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书法现象”研究

2015-08-23董约武陈胜武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学教研部浙江温州3503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作研究室浙江温州35000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温州市书法家温州

董约武,陈胜武(.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文化与社会学教研部,浙江 温州 3503;.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创作研究室,浙江 温州 35000)

“温州书法现象”研究

董约武1,陈胜武2
(1.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文化与社会学教研部,浙江 温州 325013;2.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创作研究室,浙江 温州 325000)

《专题:温州地域文化研究》编者按 温州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底蕴深厚的沿海城市,创造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可圈可点的地域文化,积淀了深层的精神追求,构建了独特的精神标识,形成了鲜明的群体性格。著名温州模式的形成,由温州地域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本期温州地域文化研究专题由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学教研部和温州社会科学院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协办,主任兼所长陈中权副教授主持。本专题的二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对温州地域文化特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希望引起更多的有识之士对温州地域文化的关注,以推进温州地域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

温州书法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传承有序,抱团发展。其书风清正古雅,碑帖互参,注重学养。温州市书法家协会成立30年来,贯彻“挖、抬、推、拉”四字工作方针,推动师徒授受与学院派教学齐头并进,延续公益之风,着力打造互动交流平台,常怀危机意识,稳扎稳打,推陈出新,构筑温州书法的未来发展之路。

温州;书法家;温州书风

DOI:10.13669/j.cnki.33-1276/z.2015.024

温州人的书法情结自古颇深,近代以来尤为突出。温州书法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以其取法魏晋、崇尚帖学、注重学养、格调高古之特征,传承有序,队伍壮大,抱团发展,成绩斐然,影响广泛,成为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风向标之一,被业界誉为“温州书法现象”。

一、温州书法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影响

1.人才辈出,千年不衰

温州自古山水清远,最宜文事。自东晋立郡以来,中原名士如王羲之、谢灵运、颜延之相继来守,频加倡导,流风所渐,历千年而不衰。书法一道人才辈出,代不乏人,各领风骚。著名学者如唐代张諲,元代王振鹏、黄公望,明代刘基、黄淮、谢庭循、任道逊、姜立纲,清代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黄绍箕、孙诒泽、池志徵、汪如渊等。

2.民国以降,强势崛起

温州自古交通不便,可以说是“水路一条”(温州话音:死路一条)—靠坐轮船取道上海,再走向全国。因此,近代史上温州人出来打天下的第一站就是上海,这使得近代温州文化人成为沪上“海派文化”的一股重要力量。以书法论,有郑曼青、马孟容、马公愚、方介堪、方去疾、苏渊雷等,其中,方介堪、方去疾均曾担任有“天下第一社”之称的西泠印社副社长,方去疾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除在沪温籍书法家群体外,在京温州苍南籍谢云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此外,温州本土尚有刘景晨、谢磊明、叶鸿翰、夏承焘、吴鹭山、王荣年、徐堇侯、曾耕西、吕灵士、张鹏翼、任士墉等一大批温籍书法家。他们共同铸就了近代以来温州书法庞大的传习者群体。

