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女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
2015-08-15闫娟林莉黄鹂
闫 娟 林 莉 黄 鹂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1131)
1.问题的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身份,首先是“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人性得到提升,其次是“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学生获取职业岗位所需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经过二十多年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就业呈现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另一边却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高技能人才。 这让我们在反思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更应该反思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的欠缺。
2.当前女大学生职业素质的薄弱和不足的表现
女大学生就业难除了传统观念中“女主内”思想影响、部分企业性别歧视、高校课程设置和企业要求相脱节等外部原因,女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是就业难的重要的内在原因。 当前女大学生职业素质不足和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职业理想欠缺
当代女大学生作为一群高知文化群体, 她们和男大学生一样具有思维敏捷、独立意识强、接受新事物快、渴望成功,拥有无限的发展潜能。 但在职业理想树立和坚持方面, 却不像男大学生那样无所顾忌,她们从人生的开始就受到传统文化影响,面临着现实与理想,职业与家庭的种种角色冲突与困惑,很多女大学生忽略了职业理想,把工作仅当做获取经济来源的手段,在工作时间和精力上投入有限,没有真正把工作当做事业来做,工作中既缺乏职业荣誉感,又缺少顽强拼搏的职业意志和职业热情。
2.2 职业定位不准确
职业定位是从业者在对自我情况准确把握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的过程,达到职业目标和自己潜最佳匹配。 很多女大学在职业选择过程中,缺乏对自我的认真思考,搞不清“我是谁”、“我擅长做什么”“我的优势在哪里”。
2.3 职业心理问题较突出
在我国传统观念里,女性的性格是内敛含蓄,女性的理想角色是“贤妻良母”,女性的社会分工主要是在家里。 虽然近年来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可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思想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存在的。 很多女大学生就业中习惯依赖父母和老师,产生娇弱思想,难以自立自强,更有甚者认为干得好不如嫁的好,在求职中缺乏主动参与、积极争取、平等竞争的意识,延误了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
2.4 职业形象塑造不佳
良好的职业形象可以促使一个人走向成功, 不良的职业形象甚至可以断送一个人的前程。 据统计,女性的工作失败有35%是由于形象气质不佳导致的。很多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重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忽视对自己职业形象塑造,求职过程中出现诸多不得体的行为举止,或懵懂生涩,或唯唯诺诺,或矫揉造作,使自己的职业魅力大打折扣;相反,女大学生在求职中,优雅得体的举止,礼貌谦虚的修养,精湛敬业的职业技能,足以让女大学生就业成功一半。
3.高职女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点
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女大学生顺利就业,帮助她们解决就业难问题,对女大学生终身职业发展意义重大。 职业素质培养应贯穿于女大学生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从专业技能培养到人文素质提高、从专业思想教育到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地进行[1]。
3.1 加强女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意识决定行动,行动是意识的反映。 女大学生虽处于职业的准备阶段,但是职业意识影响职业目标的确定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女大学生有效学习和毕业后积极择业、适应工作岗位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培养职业意识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帮助女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主客观条件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优势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设定职业目标,制定计划并身体力行的过程。
(2)引导女大学生确立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搞清楚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的基础上,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
(3)引导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让女大学生尽快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加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3.2 加强女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培养是女大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根本。 职业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是是职业核心能力,它是个体当前就业和未来发展的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八项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也可概况为两大类能力:一类是职业方法能力,主要是基于个人的,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能力;一类是职业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能力[2]。 女大学生在核心能力培养要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
3.2.1 实行差别化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对男生和女生的教育都是无差别的,也就是男生和女生享受完全一样的教育,虽然这种教育有利于增加女性的就业面,有利于和男性同等的进入社会工作。 各高校应该根据女性成长的特点及成才规律,在全校中开展针对女大学生的女性学、女性礼仪、女性心理学、形体训练等综合内容的课程,启发她们的社会性别意识,正确认识自己在语言表达、思维训练、交往能力、管理能力中的优势,合理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
3.2.2 合理知识结构和实际应用能力的综合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岗位流动性加快,女大学毕业生择业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很多人一生都会从事很多种不同的职业,要适应这种变化,女大学毕业生除了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更要有扎实的专业相关知识和适应岗位需要的协调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应用能力。
3.2.3 优良思想品德和正确职业观的渗入培养
女大学生较之于男大学生来说更容易幻想,她们对于未来的职业选择上存在很多理想主义色彩,更倾向于选择福利待遇好,工作清闲稳定,社会地位高,受人尊重等行业。 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众化的教育必然带来大众化的就业,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女大学生如果一味抱着理想化的就业意向,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往往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3.3 培养女大学生坚定的职业意志
(1)学会专注与坚持。 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容易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干扰,坚持和专注力不够,满足于浅尝辄止,往往半途而废。 为了职业理想的实现,女大学生要善于调动全部的精力和资源,发挥自己的优点,拒绝无关目标的诱惑,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直到取得最后的成功。
(2)敢于面对挫折。 在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分数始终被老师和学生看重,很多女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延续高中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大学教育里把文化专业知识的学习看成是大学学习的主要任务,班级中成绩名列前茅的总是女生。 传统的学年制和惯常的学分制引导下,女大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学业成绩所引导,他们会花费更多的精力用于固态知识的积累上,忽视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
(3)勇于承担责任。 无论什么工作或职业,良好的责任心是工作最好的动力,也是被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素质。 女大学生既要在工作中要和男性一样拼搏,承担社会责任,又要在家庭中担负起重任,在多重角色扮演中找到平衡,找到人生意义。
3.4 帮助女大学生塑造优良雅致的职业形象
有调查显示,人们在沟通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信任度,有55%来自于视觉(即形象),即第一印象。 著名媒体人杨澜通过自己的经历也深刻的认识到,没有人有义务必须透过连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发现你优秀的内在。 由此可见,形象确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利器。因此, 女大学生塑造高雅得体职业形象应该得到每个女大学生的重视。高校可以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或开展相关课程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形象塑造意识和技巧。 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模拟帮助女大学生掌握职场礼仪,了解职场应有的服饰妆容、言谈举止、职业修养等塑造,树立大方得体,优雅干练的职场形象,使女大学生在职场活动中得到尊重和赞扬。
[1]肖莉.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4(3):58.
[2]http://www.hxnl.cn/a/hudong/peixunzhinan/2011/102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