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评价在高校教学管理评价中的践行
2015-08-15林青
林 青
(宁德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福安 355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要进一步做好高校教学管理评价, 全力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过于注重教学管理的“结果”,而忽视教学管理的“过程”。 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 Beam)曾指出:“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因此,改进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管理评价的“终结性”,大力推进高校教学管理评价的“过程性”评价,对于推进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过程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传统的教学管理终结性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 而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通过不断的进行刺激-反应(S—R)周期性的建构,在实践中不断习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二是元认知学习理论。传统的终结性教学评价忽视学生学习的方法与感受, 是一种典型的“唯分数论”。 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挖掘学生的记忆功能, 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体会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三是形成性评价理论。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斯克里芬(M.Scriven)提出了形成性评价理论,过程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和集中体现,不但能够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判,同时还能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改进与调节的作用。
2.过程性评价在高校教学管理评价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评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国学者Holton 和Bates 认为:“教育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就是通过多维结构、多维角度对教育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的过程。 是学校和教师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 评价用来反映出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并具有可度量性。 ”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是对高等教育的开展形成导向与约束的重要机制,其最终目标都是提高高等教育效能。
首先,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中, 要求学校必须对教育目标进行细化与量化,以便于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 更好的遵循整体素质教育的推行战略。促进学校进行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打造“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师创设了找出学生不足之处,并加以及时改进的机会,促进教师与学生、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间的信息反馈与沟通,促进“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形成。其次,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是教育管理者的得力助手。良好的高校教学管理评价体系与机制能够使教育管理者从复杂繁琐的“人工评价”中解脱出来,更好的将主要力量放在教育质量的改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有利于学校、教师、学生间的良性沟通。 第三,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效能。 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清晰、导向性的目标,使教师能够更好的把握教育教学重点,使之更加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
3.过程性评价在高校教学管理评价的应用
3.1 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框架设置
要突出学生为本,建立健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 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立足点与归宿。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设置可以看出,我国要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的多样化、层次化、过程化设置。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过程性”作为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发展的“周期性、长期性、可持续性”。 把“过程性”的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融入到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案的实施中去,设置好“时间、节点”,来对学生各个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引导。 二要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在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设置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等各方面内容,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的多样化。 不能拘泥于某一项指标,而要通过合理的设置权重比例,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的全面化,使对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更加客观、合理,增强对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体验性的激发和引导。 三要推进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的层次化。 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中,应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心理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因材施评,进行层次化评价,为不同的学生制定高校教学管理评价标准,让学生都有成功机会。
3.2 推进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内容体系建设
要突出全面客观,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体系。 一要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评价由目标型向形成型转变。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大力探索在教学评价中建立“学分记点制、自由选课制、间修制、弹性学习制、主辅修制”等系列评价方式。 实现形成型评价的“柔性化”改造,打造完整的教育评估监测体系。 树立“全纳教育”理念,尊重学生能力、兴趣、心理特征间的差异性,使所有学生均能够获得发展,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纳入教学评价的范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建构”能力。 二要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评价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细化与量化,积极探索“导生制”的评价方式,为学生量身定制评价方式。通过有效的“定量”,大力实施“复合型”评价方式,使学生通过学习,都能够“有所收获”。重点加强学生的实验实训环节,大力实施“双元制、式学交替式、角色式”实验实训,走“内导训、外引练”的实践评价之路,最终实现理论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无指缝”衔接。
3.3 强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激励绩效建设
要进一步强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的激励绩效建设,通过激励与绩效建设,为教学管理的过程性评价提供动力。 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中的信息沟通与互动,实现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信息的全面协同。 做到教学管理各部门间评价信息既统一又独立,有较高的灵活性。 一方面, 进一步明确教学管理绩效考核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处理和反馈过程、方法,将“教师考核档案、出勤记录、教学、科研成果记录、学生意见测评表、专家听课意见表”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分类、汇总、沟通贯穿于教师工作的每个环节中。 使信息系统应用于高校的绩效考核处对各部门的控制与调度上,保障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 建立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的查询、反馈系统,使教师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另一方面,要将教师的绩效评价制度化,用制度的力量来为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提供保障。要将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改进方案纳入学校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使得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方案能够得到切实落实,做好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制度的顶层设计。 进一步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的信息收集、意见反馈、评价、组织管理、奖励惩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使得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这些配套制度成为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实施的外围支撑。
3.4 强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问责机制构建
要加强责任追究,强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的问责机制。 首先,要采取更加多样化的、灵活的绩效责任方式。在教学管理评价的问责机制建设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经验。例如:美国的高校在教学管理评价过程中,通过为学生建立《绩效报告卡》的方式来进行,通过《绩效报告卡》来对不同的学校来进行高校教学管理评价对比。 主要评价学校高等教育季度、年度进展,主要检测和对比各学校的学生在学生进行改良考试(Modified MSA)和替代考试(Alternate MSA)的“优秀率”,与我国高等教育广泛实行的“百分制”不同的是,美国的高校教学管理评价实行“良好、一般、优秀”三档“五分制”的评价方式。 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借鉴美国的《绩效报告卡》成功经验,采取更加多样化的、灵活的绩效责任方式。 强化制订、界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责任,并制订切合实际的奖罚机制。其次,要将学生、家长纳入到对学校高等教育工作的过程性评价中来。 将学生的满意度、反馈意见和家长的评价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的重要评价内容。 第三,进一步推进教学与考试分离的评价体系。全面改进我国现行的“教、评”合一的现状,积极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构内、外部统一考试评价体系。要使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切实承担起对学校进行评价的责任,共同参与到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进程中,将传统的“学校本位”、“行政本位”教育评价,转变为“学生本位”评价。
总之,在未来的发展中,只有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标准框架设置、推进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内容体系建设、强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激励绩效建设、强化高校教学管理过程性评价问责机制构建, 才能够更有效的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践行过程性评价。
[1]钱伟,薛二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09):33-34.
[2]李长熙.高校学生评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8):19-20.
[3]史强,李鹏飞,吕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