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嵌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中亚开放的战略思考

2015-08-19王树亮

丝绸之路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王树亮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推进,甘肃省面向中亚地区的开放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因素的掣肘,致使甘肃省向西开放的程度并不高。为此,甘肃省应发挥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地缘优势,协调西北地区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形成“东进西出、衔南接北”的开放格局。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开放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74-0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在坚持东部开放为主的同时,做出“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部署,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更是将此战略提升至全新的高度。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1年甘肃省制订了“走西口”规划,2014年更是提出“向西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历史性举措,这就为甘肃省向西开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因此,甘肃省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快实施面向中亚地区的开放战略,以期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甘肃开放模式”。

一、甘肃省面向中亚开放的自身定位与布局

甘肃省面向中亚开放的战略布局,首先应该立足自身、强化自身,通过整体布局、制度创新、交通畅通、人文繁荣和平台建设等措施,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一)综合分析“中亚-西北-甘肃”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依据中亚市场供需情况和西北五省产业结构,指导省内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中亚市场竞争中,甘肃省在资源、能源竞争方面面临着西方大国所属跨国公司的挑战,在开采、运输及勘测方面竞争优势不明显,在微电子、网络、电讯等涉及中亚国家信息安全方面的领域,获得市场份额的几率也不大。但在太阳能应用技术培训、太阳能光热、光电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人力资源、农产品、食品、轻工业生活必需品及部分领域内的机械制造方面,甘肃省具备较大的优势。因之,甘肃省应该对农产品深加工、服装贸易、小商品及机械等方面的企业,加以扶持,促使这些企业“走出去”。另外,甘肃省应全面分析本省的产业结构及优势与劣势,坚持“抓大、促小、育新”的工作方针,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有发展空间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推动富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抓紧上马,以期实现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中小企业为支撑、以新型产业为“生力军”的产业结构。

(二)创建更加优越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甘肃的地缘优势

甘肃省应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在兰州、嘉峪关、天水等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无水港”、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大力发展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基础较好的市州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完善现有航空、陆路货运口岸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扩大辐射范围,提升服务水平。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兰州等条件成熟的地方建立“无水港”、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争取在金昌、天水设立海关。加强西部省区之间的区域通关协作,创新监管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努力为扩大开放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服务。随着兰州新区、高新区及经济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上海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的推广,2015年甘肃省将申请自贸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作为十大任务之一。

(三)打造西北交通网络枢纽的核心地位,为“东进西出、南下北上”保驾护航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将甘肃省定位于“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就地缘条件看,在向西开放的战略布局中,甘肃省仅次于新疆。丝绸之路总长度的38%在甘肃境内,第二亚欧大陆桥在甘肃的分布也高达37.3%,这为甘肃省与中亚国家拓展贸易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就西北地区而言,甘肃省地处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核心”地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区位功能。因此,以兰州为中心,以省内节点城市为依托,打造贯通“东西南北”的交通体系,就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四)培育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突出甘肃文化软实力的吸引力

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甘肃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近年来,甘肃文化发展呈现出传媒创新有力、戏剧品类繁多、文学创作繁荣、旅游产业兴盛、历史遗存重获活力的局面,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大型民族舞台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优秀作品,再现了传统地域文化的魅力;重大理论系列丛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系列读本》、《共圆中国梦  建设新甘肃》等,彰显出对中国道路的坚定不移;享誉国内外的敦煌莫高窟、天水伏羲庙及会宁红军会师遗址等旅游景区,正成为甘肃走出国门的名片。另外,甘肃省积极谋划将富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将之推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将是一项兼具文化、经济、政治及民族于一体的“组合拳式”的开放思路,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将以“经济”开放为核心向以“全面开放”为目标的重大转变。

另外,甘肃省面向中亚的开放,还应积极致力于政策、法律、机制和友好城市等方面的建设,全方位地推进面向中亚开放的水平。

二、着眼西北:打造面向中亚开放的新战略

甘肃省与陕、宁、新等省区在地缘上都有面向中亚开放的优势,并且在进出口主要贸易对象、渠道及产品结构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因此,应在充分分析西北五省诸多方面相似的基础之上,提出整体性的开放战略,使西北五省面向中亚地区的开放形成新战略、新局面。

