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规律分析

2015-08-20杨瑾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用药规律

杨瑾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帮助。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对1994~ 2014年期间有关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进行查询,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查阅了1994~ 2014年期间有关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87篇,入选文献57篇,相关方剂66首,用药153味,用药频次1022次,其中使用频次在前5位的中药有:当归、黄芪、川芎、红花、白芍。按中药学分类统计居前5位的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平肝熄风药、祛风湿药。结论 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以补虚药和活血药为主,补虚药使用又以补气药多见,益气活血类药物为治疗本病的常用组方选择。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681.5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 2015)03-0080-03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一种由颈椎小关节及椎间盘退变引起的脊髓和(或)脊髓神经根功能障碍性疾病,1952年Brain等[1]首先报道。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较为常见,占所有颈椎病的10%~15%[2]。由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隐匿,不容易早期诊断,而多数患者就诊时病情已较为严重,常需采用手术治疗,虽然该法可有效缓解脊髓、神经根受压状态,但手术的风险性和并发症以及多方面的因素仍使很多患者畏惧手术,转而寻求保守治疗。中医临床常采用内服外用中药、针灸、推拿、牵引等中医药疗法治疗。为了探讨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笔者对1994-2014年间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进行了查验,共收集到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87篇,涉及方剂66首,对其用药规律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脊髓型颈椎病”、“中医药治疗”为关键词,在重庆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出在1994年-2014年期间发表的以中医药为主要手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临床文献,筛选出对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显著的药物。1.2整理方法 含有明确的治疗方药的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文献,不含方药及用药不明确的文献不予选择。方剂组成中药及其加减药物均予统计;中成药所含中药未予录入;中药名称和功能分类按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学》和《中药大辞典》。符合选择标准的文献共87篇,排除重复方剂共收集到方剂66首,共涉及中药153种。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根据中药的功效分类,对检索出方剂所用药物进行统计,并列举频数居前的代表药。2结果2.1 药物昧数和使用频率分析收集到的66首方剂中共涉及用药153种。其中设定基本方临证加减者24篇,按中医传统辨证分型治疗13篇,不分型直接使用固定方29篇:单纯用中药治疗33篇,单纯用中医手段治疗21篇;中西医结合治疗12篇。内服方剂59首,共用药147味,用药累计频数933次;外用方剂7首,共用药55味,用药累计频数89次。纳入研究的方剂中,频次较多的有: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药物频次排名前30位的中药使用情况(见表1)。2.2不同类别药物使用情况 常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药物有8类,涉及到: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平肝熄风药、祛风湿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此外,开窍药、收涩药、化痰药、安神药等在方中亦有运用,但比重较低。各类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中药使用味数、次数、使用率及使用率居前5位的中药(见表2、表3),3讨论3.1病因病机中医学虽无“脊髓型颈椎病”这个诊断名词,但对本病的认识早有记载,如《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二十九难》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可见督脉与本病的发作最为密切。脊髓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痹证”、“痿证”、“项强”、“眩晕”、“痉证”等范畴,多由于正气亏虚,外邪侵袭复加劳损等原因导致经脉闭塞、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失调引起的以疼痛、麻木、甚则屈伸不利为主的病证。莫文等[3]认为脊髓型颈椎病早期以肢体发紧、步态不稳为主,后期以瘫痪为主要表现,属于肝主筋和脾主肌肉的功能失调,脾主气,肝藏血,气血不足,经络闭塞,无以充养,可导致筋骨失养,筋肉挛缩,甚则瘫痪。可见,气血不足、肝脾肾亏虚足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病理环节。3.2方药运用 目前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常采用药物及手术等方法治疗。众多文献报道中医药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中,配合手法、针灸等特色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高冠华[4]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特点,认为从督脉着于治疗本病足关键,采用益气活血、通督益髓之疗法。梁超明等[5]通过益气养血和补益肝肾以及通经活络而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刘波等[6]认为老年正气不足,瘀血内阻,筋骨失养是其病机关键,治宜补气活血,祛瘀通络。综合各地医家治疗大法,施杞教授[7]继承石氏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思想,以“益气养血,行气活血”为治则,将朱丹溪《脉因证治》圣愈汤作为治疗基本方,收到良好效果。