3.结社卅载,成绩斐然

据统计,温州市书法家协会成立30年来,薪火相传,成绩斐然。一是书法家人数规模、获奖规格等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浙江省作为全国的书法大省,在历次全国性书法赛事中名列前茅,而温州与既是省会又有专业书法院校—中国美术学院为依托的杭州相比,毫不逊色。2012年“浙风浙派—浙江省历届国展省展获奖作者精品展”,在浙江省100名全国各类专业展获奖者及省展一等奖获得者书法家中,温州占18名。近四年来,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年度奖中,温州获奖人数三次居榜首,均占总数的1/4左右。近十年来,陈忠康、南剑锋、徐强、林峰、卿三彬、邱朝剑、王大禾、陈伟等先后荣获全国书法大展金奖或一等奖。八次浙江省书法大展中,温州人四次勇夺“沙孟海奖”。温州书法家还荣获浙江省第三、四、五届中青展金奖等重要奖项。二是书法名家成就卓著。林剑丹荣膺“兰亭奖·艺术奖”,陈忠康荣膺中国首届“兰亭七子”之首,陈伟荣膺第三届“兰亭七子”称号。继林剑丹之后,张索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中浙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双料理事。在浙江省文联、书法家协会2013年、2014年评选出的“新峰计划”20名培养对象中,温州均有4人入选,连续两年占全省1/5份额。2014年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发文表彰2013年在全国各重大书法展赛中获奖的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中温州占10人14人次,雄踞全省榜首,占近1/4份额。三是温州市书法家协会活动组织有力。温州市书法家协会2007年、2011年荣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进万家全国先进组织”奖,2011年度被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民间协会团体。温州市书法家协会编印的《温州书法百家百集》和陈胜武撰写的《一二斋翰墨心印》荣获2011年度温州市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温州市龙湾区成功建成“中国书法之乡”。

二、“温州书法现象”的现状及特点

1.温州书法家群体结构状况

我住的地方,叫柴米河。它是一条河,也是一个村子。河两岸多芦苇,也就是柴,附近人家都来这里淘米做饭,慢慢的,柴米河这名字就叫开了。村子并不大,二十来户人家,家家种胡葱,这里本没有胡葱,它是胡人入侵后带过来的。

据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833人,其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453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22人。温州市有书法博士6人、书法硕士30余人。近年来,随着年轻书法家的不断增多和书法家协会对会员学习、进修工作的不断重视,温州市书法家群体学历状况得到了普遍提升和改善,其学历结构如图1所示。西泠印社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近百年来,温州共有西泠印社社员20余人,其中2人曾担任过副社长,目前有10位西泠印社社员。如此规模的温州市书法家群体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书法大市”之誉名副其实。

在温州书法整体上风风火火的同时,温州女书法家作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群体,也是“巾帼不让须眉”。据统计,温州市女书法家协会会员1 98人,其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42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2人,女书法家中攻读中国书画专业的研究生18人(含博士生2人)。据了解,目前,温州女书法家就学或进修于美术院校书法专业的有3 0余人,这在全国极为鲜见。她们多为高校、中学教师,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工作之余孜孜以求、持续进修,在全国、浙江省各类书法活动中频频获奖、亮相,广受关注。

图1 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学历结构

从温州市各县(市、区)书法家协会会员统计人数看,鹿城区书法家协会会员规模最为庞大,有286人,这与中心城区的书法普及程度有关。龙湾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最多,有24人,这一方面离不开龙湾区近年来创建“中国书法之乡”的推动,另一方面与已经运作多年的“罗峰艺社”聚集了青年书法家群体持续多年不断切磋砥砺、引进名师频频加以引领和倡导不无关系。乐清市作为温州经济强市(县级),在综合实力上名列前茅,不论县级会员规模,还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均居前列。同为城区的瓯海区在整体实力上显得有些偏弱,这与前些年温州市三个区的行政区划调整有关,原先瓯海书法实力较强的永强片区整体划归龙湾区之后,导致瓯海区书法人才出现了暂时的断层。其余各县中,属苍南、永嘉两县实力较强,各级书法家协会会员规模均显实力不俗,这与当地书法发展的历史渊源、民间爱好者队伍庞大、书法家协会组织的领导得力等有关。温州各县(市、区)书法家协会会员规模如图2所示。

图2 温州各县(市、区)书法家协会会员规模

2.“温州书风”的主要特点

当今书坛风格流派可谓“争奇斗艳”,流行书风层出不穷,多突出“展厅效应”,追求视觉冲击和变形、夸张、对比为特色,因而往往缺乏传统审美底蕴,“以丑为美”,风行一阵便销声匿迹,为人们所遗忘。“温州书风”何以迥异于当今书坛风格而高标独立,有其自身特点。