(一)甘肃省与陕、宁、新等省区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相似性

首先,西北五省在进出口贸易国家和地区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西北各省区对外贸易面都比较广,主要贸易国家为发达国家和传统贸易国家。但由于各省区地理位置、资源条件、贸易传统和进出口产品的不同,主要贸易国家有较大的差别。从出口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看,陕西、宁夏、青海、甘肃等省区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大的重叠性,均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澳大利亚为主。其中,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与穆斯林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比较密切。

其次,西北五省在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相似。在出口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增加,资源性产品虽呈下降趋势但仍占主要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陕西省占据明显优势,而甘肃、青海及宁夏三省区的穆斯林用品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宁夏已成立了国际清真食品认证中心,宁夏的清真牛羊肉、清真调味品、毛皮制品已出口到约旦、马来西亚、利比亚等穆斯林国家。

最后,西北五省区向西开放的政策相似性比较分析。西北五省区虽较早提出了各自的开放战略,但多年来一直是独立行动,未能形成西北开放的总体战略,致使在诸多方面出现了“撞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开放导向的重叠,从西北五省现在的进出口贸易对象来看,对美国、日本、韩国等为重点,但目前均引导向西开放;二是产品结构的相似,均以穆斯林日常生活用品、特色农产品及机电产品为主,并积极寻求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等形式。三是向西开放的路径的相似,均以连霍高速、第二亚欧大陆桥为主要渠道。因此,在面向中亚开放的战略布局中,应加强西北五省的协调与合作力度,以期形成合理向西、和谐共赢的局面。

(二)打造面向中亚开放的西北总体新战略

1.加强政府间合作与协调力度

早在1993年9月,西北五省区在乌鲁木齐召开了首届协作会议,提出了“共建大通道、联合走西口”的开放思路,力图提高整个西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进而促进西北地区的发展。①然而,长期以来未能付诸实践。因此,甘肃省应积极加强与宁夏、青海、新疆等省份在交通、检疫、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推进一体化网络办公模式,建立跨省区的协调机构,为向西开放疏通国内渠道。

2.依据西北五省区各自特点,甘肃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对存在“撞车”或可能“撞车”的企业,应有策略地对待。对于那些甘肃省明显存在优势的企业,建议大力扶持;对于与其他省份旗鼓相当的企业,建议把握他们的优势,找准我们可以发展的空间与领域,做到有所侧重、填补空虚;对于几个省份都存在优势的企业,建业各省、各企业职业之间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共同向西,避免“零和博弈”。

3.借助交通枢纽地位,打造西北物流集散中心

2001年甘肃省就提出建设机电产品、贵金属、钛合金及黑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植物提取为主的生物制品及医药保健、铝制品、轻纺产品、园艺及粮油食品和土畜产品等十大出口基地。在新的阶段,甘肃省应借助兰州地缘交通优势,将其打造成连接银川、西宁、西安、宝鸡、成都、重庆、乌鲁木齐等城市的物流商品贸易集散地,以优化与中亚国家贸易商品的结构,提高效率与利润空间。为此,除了积极建设交通体系之外,还应加大兰州周边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互联网物流潜在功能,制定、完善各项优惠政策等,使兰州成为西北乃至全国致力于面向中亚开放的物流中心。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助力甘肃省面向中亚开放的新战略

甘肃省面向中亚的开放战略,在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协调西北五省区的基础上,应依据近年来甘肃省与中亚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具体战略。

(一)确立仿真:有重点、有策略、全方位

甘肃省作为向西开放起步较晚的国家,在向西开放的策略上既要注重“面”的全方位,又要注重“点”的关键作用,做到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有策略的开放。详言之,甘肃省面向中亚的开放,应该着眼于整个中亚地区的所有国家,依据不同国家的国内外市场、进出口贸易情况,分门别类地制定针对各个国家的开放政策。与此同时,考虑到中亚国家在安全稳定、市场建设、互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甘肃省还应该有所侧重,做到广覆盖、点突出,前期开放将重点放在那些稳定性高、市场机制健全、互补性强的国家。例如,鉴于哈萨克斯坦在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及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等,甘肃省应该积极与哈萨克斯坦开展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将其视为走向中亚的突破口,为未来进一步拓展中亚市场提供必要的支撑点。