唐晓栋[8]等认为脊髓型颈椎病属中医痹证范畴,本病治宜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为法。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中重用黄芪,用量不少于60g效果明显。徐军辉等[9]自创温经养荣汤,强调补益肝肾,温通督脉为主,兼益气活血,祛风通络。对纳入研究的66首方剂归纳总结的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分别占总使用频次的31.8%和22.9%,在补虚药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补气药,占补虚药使用频次的32%(见图1),从侧面也反应出,“益气”加“活血”法组合在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3.3现代药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迅猛发展,以及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也尝试从分子水平证实说明中药验方对疾病的治疗价值。有研究表明以益气活血为主的组方能抑制自由基诱导的对椎间盘细胞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干扰,减少炎症介质对椎间盘组织核酸的影响,有效抑制脊髓慢性损伤压迫后脊髓局部的炎症反应,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在本研究中,补气药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当属黄芪,出现频次47次,出现百分率71. 21%,且多以君药重用,使用量最大者达500 g[10]。《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黄芪“补气之功最优,故推为补药之长,而名之曰芪也”,“黄芪之性,又善治肢体痿废”。可见黄芪一味能大补肺脾之气,又能宣痹活血通络,还能治疗痿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等作用,故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发挥抗炎的良好效果[11]。活血类中药中,川芎名列榜首,出现频次42次,出现百分率63. 64%。其性质辛温香燥,走而不守,既能行散,上行可达巅顶;又入血分,下行可达血海。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昔人谓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殆言其寓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作为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苯酞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与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传统功效密切关联,具有抗惊厥、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降低血液黏度、防护脑缺血症、镇静和促进睡眠、舒张平滑肌、增强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另外,补血药当归在所有补虚药中使用频率最高,出现频次51次,出现百分率77. 27%,大概宗“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黄芪当归是经典的补气生血药对,具有独特的配伍意义,故历久不衰,沿用至今。在本研究纳入的66首方剂中,黄芪一当归药对共出现35次,出现百分率达53. 03%。传统中医认为黄芪当归药对具有益气生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血两虚、阳浮于外的热证等症状。现代研究中发现,黄芪当归药对能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血管新生和改善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防止血栓的形成;降低血液黏度、加快血流改善血液对全身组织器官的供应,从而提高机机体活性等药理活性[12]。参考文献:[1] BRAIN WR ,NORTHFIELD D,WILKINSON M The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of cervical spondylosis[J].Brain ,1952 ,75(2):187 - 225.[2]唐华民,肖增明.脊髓型颈椎病病因学研究[J],医学综述,2007,13(9):712 - 714.[3]莫文,施杞,王拥军,等,益气化瘀补肾方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7):41 - 42.[4]高冠华,正脊通督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3 ,31(8):141 - 142.[5]梁超明韦世杰覃智勇,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209 - 210.[6]刘波,王玉琦,于晓刚.脊髓型颈椎病中医药综合治疗26例临床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1,29(3):29 -30.[7]吴瞍,高翔,叶秀兰,等.施杞运用圣愈汤治疗颈椎病学术思想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10,17(4):45 -46.[8]唐晓栋,樊成虎,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27例[J].现代中医药,2013,33(3):41 -42.[9]徐军辉,于其华,刘旭,温经养荣汤治疗脊髓型颈椎病33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8(3):11 -22.[10]姜春艳.辨证分型治疗脊髓型颈椎病6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 12):44 - 45.[11]徐建华,黄芪总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2,2(3):157 -160.[12]胡杨洋,陈锐娥,王胜鹏,等.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Ⅵ)一黄芪当归药对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一中医药现代化,2012,l4(2):1349 -1356.

(收稿日期:2014 - 12 - 15)

猜你喜欢

中医药治疗用药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的慢性心力衰竭气血瘀证用药规律分析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概况
基于数据挖掘的龙华医院风湿科治疗干燥综合征用药规律与特色分析
中医药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辨证及用药规律分析
中西医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选择和预后分析
中药汤剂配合西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