(1)取法魏晋,清正古雅。温州人在经济领域以“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名扬天下,而在文化领域却显得非常传统和“保守”。温州书法文脉代代相承、一以贯之,取法魏晋,纯正大气,形成以清正古雅为基本格调的“温州书风”。温州书法家心无旁骛,潜心深入、精致解读“二王”帖学体系,并用独特的书法语言形态表达一种文人式的闲情逸致,成就斐然,引起书法界的关注。温州书法界流传着“学二王,看温州”之说,足见“温州书风”所获得的公认度。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书法家协会主席朱关田对温州书法评价道:“多基于永嘉而高于永嘉,出之传统又广于传统。长期以来,上下齐心,似守共识,善守者和而不俗,能违者奇而不怪……书坛迩来忽趋浮华,急功近利,虚张声势,愈见粗陋浅近。唯此一枝独秀,不逐时风,敬正文雅,自重而自远。”[1]足见他对“温州书风”评价之高。温州老一辈书法家在教学传承中强调,学习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扎根传统,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不是模仿当下哪位名家之作。正如沈尹默所言:“凡是学书的人,首先要知道前人的法度,时代的精神,加上个人的特性,几者必须把它结合起来,方始成功。”[2]143温州书法拒绝浮躁、喧嚣,倡导纯正、古雅,正是几代书法家身体力行、持续倡导的结果。

(3)兼容并蓄,碑帖互参。1985年温州书法界同仁着手成立温州市书法家协会。温州市书法家协会成立之初,温州书法整体水平不高,但书法爱好者众多,有20 0余人报名入会。当时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张兼容并包、取长补短。他们秉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鼓励年轻人到全国各大专业院校学习,积极与外省市书法家举办书法联展,把外省、外市知名书法家请进来,作辅导、办展览,为温州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30年来,温州市书法家协会通过不断组织各类展览、讲座、培训课等,使得诸多温州书法人才崭露头角,他们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书法比赛并频频获奖。2 0世纪9 0年代初,温州书法界也曾一度出现路子单一、取法狭窄的瓶颈。当时外地书法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温州的书风都是‘剑丹风’。”[3]意思是说,当时温州书法家都是模仿林剑丹先生的书法风格,没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时任温州市书法家协会领导和个别有识之士听闻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自发拓宽温州书法的取法视域,个别书法家开始转向取法北碑,吸收北派粗犷、厚重的书法风格,规避单一取法“二王”帖学一脉,走出了自己的路子。正是有这样一批温州书法家由自发到自觉地践行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习书道路,使得温州书法界能够始终保持着气息鲜活、风气日新的朝气和活力。

三、“温州书法现象”的成因分析

1.贯彻“挖、抬、推、拉”四字工作方针

近年来,温州书法家协会贯彻“挖、抬、推、拉”四字工作方针,广受业界好评。“挖”,通过挖掘一批温州历史上的本土书法家,展示其艺术成就,梳理其生平事迹,考订其社会交往,以返本溯源、继承文脉;“抬”,对于已经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或者年龄较大的老一辈书法家给予充分尊重,使他们在书法上业已取得的成就和艺术高度得以充分展示和客观评价,同时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地位;“推”,有意识地向全省、全国推出一批具有较高的创作水准和理论水平、具有成熟艺术风格的温州书法名家,提高其知名度,提升温州书法的影响力;“拉”,对于成长中的后备力量要拉他们一把,在创作上进行鼓励,在学业上进行支持,对个别生活上有困难的给予必要的帮助。“挖、抬、推、拉”是个系统工程,从源头上解决了温州书法有序发展、和谐传承与保持生机活力的机制问题。在四字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在工作氛围、会员关系和年龄结构上得到了全面的优化。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年龄结构如图3所示。

