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中的形象构建——以莫言作品为例
2015-08-15陈彪
陈 彪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1603)
莫言是我国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在莫言获奖之后,加快了我国文学向外推进的脚步,也转变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但是急功近利的想要向外推介中国文学作品,一味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中国文学也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中国当代文学作家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学的使命,怎样才能在塑造中国形象的同时,也能传播中国形象,这是中国文学一直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话题。
1.文学作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担负起建构中国形象的责任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学必须要肩负起相应的责任。首先,我国形象是国际民众以及本国民众对我国社会的整体认识和整体评价,同时也是“他塑”的主要评价依据。但是“他塑”资源主要基于自塑的基础之上,因此无论从哪方面上来讲,我国塑造自身形象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塑造自身形象,既需要我国广大人民通过积极进取和努力奋斗来塑造,也需要通过现代媒介和传统媒介进行塑造。在重塑的过程中,中国新闻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简单来讲,在全球媒介信息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中国符号、中国制造等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加以描绘我国的形象,为其他国家了解我国历史、自然以及人文生活方式等等提供了“印象”。
具有自身独立的品性这是文学传播的主要优势。 西方国家认为,文学是大众交流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文学中所展现的中国形象,更是一种可以重塑的形象。 这种所谓重塑的形象,不但描绘出社会现实,也包括着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可以说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文学的主要优势在于它通过丰富有趣的故事情节,结合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向世界展示人物自身性格和人生态度。 以文学为主所诞生的电视剧或者电影,其情节内容生动直观有趣,更加赢得西方受众的喜爱和追求,也成为了中国形象的主要元素。
2.莫言作品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所构建的中国形象
2.1 揭露中国社会形象
在我国社会新时期,莫言很多作品被译成外文,其《红高粱》、《酒国》、《蛙》等等作品受到公众的喜爱和认可。 尤其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不但加强域外读者对我国文学的认可,而且也有利于转变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学的偏见。 顾彬是德国著名的汉语文学家,曾经认为中国文学是垃圾,在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表示自身应该重新认识中国文学。 莫言是一位关注当代题材的主要作家,他在创作过程中,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当前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更是大胆揭露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官僚腐败现象,反思在建国之后我国社会经济采取的措施,反思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
2.2 构建评判中国社会形象
在莫言作品中,建构出批判中国社会形象。积极建构中国形象,并不意味着隐藏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不断揭露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样更能体现出中国自信、开放和包容的风范,主要是反映出我国人民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 所展现出的勇气和解决的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山东苍山发生了蒜蔓事件,这一事件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农民按照当地政府的要求,大面积种植大蒜,在大蒜丰收之后,却无人收购。请求当地政府帮忙,当地政府却没有插手。莫言在听说这一事件之后,写作《天堂蒜蔓之歌》这部小说,主要反映出对于我国弱势群体的诉求,一些政府官员置之不理,批判官僚主义作风,更是进一步揭露出一些贪污腐败现象。在山东蒜蔓事件中,原天堂县政府官员犯下很严重的错误,没有得到相应的惩治,在学习检讨之后,却到其他地区继续任职,直接反映出官官相护的社会现象。
2.3 构建拉伯雷式风格讽刺中国社会形象
莫言很多作品在被译成外文之后受到其他国家人民的广泛关注,比如《酒国》、《天堂蒜蔓之歌》、《檀香刑》等等。莫言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东方特质与世界文化所形成的反差,引起了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 长篇小说《天堂蒜蔓之歌》,以拉伯雷式风格讽刺和批判我国社会所存在的现象,是莫言讽刺作品的代表作。 莫言是一位很善于揭露我国社会腐败现象的作家,但是他的作品中,所揭露的社会腐败现象以及对社会腐败现象的评判是善意也是有节制的。 在莫言小说中,所批判的社会现象是解决广大人们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所以在公共权力调节和塑造中国形象方面上,莫言小说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2.4 建构反思中国社会形象
