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情况及综合效益分析
2015-08-15戴锦明
戴锦明 叶 磊
(1.苏州市水利局,江苏 苏州 215011;2.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局,上海 200120)
从2010年7月开始,苏州市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开创了苏州从“运河时代”迈向“太湖时代”的发展新格局,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苏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 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加快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对推动苏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太湖是太湖东南部东山半岛东侧的一个狭长型湖湾,分属苏州市吴中、吴江两区,西北部属吴中区及其东山半岛,东部属吴江区。由于历史原因,东太湖存在大量围垦、过度围养、泥沙淤积、沼泽化加剧、水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使得湖泊衰亡进程加快,无法正常发挥行洪、供水等功能,因此,加快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迫在眉睫。
1.1 保护和改善东太湖水生态环境的需要
20 世纪80年代,东太湖大部分(约占70%以上)水域属地表水Ⅱ类标准,全水域水质指标均属良好,底质未受污染,水环境质量基本保持清洁状况,满足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湖泊资源利用的要求。然而,随着吴江、吴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入湖污染物剧增,过度养殖和沼泽化严重,东太湖综合水质类别仅为地表水Ⅳ~劣Ⅴ类标准,表现为轻度富营养化的特征,并有进一步加重趋势。整治前,由于湖泊的生态系统受到极大的破坏,湖泊生物链简化、破碎,蓝藻“水华”频发。因此,实施东太湖行洪供水通道工程、退垦还湖(含堤线调整)工程、生态清淤和水生态修复工程等综合整治,对于修复东太湖生态系统,维护湖泊生态健康,改善水源地水质、保障供水安全,有效减轻太湖内源污染和富营养化,降低蓝藻“水华”等生态危害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提高流域防洪能力和水资源配置能力的需要
东太湖是太湖主要泄洪通道之一。2008年2月国务院在对《太湖流域防洪规划》的批复中要求,太湖流域的防洪目标为“近期(2015年)达到防御不同降雨典型50年一遇洪水标准,重点工程建设与防御流域10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相衔接;远期(2025年)达到防御不同降雨典型100年一遇洪水标准”。规划安排东太湖疏浚整治及吴淞江行洪工程、太浦河后续工程等防洪工程。根据计算分析,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可增加太湖有效蓄洪容积约0.48 亿m3(按太湖防汛警戒水位3.5 m 至100年一遇防洪水位4.8 m 估算,2013年9月国家防总将警戒水位提高至3.8 m),约比整治前的蓄洪容积增加27.4%。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对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确保流域和地区防洪安全、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3 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苏州市吴江、吴中两个城区与东太湖水脉相通,城市的发展都依湖而立。吴江、吴中两区都提出要建设沿湖生态经济片区、生态安全园区和滨湖生态休闲旅游片区,沿东太湖打造优质生态园,用于水源、水生动物、水鸟保护;湖滨部分区段集中发展休闲、旅游、度假、会展等第三产业。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将围垦区退垦还湖,同时保留部分围垦作为综合整治的排泥场,并相应调整堤线,对于综合利用开发东太湖,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推进苏州城市总体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主要任务及总体进展
2.1 主要任务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和《江苏省发改委关于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的主要任务为:完善流域防洪体系,提高流域防洪能力;控制内外源污染,保障流域供水安全;提升东太湖水生态环境质量,为建设现代化的生态文明都市创造条件。工程总投资45.3 亿元,总工期为42 个月,主要包括行洪供水通道疏浚、退垦还湖(含堤线调整)、生态清淤、水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内容。具体为:疏浚行洪供水通道33.3 km;退垦还湖5.59 hm2,调整堤线8 处,总长30.8 km(调整段老堤线长29.9 km),新建或改扩建口门控制建筑物18 座;生态清淤22.99 km2,清淤深度0.20~0.55 m,清淤土方704.19 万m3,其中,255.0 万m3为干挖土方;生态修复岸线69.9 km。
2.2 总体进展
2.2.1 争取支持,加快前期工作