2.师徒授受与学院派教学齐头并进

图3 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年龄结构

传统私塾式师徒授受和专业书法艺术院校的学院派教学相结合,是温州书法传承的一大特色。从老一辈书法家的“松台山馆”到后来的“会文书社”、“日益堂”、“听涛庐”、“府学书社”,再到当下的“罗峰艺社”、“安澜书社”、“瓯澜社”等诸多民间书法学馆,无不助力温州书法人才培养,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他们教学规范、授受得法。近年来,温州新生代书法家追求到美术院校深造,积极攻读专业硕博士学位,成为温州书坛的最大亮点。经过多年持续倡导和引领,温州出现了规模相当庞大的书法专业“硕博群体”,他们中有陈忠康、周延、戴家妙等书法博士6人,以及徐强、范琼伏、林海琼等书法硕士30余人。新生代书法家茁壮成长,使得温州书法家占据了全国诸多书法人才高地,也为温州书法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延续公益之风

一直以来,温州书法界有着从事公益书法教育的传统,自方介堪等前辈以来,林剑丹、马亦钊、张如元等书法名家,都有10年以上的公益书法教育实践[4]。温州书法家协会主席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温州书法家协会骨干在常规教学培训之余,每月或者每周抽出一天时间开展公益书法教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书法教学日趋普及,温州青年群体学习书法的内在动力和热情日益强劲,源于民间的公益书法团体在其中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最重要的动力源。陈忠康主持的“府学书社”,为温州培养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温州青年书法家,从中成长起来的徐强、陈伟、卿三彬、钱允等都已成为当今温州书坛的中坚力量。“安澜书社”是由温州青年书法家王客自发组织的公益性学习型书法团体,于2003年始创,不收取学员学费,老师义务授课,面向所有书法爱好者。2013年林剑丹荣膺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他将政府奖励的10万元奖金悉数捐出,并以个人名义再追加10万元,捐赠给温州市书法家协会,设立书法专业学子专项奖学金,用于鼓励资助温州考取各大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的年轻学子。2013年、2014年该专项奖学金分别奖励了8位和7位书法专业学子。该专项奖学金的设立是延续温州书法公益之风的创新之举。

4.着力打造互动交流平台

近年来,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借助各种平台开展对外交流,先后与台州、洛阳、重庆、南宁、济南、广州、福鼎、韩国牙山等城市举办书法交流联展,不断通过内外互动提升文化品位,促进温州书法家的成长。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举办与温州历史文化相关的弘一大师墨迹精品展、西泠印社壬辰春季雅集暨“诗岛清韵”文艺创作表演鉴赏系列活动,以及东瓯雅风—温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书法作品展等活动;举办钱塘笔阵—温州书法晋省展、全国名家邀请展、同源·异构—当代青年书画邀请展、“伯温碑林”名家书法邀请展等;2011年以来连续三年策划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温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温州)书画大展系列活动;举办温州书法现状和发展战略研讨会等重要活动。2012年12月,《温州书法百家百集》在杭州举行了发行仪式暨“温州书风”研讨会,推出当代温州100位最具实力的老中青书法家的100册书法篆刻作品,以“组团”方式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全面展示“温州书风”。在各种活动中,温州市书法家协会邀请各地名家举办各种讲座,帮助温州青年书法家拜师学艺,汲取营养,搭建平台,拓展进一步提升和发展的空间。

四、温州书法的持续繁荣及其未来发展之路

1.梳理文献,夯实根基

温州书法家协会已建立完备的会员档案和史料文献档案,但凡重要活动,都安排专人全程录像、摄影,重要会议现场速记,事先发布新闻通稿,事后收集整理各大媒体的重要报道,适时编辑刊物,并及时寄赠图书馆、档案馆。但这项工作仅仅是刚刚起步。温州书法承载着千年的传承历史、百年的狂歌猛进、三十年的协会精彩运作,积累了大量可资挖掘、整理的素材和资源。对温州书法的未来而言,挖掘文脉、整理文献,夯实基础、整合资源,才会有持续不断、历久弥新的发展动力。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已专门设立直属文史与学术委员会部门,其出发点是开展地方书法文史挖掘整理和学术理论研究,这项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推进。