(二)拓宽渠道:建立多元化开放的局面

甘肃省应加强与中亚国家政府、企业及文化单位等的合作与交流,开拓多元化的开放局面。首先,甘肃省政府应加强与这些国家政府之间的合作,通过互访、建立友好城市等方式,提升政治合作水平,增进政治互信,建立稳健的双边、多变关系,为经济合作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其次,加强甘肃省政府与这些国家政府的经济合作,协商、制定相关经贸领域的法律、法规,协调双边、多变贸易的相关事宜,就关税、检验、流通及市场准入等问题,积极磋商,努力实现双赢的局面。再次,加快甘肃省与这些国家的城市发展友好型城市关系,重点发展与哈萨克斯坦的友好型城市建设,以为后期甘肃省企业“走出去”提供政府间平台。最后,借助甘肃省文化单位、宗教单位及团体,加强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积极承办跨国、跨地区的文化交流活动,以弥合异质性文化造成的冲突,增进不同文化群体的交融与合作,为经济交流消解文化、观念造成的壁垒。

(三)借船出海: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机遇

我国在中亚国家中有大量的投资项目、援助项目,并且规模较大。相比之下,2011年甘肃省对外工程劳务合作总额达到2.97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56%,② 2014高速增长。其中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和新加坡为主。甘肃省在中亚的投资项目、合作项目及援助项目比较少,主要是在哈萨克斯坦有大量的劳务输出。为此,甘肃省可以依托国家项目及其他省份的项目,通过参与、合作等方式,为甘肃省的企业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具体而言:其一,通过行政渠道,省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与国务院各部委密切联系,承接、参与国家在中亚的各类项目;其二,通过企业内部合作的方式,积极向上游企业争取合作项目,如兰炼、兰化等国有企业应与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企业密切合作,分享相关业务。其三,依托打入中亚市场的民营企业,通过为其提供资金保障、货源供应及人力资源支持等方式,与这些民营企业深入合作,以实现最大化地“走西口”,多渠道开放。

(四) 扬长避短:避免摩擦、彰显优势

自冷战伊始,西方各大国就开始关注西亚、中亚等地区,尤其是苏联解体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西亚地区的主导者,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中亚地区又成为它们的战略重点。目前,西方大国在这些地区主要关注天然气、石油等战略资源,并且获得了这些国家相当份额的石油开采权,并有持续扩大、排斥其他国家介入该地区石油领域的倾向,这为甘肃省乃至我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拓展制造了障碍。鉴于外国企业的强大、介入早以及政府方面的强大作用,甘肃省在油气等相关行业,应该在尽量避免与其发生正面竞争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可发展的空间。

(五)全面发展:增进民心融通建设

甘肃省于1982年同日本秋田县建立第一个友好城市以来,至今已经发展到45对。其中,省级22对,市(县)级21对,其中就有哈萨克斯坦的库斯塔奈州和奇姆肯特市、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市。另外,甘肃省还通过“甘肃省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员研习班”等形式,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往来,为经济开放铺就了畅通的道路。加大教育与学术交流活动。2012年甘肃省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院校将增至6所,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其中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吸引了大批来自中亚、东南亚及西亚的留学生,为甘肃省的未来开放铺就了长远之路,也使甘肃省的开放朝着“以政促经、以文带经”的全方位模式迈进。

甘肃省嵌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面向中亚的开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既要立足甘肃,不断强化和完善自身;又要着眼西北地区,力促协同发展、共同向西;更要聚焦中亚国家,互利互惠、共同繁荣,不断拓展开放领域,逐步提升开放水平,以期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战略下新型的开放战略。

[注  释]

①马勇、苏海红、赵起峰、吴江:《中国甘肃省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6年第9期。

②《甘肃省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外贸进出口、招商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额》,新浪财经,2012-02-24,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20224/095011447119.shtml。另外,“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累计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9.68亿美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
增量利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形成路径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中关系前景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
“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潜力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及其金融支持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与缺失现象对比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应该怎样解读、怎样做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