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是苏州历史上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比较复杂,按照以往工作经验,该工程前期工作预计需要5年时间。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国土部、环保部等中央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工程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得到了有效保障,前期工作快速完成,为工程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移民安置规划设计专题报告》分别于2009年7 和8月通过江苏省政府的审批和江苏省水利厅的审核(由省政府批转);《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用地土地预审报告》、《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9年9月分别通过水利部、国土部和环保部的审批;《苏州市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苏州市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分别于2010年3月、7月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和江苏省发改委的审批。国家发改委在对《苏州市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中又进一步明确了工程内容、实施主体和管理形式,并同意补助资金6.75 亿元。
2.2.2 精心组织,推进项目建设
在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后,项目建设管理部门对工程内容进一步细化、对施工组织设计进一步优化,紧紧围绕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年建设任务、三年基本完成”的目标要求,稳步、规范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各项目建设。从2010年7月开始,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工建设,截至2013年底,经过近三年半的建设,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围网拆除作为东太湖综合整治的先决条件,已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在2008年底率先完成,共计拆除围网1.23 hm2,并另外安排0.3 万hm2养殖水面用于安置专业渔民。东太湖行洪供水通道疏浚、退垦还湖、堤线调整、生态清淤等项目也按照有关程序和要求快速、规范建设实施,截至2013年12月底,工程累计完成投资44.58 亿元,已累计完成97%的工程量。其中,行洪供水通道工程已累计完成疏浚27.437 km,占疏浚总长的82%。退垦还湖工程中,退垦任务已基本完成,正进行动迁房安置补偿的扫尾工作,土方工程已累计完成土方疏挖2289 万m3,占疏挖总方量的100%。堤线调整工程已累计完成30 km 环湖大堤填筑,占堤线总长的96%,累计完成7 座口门建筑物的施工和11 座口门建筑物的主体施工。生态清淤工程已完成762.04 万m3清淤量,清淤面积22.65 km2,占清淤总量的105%,并进入验收阶段。生态修复工程已完成25.5 km 大堤绿化、岸线水生植物种植等工作。
3 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的效益分析
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以来,东太湖防洪、行洪供水能力明显提高,水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3.1 为苏州迈向“太湖时代”奠定了重要的战略基础
“太湖时代”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城市空间概念,而是对苏州“新苏州、新天堂”的城市定位的具体呈现。过去苏州主要围绕沿运河一带发展,现在则是围绕太湖做文章。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目前已进入收官阶段,这个苏州水利史上最大的单项投资工程完成后,将极大地改善苏州的生态环境,在提高城市防洪标准的同时,也为建设中的太湖新城“添砖加瓦”,增加了近两万亩建设用地,优化了苏州城市发展空间,标志着苏州已经迈出了从“运河时代”走向“太湖时代”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步伐,这里将成为“新苏州”的新中心,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文化产业富民的聚集区和生态山水新城的承载地。
3.2 为苏州迈向“太湖时代”带来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东太湖具有防洪、供水、水生态环境保护及水产养殖等功能,在太湖流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自2010年开工以来,在生态修复、退垦还湖、堤线调整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整治工程实施后,吴江区和吴中区共退渔面积达1.31 万hm2,退垦面积超过0.4 万hm2,已将1.33 万hm2湖面还给太湖,大大提高了流域防洪能力和水资源配置能力,有效增加了东太湖蓄洪容积,减少了东太湖内源污染,改善了东太湖水生态环境,延缓了东太湖沼泽化进程,经济、环境和社会等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3.3 为苏州迈向“太湖时代”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为太湖新城的规划和建设带来了契机,为“太湖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一方面推进了城市形态优化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另一方面体现了整个环太湖地区在保护与建设主导理念上正在由“围堵”向“疏导”、由无序发展到有序发展、由消极保护向积极保护的转变,有利于区域内人口和要素的合理配置,为区域发展腾出了产业转型和生态保护的空间。一座集滨湖生态、温泉资源、轨道交通、总部经济和高端商贸五大特色的现代科技新城,将崛起在美丽的太湖之滨,苏州中心城市的转型和环太湖地区的发展将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