书内容的需要和图照的存史价值,与行文记述相配合,图文互补。三、随文插图运用中的常见问题。1.要素不全。关键是缺时间、地点。2.文不对题。主题不突出,与文字叙述不一致。3.为图而图。有的插图与文字记述没有关系,有的纯粹是为了补白而设,有的图照超过志书下限,有的是临时拍摄的。4.取舍不当。会议、典礼、开业庆典、捐赠和楼堂馆所之类的场景,没有地方特色,资料价值不大,反而抵消了文字记述的效果。5.前后重复。有的志书卷首彩页照片与随文插图重复使用,或题材相同相近,同类题材的照片一般选用一两幅。6.类型单一。有的插图仅有照片,没有地图、示意图;有的有题头照,随文插图很少;有的插图缺乏变化;有的则缺卫星、航拍图照。7.图质不高。四、明确入志随文插图的条件。首先是求真存实,即所谓的真实性、纪实性、存史性。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只有真实,才有科学性,才有存史价值和使用价值。其次是要有典型特征,即所谓代表性、典型性。要精选有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工作特色的典型图照入志,而不必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再次是互补性,即所谓的补充性、以图补文。五、随文插图编纂的注意事项。1.要素齐全。要素包括必要的图题、图例和注记,注明时间、地点、事件、需要说明的人物的位置及时任职务等。2.形式多样。既选用照片,也有地形图、资源分布图、水系图、土壤图、航拍照片、卫星图照,以及各种类型示意图、题图等种类。3.文图协调。做到以图补文、以图证文、文图互为呼应。

(《广西地方志》2014年 第1期)

猜你喜欢

大事记画龙点睛志书
大事记
填色我最棒
黑金变奏
新中国70年大事记
创意涂鸦
改革开放大事记
情系志书藏古今
志书图片的放置原则
略议年鉴资料在第二轮贵州省《科学技术志》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轮志书编纂应避免年鉴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