在莫言作品中, 建构出反思中国社会现状的形象。 比如《性死疲劳》、《蛙》这两部小说都选取了与我国所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相关的题材,塑造出“现场性”和“当下性”这两种中国形象。 计划生育是根据我国国情所实行的一项政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很多困难,同时也遭受到很多非议。 也正是由于这样,很多当代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根本不会写到与计划生育相关的内容。 但是莫言却在创作中,多处涉及到我国所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利与弊, 这更进一步体现出莫言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也反映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理性评判精神。 莫言一直认为在作品中应该反映出社会敏感的问题,这既是关注人们的生活,也是集中反映出人的本性,从而更加丰富人物形象。
3.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学对外传播认识所存在的问题
3.1 西方国家利用愚昧和野蛮形象来描绘东方国家
通过研究和分析表明,莫言文学作品中暗示的中国形象是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和认可的。 瓦斯特伯格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他为莫言获奖致辞时讲述到:“莫言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已经被世人所遗忘的农民世界,一个没有常识和真理以及缺少同情心的世界”。莫言小说所描绘的人物,大多都是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和拼搏进取最终获取成功的形象。 通过阅读莫言的小说,我们一直推崇和期望的中国文化历史内涵,却是一个荒蛮和落后的农业时代,中国农民被其他社会阶层的公众塑造成迟钝和愚昧的形象。这是西方国家在运用自身的思想观念看待中国社会现实,认为中国一直是停滞不前的,把中国现实与中国历史相等同。 这些语言表述, 虽然有利于体现出莫言作品的魔幻色彩,但是也导致海外国家没有全面认识中国形象。 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哪一种异国形象,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民族对异族人民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介绍和传播异国文化,也进一步折射出本民族的需求、欲望和心理结构特征。 从功能层面上来讲,异国形象具备言说自我和言说他者两方面的作用。 西方国家在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也借着作品中展现的中国落后和停滞的形象,进一步表达出自己的文明、发达和进步。 在西方国家现代文化被普遍认为是自我认同时,东方国家被认为是野蛮和愚昧的代表。 无论从哪方面上来讲,停滞和野蛮都不是我国社会的真实现状,而是西方国家根据自身需要而形成的无端臆想。
3.2 西方媒体报道莫言获奖片面评价中国文学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评审委员会, 在宣布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在第一时间内,引起世界各地广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法国等等国家相继展开了报道。 报道的内容不但涉及到获奖人国籍和主要作品, 同时也包括着对莫言本人的简介、评价和中国政府对此事的重视程度等等。 无论从哪方面上来讲,这都是国际媒体对于热点新闻所作出的正常反应,不存在任何偏见以及倾向性。但是国外很多媒体,在报道莫言获奖过程中,逐渐发生了明显的转向,从报道新闻内容转向指责中国政治,并且炒作成为其他国家所议论的主要话题。 在西方国家人们的眼中,唯有持有对政府政策发出抗议以及持有不同政治建议的中国作家,才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思考和研究莫言为什么能拿到诺贝尔文学奖,也没有考虑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真正意义、根本宗旨以及评选标准。 西方国家在报道莫言获奖这一事件中,带着有色眼镜片面异化,反映出西方政治扭曲的倾向,影响到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学的公正评价。
4.结语
总之,与莫言一样以塑造中国文学形象为主和弘扬社会正义的作家,需要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当下,重新定位自身的社会责任,积极建构中国形象,从传统的单纯塑造文学形象转变成为塑造中国形象。 既需要丰富文学形象的内涵,也需要重视中国文学的建构,既需要在作品中反映出中国不断前进的形象,也需要展示出我国农民高贵、朴实的形象,重新构建我国文学对外传播形象。
[1]刘云虹,许钧.文学翻译模式与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关于葛浩文的翻译[J].外国语,2014,(03).
[2]方爱武,吴秀明.文学的中国想象与跨域——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塑造及传播[A].吴秀明主编.文化转型与百年文学“中国形象”塑造[C].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1.
[3]徐放鸣.国家形象研究视域中的“形象诗学”[J].江海学刊,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