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文化”对后世之影响

2015-08-27窦丽丽

天津史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抗战文化

窦丽丽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团结一致,英勇奋战,在夺取抗战最终胜利的同时,也培育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先进文化——抗战文化。它包括了国统区、解放区和敌后根据地的文化,但本文所说的抗战文化只重点介绍共产党领导下的红色“抗战文化”。我们重新认识这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现象,对于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推进“四个全面”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抗战文化为中国文化事业开辟了新局面

在上世纪的20年代末、30年代初,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敢立新意、创新作、出新书。即使有某些作品问世,大多是描写帝王将相,或者才子佳人,极少有标新立异、轰动一时之创新佳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加紧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还实行大规模的文化围剿。一是剥夺革命文化的任何出版自由;二是查禁进步书刊;三是袭击和捣毁进步的文化机构、报馆、书店和影院等等;四是绑架和暗杀进步文化人士,柔石、殷夫、冯铿、胡也频、李伟森五位“左联”最优秀的作家就是在这个时期被杀害的。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尽管鲁迅、郭沫若等一大批文化主将与国民党反动派作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一时也冲破不了这种黑暗的统治。抗战文化的出现,打破了黑暗,迎来曙光。广大文化工作者运用了多种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电影、漫画、木刻、诗歌、报告文学、独幕剧、街头剧、话报剧等等,大张旗鼓地宣传抗日救亡活动。特别是在解放区,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广大文化工作者更加青春焕发,精神抖擞,努力工作,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和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新天地、新人物、新事迹的文化作品。正如著名作家丁玲在一篇回忆录中说的:“一段时间以后,新的木刻,密切结合群众、反映群众斗争的木刻在古元、彦涵等同志的刻刀下出现了。”艾青写了对劳动模范的赞歌,李季写了《王贵与李香香》的新民歌,欧阳山等写了歌颂英雄、歌颂光明以及反映陕北新生活的报告文学。接着是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以及民间说书等都以抗日战争为题材陆续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时的秧歌经过专业的和业余的文艺工作者的团结合作,改造、提高,也从初级发展为生动、活泼、新鲜的小歌剧。每当《兄妹开荒》《赵富贵自新》等演出时,锣鼓声一响,人们都从窑洞里涌出,冲下山坡,围满广场。陕北的冬天虽然很冷,但演出的热烈气氛,把人们的心都溶化了。那种场面永远留在演员和观众的记忆里。那种亲切美好的享受使人终生难忘。至于《血泪仇》《白毛女》,更是当时广大农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屋顶上是人,墙头上是人,树杈上是人,草垛上是人。凄凉的情节,悲壮的音乐激动着全场的观众,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这些从土到洋,既土又洋,从旧到新,真正是新的作品。代表了那一个伟大的时代,深受群众的欢迎拥护。

二、抗战文化提供了丰富素材,对后世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极大影响

由于抗战文化是一种先进的、进步的文化,所以它对后世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极大影响。例如:《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烈火金钢》《苦菜花》《风云初记》《马石山上》《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大量的长篇小说,虽然问世于抗战胜利之后的解放战争时期,甚至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但都能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抗战年代中国人民消灭日本侵略者的如火如荼的战斗场景。这些作品后来被搬上影视屏幕之后,当年的战斗场景则更加生动化、具体化和形象化了。此外,还有大量的散文也同样以抗战生活为题材,例如:《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景》等一系列作品,就非常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延安军民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由此可见,抗战文化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与广泛!可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艺创作的大丰收,与抗战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假如没有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假如没有浴血奋战的抗战军民,就不可能有如此繁荣的文化园地。

三、抗战文化富有战斗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

任何一种先进文化都能起到陶冶人的情操,慰籍人的心灵,铸造人的性格,振奋人的精神和鼓舞人的斗志之作用,抗战文化也是如此!因为它是一种先进文化,它的先进性主要体现于它的一切文化活动都是为了宣传抗日,揭露敌人,鼓舞士气,都是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能体现全国人民“驱逐日寇,光复中华”的强烈愿望,所以每一曲抗战歌曲的唱响,每一场抗战电影的播放,每一出抗战戏剧的演出,每一首抗战诗歌的问世……都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投奔战场,英勇奋战。尤其是戏剧,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最大的,是最受群众欢迎的,是最能激发士气和鼓舞人心的。比如:《放下你的鞭子》《八百壮士》《我们要反攻》《在烽火中》等优秀剧目一旦演出之后,则立即激活广大观众的抗日热忱和鼓舞广大观众的抗日斗志。剧作家田汉曾这样说:“中国自有戏剧以来,没有对国家民族起过这样伟大的显著作用。抗战之前戏剧尽了推动抗战的作用;抗战开始以后,戏剧又尽了支持抗战鼓动抗战的作用。”所以,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涌现了像叶挺、左权、杨靖宇、赵尚志、“狼牙山五壮士”和“投江殉国八巾帼”等无数顶天立地的抗日英雄;同时也涌现了像闻一多、朱自清等无数个铁骨铮铮的文化勇士。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是抗战文化培育出来的民族英雄!

四、抗战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中国人民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由于抗战文化蕴含着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所以,抗战文化不仅在抗战时期,激励和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奋力抗战,直至最后胜利,而且在抗战胜利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仍然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艰苦奋斗。解放战争时期,它鼓舞着中国人民摧毁了号称“八百万”的国民党军队,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鼓舞着中国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时期,它鼓舞着中国人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我国推进了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在新世纪、新时期,它仍然鼓舞着中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艰苦奋斗!由此说明,抗战文化,或者说抗战文化中所蕴含的四种精神,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都将永远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之法宝,永远是中国人民夺取胜利之武器!总之,抗战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这一过程中,仍然需要继承和弘扬抗战文化精神,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抗战文化将永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作者单位:平津战役纪念馆)

猜你喜欢

抗战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抗战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