2.内外联动,拓展空间

温州市书法家协会长期致力于书法后继人才的培养。现任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有两句广为人知的名言:“争天下,不争屋下”;“把人走开,将心留下”。温州走出去的一大批硕博书法家群体,大部分人毕业以后就没有回到温州本土工作,为此温州市书法家协会保留了他们的会籍,并向他们颁发了名誉会员、名誉理事证书等,定期或者不定期邀请他们参与温州书坛的活动。今后,温州书法家协会要持续推动将各类重要展览成为“天下温州人”的书法展,邀请温籍在外书法家共同参加,使这些书法游子始终保持与家乡的联系;要让离开温州的书法家满怀爱乡情怀,让他们以不同方式共同关注和支持温州书法的发展。只有持续地创造本土的凝聚力、向心力,才会使得已经离开温州的书法家保持反哺故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温州走出去的一大批硕博书法家群体即将逐步走上国内各大艺术院校、艺术研究机构的教师、领导岗位,他们为温州后继学人的发展搭建了平台,这是促进温州书法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

3.薪火相传,延续文脉

当前,正值当年“会文书社”中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温州青年书法才俊先后离开温州,在京、沪、杭等大都市一展才华,初显新一代书法名家风采之时,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忧虑温州本土书法后继人才的问题。温州书法界一方面抓好后继基础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突出专业书法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不论是近年来继“会文书社”之后的“安澜书社”、“瓯澜社”等青年书法家群体,还是2 0 1 4年温州书画院首次推出的“书画高研班”,都在继续传承温州书法界前辈一直主张的“诗书画印”综合发展的理念。同时,温州市书法家协会进一步开展“书法进万家,文化下基层”系列活动,把书法进校园、进机关作为重点来抓,开展送作品、开讲座、结对培养师资等活动。“汉字和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坚持巡回开展全市公益性青少年书法教育讲座和基层书法教师培训,加强城区中小学的篆刻教育,对于书法教育薄弱县给予指导帮助,全面加强书法启蒙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据不完全统计,温州目前有3所大学、11所中学、43所小学开设书法课,温州书法师资数量超过250人,民间书法培训点在200家以上,每年有三四万中小学生学习书法,他们将成为温州书法未来发展的巨大人才储备。

站在继承千年文脉和3 0年成功运作基础上的温州书法人,正在秉持温州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在展现辉煌既往的同时,进一步蓄积强大的发展后劲,为温州书法的未来铺就更加灿烂的前程。

[1]童桦.韵逸四方[N].浙江日报,2014-10-31(17).

[2]沈尹默.沈尹默论书丛稿[M].马国权,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81.

[3]温州书法家协会.三代本土书法家谈“温州书法现象”[N].温州晚报,2014-02-25(23).

[4]余炳连.温州书协三十而立 民间书社蔚然成风[N].温州日报,2014-03-12(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3-01-25)[2015-03-05].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4/201301/xxgk_147389.html.

[责任编辑:陈中权]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of Wenzhou Calligraphy

DONG Yuewu1, CHEN Shengwu2
(1.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Sociology, Party Schoo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Wenzhou,Wenzhou, 325013, China; 2.Literary Creation Department of Wenzhou Federation of Literary, Wenzhou, 325000, China)

Wenzhou calligraphy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successive talents. It inherits the old and develops the new. Its clear and elegant style, focusing on culture and literacy, is derived from stone tablets and handwriting models. Wenzhou Calligraphers Associ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30 years. It implements the policy of “Wa, Tai, Tui and La”, promoting apprenticeships and academism, and the school education to build a charitable and communicative platform. With a sense of crisis, it develops steadily, makes innovation, and explores the way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Wenzhou calligraphy.

Wenzhou; Calligrapher; Wenzhou calligraphic style

J292.1

A

1671-4326(2015)02-0001-05

2015-03-19

董约武(1976—),男,浙江温州人,中共温州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学教研部高级讲师,温州市书法家协会文史与学术委员会委员,硕士;

陈胜武(1973—),男,浙江温州人,温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创作研究室副主任,温州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温州市书法家温州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书法家周如璧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书法家·谢 锐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难忘九二温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