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次吞吐技术

2015-08-16孙兴锦州采油厂工艺研究所辽宁凌海121209

化工管理 2015年29期
关键词:渗层动用单井

孙兴(锦州采油厂工艺研究所,辽宁 凌海 121209)

1 概述

欢西油田稠油井占80.2%,采用蒸汽吞吐开采。其中吞吐周期在5轮以上的油井占吞吐井的84%,由于多轮次蒸汽吞吐使油井高低渗透层动用差异越来越大,这种矛盾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而加剧,导致油井低产、低效、高含水等使吞吐效果差,油汽比降低,吨油成本大幅度上升。多年来我们针对性地采用定向选注送取球技术与分层定量注汽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蒸汽吞吐过程中油层的动用矛盾,取得了较好的措施效果。

通过对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次吞吐技术在单井上连续应用;在连续分层定量注汽井上应用;与常规注汽交替应用等试验研究,取得了明显效果,使其成为稠油蒸汽吞吐开采的又一项主要技术,对稠油的稳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定向选注送取球技术的工作原理

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次吞吐技术是在单井上连续利用选堵球在井筒内由蒸汽携带进入吸汽速度快的高渗层炮眼阻挡其吸汽量,高渗层被封堵后注汽压力升高,迫使大部分蒸汽注向动用程度差的低渗油层,使低渗层在初步动用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吸汽量进一步得到充分动用,来提高稠油井多轮次吞吐效果。

3 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吞吐技术的细化研究与应用

3.1 在单井上连续应用的研究

通过对油层基础数据和吸汽剖面进行对比分析采取了以下措施

(1)对欲封堵的高渗层层数在原来的基础上由低到高逐步增加,但不超过油井总层数的70%。

(2)对封堵高渗层每米所用选堵球数量在原来的基础上由低到高逐步增加,但不超过每米炮眼总数的1.5倍。

(3)对注汽筛管的位置重新优化设计。根据油层渗透率差异把筛管的位置进行了优化设计,利用注汽筛管将注入蒸汽由轴向流改变为径向流的特点,使选堵球更牢固的被压实在高渗层炮眼上,增强了低渗层的吸汽强度。

现场试验表明在单井上连续应用选注措施,使油井的吞吐效果明显提高,证明了油井的低渗层通过连续选注措施进一步得到了充分动用。

通过对34井次单井上连续实施选注措施,周期对比增油累计13181吨。

3.2 与常规注汽交替应用的研究

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吞吐技术虽然能使油井低渗层得到动用,但由于部分油井低渗层本身产液能力不足,措施后生产周短,周期产量低。为使油井高低渗层得到均衡动用,试验了选注技术与常规注汽交替应用(见表1),实现了多轮次吞吐井经济有效开发。

表1 2013年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吞吐技术与常规注汽交替应用效果对比表

3.3 在分层注汽井上的研究应用

由于单井分层定量注汽措施连续应用三次后再继续分注,措施效果明显差,再采用笼统注汽由于层间矛盾突出不能实现经济有效开采,我们通过对分注和选注技术的特点、适用条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吞吐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难题。

由于分层定量注汽被分隔开的两个大注汽单元里依然存在着低渗层动用差的问题。而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吞吐技术是对整个注汽井段的高渗层射孔炮眼自动逐级封堵,可以使分注单元里的低渗层进一步得到动用,来提高吞吐效果。通过现场试验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措施效果。

2013年,31井次分层注汽改为定向选注送取球,有效23井次,措施有效率74.2%累计增油10723吨。

4 结语

4.1 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次吞吐技术在单井上连续应用

在单井上连续应用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吞吐技术使低渗油层在初步动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充分动用,可使油井连续三个吞吐周期见到明显效果。

4.2 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次吞吐技术在分层注汽井上的应用

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次吞吐技术在三轮以上的分层定量注汽井上应用,解决了分层注汽上下两个单元里低渗层动用程度差的难题,提高了蒸汽吞吐效果,成为稠油多轮次开采又一重要技术措施。

4.3 定向选注送取球多轮次吞吐技术与常规注汽交替应用

该技术与常规注汽交替应用使油井的高低渗层都得到均衡动用,通过对油井渗透率差异分析,注汽筛管的位置及选堵球用量的优化设计,可实现多轮次吞吐井经济有效开发。

[1]林传礼,等.有杆泵采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22-24.

[2]万仁溥,罗英俊,等编.采油技术手册(第四分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362-463.

猜你喜欢

渗层动用单井
机械能助渗法制备Zn-Mg合金渗层的显微组织及耐蚀性
钒对高铬合金铸渗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GH710合金Al-Si渗层制备及燃气热腐蚀性能研究
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底水稠油油藏单井条件下隔夹层参数研究
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的页岩气储层动用预测
论当前地热单井勘查报告编制格式要求及技术要点
致密砂岩油藏流体赋存特征及有效动用研究
马塞勒斯页岩气藏单井产量递减规律及可采储量预测
凝析气藏单井油气界面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