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政府信任探讨
2015-08-18黄圣陶
黄圣陶
【摘 要】政府信任是建立在社会群众对政府的情感寄托上的,在性质属性上属于一种建立在政府与社会群众之间的政治关系。政府一旦失去社会群众的信任,那么就会失去其所特有的公信力。伴随着公共管理理论的深入推进,政府的信任逐渐成为社会群众的关注焦点。如何认识和化解政府信任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文章从政府信任的意义出发,通过对政府信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下重塑政府信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共管理 政府信任 路径
近年来,伴随着新乡腾飞事件、贵州瓮安事件等一系列政府事件的发生,政府信任开始逐渐衰落。政府信任缺失主要是指政府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社会群众的预期值产生了偏差,从而导致了社会群众对政府产生了怀疑,进而形成了不信任。政府失信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使得政府信任问题成为国内公共管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一、政府信任的意义
(一)政府信任能够作为政权合法性来源的前提
社会群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是所有合法政权来源的前提,同时也是政府开展一切政治活动的重要保障。政府信任涉及社会群众与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倘若政府的行为能够获取社会群众的信任,那么群众就会配合政府执政行为的实施,从而提高政府的施政绩效。
(二)政府信任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循环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政府机构的协助,而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道德发展前提就是信任。当前国内经济还是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社会群众对政府是否信任,将直接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市场经济成效如何,与政府信任密切相连。
(三)政府信任能够降低行政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政府信任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在于其能够在交易双方中建立互信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二、我国政府信任存在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及社会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政府诚信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政府信任状况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从近年来的一些政府失信事件的发生,我们可以看出政府信任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一)民众对政府官员的诚信产生怀疑
社会群众对政府信任的重要前提就是民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信任。然而,目前社会群众逐渐开始对政府官员的诚信产生怀疑,主要是因为: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以权谋私”,与社会群众争夺利益、越权行政等现象屡见不鲜;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收取他人利益,以不恰当的理由介入市场经济竞争行为,影响了市场经济竞争的公平性;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在处理公共事务时,不管百姓疾苦,无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更有甚者从事腐败堕落勾当,在社会群众面前是“为国为民”的“好官”,暗地里却从事贪污腐败、损害百姓利益的勾当。以上种种现象的发生让社会群众对政府人员产生了怀疑,也随之影响了社会群众对政府信任的看法。
(二)地方政府信任度较低
现阶段,我国多地政府出现政府行政人员腐败行为,弄虚作假,向上级部门隐瞒真实情况;政府行政人员和下属机构人员工作过于形式化,不作为;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过于随意,欠缺稳定性;政府热衷于做门面工作,经常出现面子工程、献礼工程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信任度,社会群众开始对政府产生不满。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重塑政府信任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政府角色定位
政府要想成功地在社会群众心目中重塑信任,就必须要认清政府信任的本质,意识到信任是建立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一种政治关系。从政府信任的角度进行分析,两者之间的政治性关系使得政府信任与社会群众关系的构建必须超越传统的单一信任模式,而逐渐向理性信任模式转变。为此,政府在定位自身角色的过程中,其重要前提就是从政府职权的界定出发,根据职权的属性进行科学界定,理性确定该职权所适用的范畴,避免越权行政现象的发生。同时,在科学界定各级政府职权后,根据市场细分化情况,为政府角色找准地位,进而积极投身到市场建设中,减少政府交易活动尤其是营利性教育行为的发生。
(二)构建信任互动关系
从公共管理的视角进行分析,政府信任的重塑过程实质就是政府和社会群众的一个互动过程。依据规范的社会原则去构建政府和社会群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府在公众心目中重塑信任。首先,政府要坚持利益的公平性原则。也就是说政府在开展政治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要秉承公平、公正的态度,当群众利益和政府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实事求是,不能做出以权谋私的行为。其次,政府要坚持客观求实原则。即是指政府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不能为了超越其他城市,就脱离地区发展实际,搞面子工程、献礼工程。再次,坚持公开性原则。向社会群众公开政府政治活动及活动过程的相关资料、文件和信息等。除此以外,政府还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政府要突出自身和社会群众的政治关系,实现与民众之间的互助团结、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积极回应机制
第一,设立信息反馈机制。重塑政府信任工作过程复杂,内容繁多,为确保社会群众能够与政府形成良性沟通,就必须做好日常的信息反馈工作。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反馈机制,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掌握社会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预案工作,有效解决社会各种问题,把问题化解在萌芽阶段,从而使社会群众更加相信政府。
第二,加强教育疏导。在开展教育疏导的过程中,政府应尽可能建立起定期信访接待制度,坚持信访工作与政策宣传、依法信访有机结合,拓展社会群众信访渠道,在为社会群众排忧解难上落实服务工作,在提高管理效率上强化服务,协调解决社会群众相关问题,进而和社会群众建立良好的互助关系。
第三,健全信用监督机制。政府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受到立法和司法的监督和制约,以保证政府使用行政权力时能够依法履行相关职责。具体可以从以下四大方面入手:一是党政监督,主要是以党政机关为主导,监督政府部门所设立的诚信制度是否合法与合理;二是司法监督,主要是以司法部门为主导,通过使用法律途径对政府失信行为进行惩罚性监督,对一些严重的违法行为或者一些造成恶劣影响的失信行为给予法律追求,实施强制监督活动;三是民众监督,主要是以社会群众为主导,通过建立民众监督机制,予以社会群众对政府行为的监督权力;四是媒体监督,主要是以新闻媒介、报纸等为主体的监督活动,新闻所具有的舆论属性,能够对政府部门实施高效的监督行为。
(四)保证政府诚信制度供给
制度是政府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保障,一套规范的制度能对政府工作人员行政行为进行约束,从而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同样的,政府信任关系的重塑最终还是需要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为政府人员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落实相应的责任,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为此,政府一方面要建设诚信法律责任制度,把政府人员的行政权力纳入法制轨道,将政府人员的个人道德诚信升级为制度诚信。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人员管理,从政府管理规章制度和执行情况出发,废除部分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规范化的规章制度,以督促各级政府人员认真执行管理规范,建立政府人员守信规则,以维护政府诚信。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信任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重塑政府信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不仅是为了重获社会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是为了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故此,相关部门应从政府信任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不断探索,在公共管理理论的支持下,进行政府信任关系的重塑。
【参考文献】
[1]吕维霞,王永贵.基于公众感知的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4).
[2]肖唐镖,王欣.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变迁——对五省份60个村的跟踪研究(1999—2008)[J].管理世界,2010(09).
[3]赵泽洪,李传香.近年来国内政府信任问题的心理契约研究综述[J].天府新论,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