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市柯桥区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

2015-08-17祝剑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

祝剑波

摘要 绍兴市柯桥区自2009年开始实施标农提升,2012年开始履行耕地质量管理职责,2013年起更作为全省试点县,省、市行使的耕地质量管理权力下放到我区。为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了主要做法和经验,较好地履行了职责。

关键词 耕地质量管理;探索;实践;浙江绍兴;柯桥区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307-01

绍兴市柯桥区现有耕地1.77万hm2,人均266.7 m2。近年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柯桥区根据省政府在原绍兴县开展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试点相关工作要求,对标准农田占补管理、补充耕地(补建标准农田)质量评定为主要内容的权力下放试点工作开展积极探索[1],切实加强了耕地质量管理,既服务了经济建设,又严格遵守了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实现了全区耕地(标准农田)的“占补”平衡,现将其主要做法总结如下。

1 加强部门协作,严格标准农田占用审核

1.1 强化工作协同

按照省政府征占用标准农田由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共同管理的制度,积极加强与国土部门的沟通协作,整合技术力量,明确专人负责,重点把好拟占用地块是否涉及省千万亩标准农田、是否为已(在)提升标准农田区、是否落在已(在)建粮食生产功能区或者规划范围内、地块等级以及拟补入地块耕地质量等级审核关。

1.2 严把审核关口

建设项目占用往往地块小、数量多、边界难以分辨,为解决人工审核方法机械、繁琐且进度缓慢的问题,积极与国土部门协商,由相关技术单位对地块编号,把镇、村等地块基本属性导出以获取相关信息,大大简化操作程序。权限下放以来,共审核265个地块、228.7 hm2,涉及占用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标准农田占补(置换)方案,补入等级符合相关质量要求的土地。为确保补入标准农田符合相关质量要求,尤其是把好异地代建项目、非水田型标准农田质量关,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摸底踏勘,确保补入标准农田相关指标数据的真实性[2]。

1.3 加强项目储备

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民生需求,结合建设项目用地确实无法避免,且用地相当紧迫的实际,要求各镇街在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区外预先建设作为储备项目,以备占补调整使用。同时,对占用粮食生产功能区0.67 hm2以下的,允许在调整粮食功能区后再进行审批。

2 严格质量评定,夯实补入耕地质量基础

2.1 强化制度保障

联合国土部门下发了《关于转发市农业局市国土局<关于加强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工作的通知>》《绍兴县农业局关于建立补充耕地(标准农田)质量评定专家库等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建立了补充耕地(标准农田)质量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库,确保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2.2 严格立项把关

为构建补充耕地质量提升的基础,每年年初尽早启动立项前踏看工作,对坡度超过规定限度、绝对海拔高或相对海拔高、不通车路及不易开展农事活动等地块及时给予不予立项的建议。项目立项后,注重加强达标建设技术指导,对补充耕地要求“按照工程与肥力要素达标要求建设”,对补建标准农田则要求按一等田条件进行建设。2013—2014年共评定57个补充耕地项目,均符合农业生产基本条件;2个补建标准农田项目中一等田面积比率达93%。

2.3 规范质量评定

为了确保评定指标数据的真实可靠,将所有土样送至有资质的检测单位,统一测试土壤pH值、耕层质地、地表砾石度等8个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对地表碎屑物、耕层厚度、地下水位、地貌类型、剖面构型、排涝抗旱能力等则采取多个专家打分共同判定的方法,对于坡度等要求国土测绘部门提供,最大程度地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确保时间进度,每年均提前发函告知取样、评定的受理期限,同时对建设单位进行培训和指导,确保耕地质量评定工作有序开展。

2.4 加强后期管护

2013年底,对2012年通过验收的77个地块进行基础设施、种植管理、后期培肥等后期管护利用情况进行踏看。对合格地块,及时发函国土部门建议按期拨付当年管护利用资金;对不符合要求的地块,建议国土部门不予拨付资金。2014年又加强了后期管护利用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制定下发《柯桥区土地开发项目后期管护暂行办法》,全年共对129个地块进行了踏看,合格地块124块,合格率96.1%[3]。

3 实施质量提升,提高现有标准农田质量

3.1 完善制度建设

成立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以区政府名义下发《关于开展标准农田质量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区、镇2级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在每年下达粮食生产计划时同步部署标准农田地力提升任务。区农业局负责制订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土壤培肥项目总体实施方案及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单位、建设责任和长效管护责任。

3.2 确保技术到位

按照省定的标准农田质量提升总体目标、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省下达的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对全区2009—2013年5批项目共计27个子项目164个地块的土壤养分状况和关键限制因子进行逐个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土壤有机质提升、耕作层改良、土壤养分平衡等措施要求;多次组织全区农技站长就标准农田地力评价、质量提升技术途径开展专题培训[4],不断提高乡镇农技人员对耕地质量建设的认识及业务水平。

3.3 加强检测监测

设立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点,每年度开展监测检测工作,并将数据上报至项目管理系统,及时了解耕地质量变化情况;添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全自动进口定氮仪等高端仪器,提升检验检测的硬软件水平和服务能力。

3.4 规范资金使用

立项时均以区政府发文出具资金配套承诺,所有资金全部进入农技推广中心账户,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由区财政部门根据项目进展和用款计划下拨,对农户补贴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对项目涉及的商品有机肥、配方肥、绿肥种子等,严格按政府采购规定实行统一公开招投标。

4 参考文献

[1] 赵磊.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6):30-32.

[2] 王绪奎.进一步推进全省耕地质量管理法制化建设[J].江苏农村经济,2014(11):30-32.

[3] 陈安忠,陈义相,李启波.荣昌县耕地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3(6):41-42.

[4] 胡达理,刘胜平.株洲市耕地质量管理调研报告[J].吉林蔬菜,2013(1):51-52.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