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今香张充和
2015-08-18
`近日,102岁的张充和在美国仙逝,引起微信朋友圈里一片怀念。张家四姐妹曾被誉为“最后的闺秀”,无可奈何花落去,如今也都一一凋零了。
所谓“张家四姐妹”,即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她们出身乃安徽合肥的官宦世家,曾祖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淮军二号人物),曾任两广总督。祖父张华奎,光绪十五年进士,官至按察史。父亲张冀牖,受西式思想影响,是民国期间开明教育家,在苏州创办乐益女中,倡导新式教育,与蔡元培先生也有交往。“张家四姐妹”可谓个个兰心蕙质、才华横溢。好像叶圣陶曾说过,谁娶了张家四姐妹,都会幸福一辈子。果然,后来四姐妹所嫁的皆为名人:老大元和嫁给了昆曲名角顾传玠;老二允和嫁给了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老三兆和嫁给了文学家沈从文;老四充和则嫁给了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尽管四姐妹皆可被称为“一代才女”,有的精诗词格律,有的通晓英语文学,但要说传统文化功力最深,才艺最广而又最具艺术气质的,还是小妹张充和。
张充和,三岁始读唐诗,五岁起练书法,如今已九八高龄,据说还能每天写字。她虽出生于苏州,但儿时长期随祖母住在合肥老家,她的祖母学问很好,擅写诗词,所以张充和从小即受祖母的熏陶,后祖母为她前后找了好几个老师,教她读《史记》、《汉书》、《诗经》等经典。在十六岁之前,她所接受的都是中国传统的私塾制文化教育,十六岁时,她才回到苏州九如巷的父亲家中,和三位姐姐一起生活。十多年前,我曾读过其二姐张允和著的《最后的闺秀》一书,书中张允和写到那时小妹刚来,她们还常常笑话她,后来才发觉,小妹的诗词国学,却是她们中间最好的。十九岁张充和考北京大学,由于在私塾从来没学过数学,结果算学考了零分,但国文却考了满分。后虽被破格录取,但时任国文系主任的胡适却对她说:“你的算学不大好,要好好补!”那时她心想:都考进来了,还补个啥呀?因当时学文科的进了大学就再不用再学数学,胡适先生那是在向我打官腔吧!
不过张充和在北大的学业并未读完,三年级时因病而休学,最终未能获得北大的学位。然而当时的北大中文系名流荟萃,系主任胡适,还有著名教授像钱穆、闻一多、刘文典等等,都是亲自授课。后来抗战时期,张充和随沈从文一家辗转西南,先后在昆明、重庆,于教育部属下谋得一份编辑工作,又结识了朱自清、唐兰、马衡、梅贻琦、章士钊、沈尹默等前辈。当时,许多沦陷区的文化人士都先后来到重庆,使重庆成为后方的一个文化中心。也就是在此期间,张充和和不少文化人有诗词翰墨的往还,并有幸向沈尹默先生请教书法。现在有许多介绍文章都直接把张充和说成是沈尹默的入室弟子,似乎在重庆时张充和正式拜了沈尹默为师,这其实是不确切的。据张充和自己回忆说:“在重庆的时候,飞机常常来轰炸。其实我一年看不到他(沈尹默)几次,他就告诉我,你应该写什么帖。我去沈尹默那儿,一共没有多少次。他对我的影响,就是让我把眼界放宽了。”
据说张充和第一次到沈尹默先生处,沈看了她的字后,评点其为“明人学晋人书”,后建议她多研习汉碑、墓志书法。我们今天看张充和的书法,其用笔厚实,结体方峻,想必也是受到汉魏书法的滋养。
上世纪40年代,张充和还只是个二三十岁的女青年,工诗词,擅书画、通音律,能唱昆曲善吹玉笛,如此多才多艺,又加上她为人端庄大方,热情开朗,因此在重庆文化界有着很好的人缘,深得长辈学者们的喜欢。
在重庆,与张充和诗词书画唱和的师长很多,如沈尹默、章士钊、乔大壮、潘伯鹰、汪东等,皆一时之名流。譬如有一次章士钊给她的赠诗中,就有“文姬流落于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之句,把她比作东汉末年的才女蔡文姬。但张充和对此“文姬流落”的比喻很不喜欢,此事只等到多年以后,张充和嫁给了傅汉思,并远居美国,她才自我解嘲地说:章先生说对了,我嫁了老外,不就是嫁了“胡人”么?
张充和就是这样的随和大度,人家向她求书索画,她总能让人满意而归。不仅自己的书法,即使一些名人尺牍或字画,她也常常分散好友。在美国,张充和曾有一段时期在加州大学图书馆工作,那时胡适恰在美国,也常去她那里写字。所以张充和藏有不少胡适的墨迹手稿,但多少年来她也送出不少。最出名的是上海的黄裳,与张充和相见时,曾说起自己以前有过一张胡适的字,但“文革”时怕惹是非,便忍痛毁掉了。不料此语让张充和动了恻隐之心,回美后就将自己珍藏的一幅胡适手迹《清江引》,加了几句题跋,慨赠于黄裳。我认识一位南京的前辈编辑、作家张昌华先生,他也和张充和有过交往,张充和知道他喜欢民国文人,尤喜胡适书法,某年春节,便突然寄他一封邮件,张昌华打开一看,竟是半幅胡适的字!大喜过望之余,只见诗后有一段小跋:“这残片是1956年12月9日适之先生在我家中写的,因墨污所以丢在废纸篓中,我拣起收藏已近五十年,今赠昌华聊胜于伪,充和。”
熟悉张充和女士的人,都知道她的心态好极,一切淡看。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辈子就是玩。”不论是诗词书画还是昆曲,她说只要高兴就行,潇潇洒洒过一生,完了就完了,并不要什么传世。其实,做学问搞艺术,何尝不也是如此?玩,实乃最高的境界,关键就看你“会玩不会玩”!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