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复合主体视角下“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以宿迁学院为例

2015-08-1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宿迁建构校企

高 雷

(宿迁学院 江苏 宿迁 223800)

本文指涉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是基于宿迁区域创业文化语境中的宿迁学院如何践行并实现宿迁地区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办学定位的情形下所进行的一次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作为一种机制,宿迁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是如何在社会复合主体视角观照下形成可能的?这些主体间又将进行着怎样的资源分享、平台共建,过程中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整合机制与保障机制又是如何等等都是本文探究的出发点。

1.社会复合主体如何可能

社会复合主体是中国式“跨域合作”的制度尝试,基源于杭州市城市社会创新管理中的经验概括。 之所以称为“社会复合主体”,学界一致认为,是其“多个社会主体形成相互关联,各自的主体性发生了重叠、复合,使得不同的多个社会主体成为一个社会主体”的特征表述的凝练。 过程中,主体间的复合性与具体行动中的关联性共同增进了复合主体结构凝聚和功能弥合,无形中增强了主体间的共存共生、相互依赖的协作特点,体现出了主体不同功能的发挥。 具体的主体类型可以涉及具体企业行业、知识智囊、党政系统、社会机构、媒体外宣等等。

笔者认为,社会复合主体不仅是创新的社会管理模式,更是组织间协调配合的最好例证。具体到地方高校融入地方产学研以及地方政府助推于地方高校发展路径如何得以实现也可以此视角进行机制运行的观照。

以例析之,主体间的合作平台搭建本着互利共赢,包容协调的原则进行的。 政府项目有着集聚知识界的高校加盟会更显文化支撑。 同时,高校有着地方政府的政策惠及会更有保障。 企业则能为高校提供育人实践平台等等。 学生群体、教师个体,高校主体以及企业行业主体、政府主体都可以按照社会复合主体的理念进行囊括,集合于共同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本文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则是社会复合主体视角观照下的具体育人策略的一次“小范围”主体复合的尝试,即“校企”。

2.社会复合主体的条件创造:宿迁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实践

学院“全方位”合作就业理念,着力构建“家校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一体化资源互通共享的就业合作模式便是对多主体(主要包括“校企双主体”)职业育人的最好尝试。这也促进学院在类型化所开设的专业,实效化就业项的选择以及模式化校企合作的试探中夯实了基础。 如何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文章,融入服务地方,让学院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区域文化的引领者、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如何能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重大现实问题为依托,与地方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互动,以应用型科研项目为抓手,通过重点推进校地合作的平台建设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便是一次尝试。

除此,学院近年来日益加强与京东商城等大型企业单位的育人合作,如组建了“工行实习班”等,在积极进行“订单式”、“预就业”等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浅层次协作的同时,也就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立进行了有益尝试。

值得一提的是, 学院也应时成立起了产业技术研究院, 并就学院学科专业所涉及的门类在研究院中设立不同部门(如应用机器人研究中心、新材料研究中心以及工业设计中心等),同时将其提高到服务宿迁地方经济建设实力体现的重要窗口的战略高度进行定位。为策应战略目标的实现,笔者建议学院能够将日常教学活动分为通用能力的培养与岗位技术能力的培养。 “分类培养”与“因材施教”要得以具体体现(如考研、就业等职业选择的类型化),同时将之与品牌企业(具有典型与示范代表性的)技术培训认证体系与课程教育进行有机的整合,整合企业岗位的资格标准与课程体系的安排进行有机重构,最终实现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到学生的兴趣、性格与价值观的塑造等)为指向.培育学生终极的职涯规划能力为归宿的育人新机制。

总而言之,“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有序推进和良性运作必须通过地方政府、企业行业支持、学生个体参与,在兼顾各方利益前提下,在既有合作平台组配下才有建构的可能。 去年,宿迁市电工技术学会在学院挂牌成立,秘书处挂靠宿迁学院。 这也无不给笔者坚定在学院人才培养机制上重塑政府角色功能的发挥上给予了更多关注。虽然本文核心议题是“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建构,但社会复合主体理念下的政府角色功能一定不能忽略,这是前提。

3.必要性与常态化:社会复合主体理念下的宿迁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

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不仅依托学院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亟需专业(更多的宿迁市政府等职能部门导向),还要结合企业行业主体的具体情况(包括是否接受政府搭建的平台以及自身行业特点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职业综合能力提升的同时,通过整合学院和企业多方主体资源,实践融合教学,理论实践结合,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双提升,包括今后的学术作品与实际产品的融合等等产学研结合育人机制新尝试。 过程中政府主体搭建的平台是基础。 在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过程中,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能够给予极大人才政策支持,这是“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形成强大校企育人合力的重要前提,以实现在主体复合、资源整合中凝聚育人力量。 这也不容忽视。

具体策略如何施行(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实践基地拓展以及教学成效反馈等)当是亟待考量的。这当然也是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的可行性论析过程中的重点。 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实现必须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路径选择与过程管理中寻找突破口。 “双主体育人”既是一种育人机制的参与形式,一种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集中到育人主旨的合作形式。 这些合作形式的形成不仅要依托于学校所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也要得益于当地区域文化的濡染,还要求学校的积极开拓进行相关拓展的行为,如学校可以将现代符合企业及相关单位运行的相关理念引入课堂, 进而形成学校教学相关实践的创新改革这是上文提及的。

其次,学院可组织学生在特定教学阶段直接参与到相关企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从利益共同体的视角来看,这是切实可行的),引导学生更加真实地加入到生产经营的场域环境中去具体体验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培养的职业能力。学院要与企业双方也可以携手共建相关实训场地, 为学生就某一领域的具体操作实践提供实践平台,赋权学生个体自助成长成才,为学生个体就业夯实知识技能基础提供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展开教师与职业经理人员的有益互动,共助学生的“获益”最大化是基本保证;拓展传统校企合作内涵,建立设备、资金、技术知识等的“流通”机制,同时重视与政府、相关行业的多方力量合作是重要的力量支撑;发挥多方利益共同体的促进作用,通过利益纽带促成与除却学校主导的育人主体之外的育人主体加入,着力培养不仅能够就业创业,还能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实现双主体育人的分本归宿。

同时,宿迁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这过程中不仅要求我们能够追踪分析毕业学生的岗位适配情况,并以此就完善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过程中的培养方案体系与具体课程要求、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要求进行回环反馈与完善,同时,也能指导我们在制定符合学院具体事宜与实际的人才目标定位,尤其是对学生专业学习能力构思与综合素质培育以及教育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有着实际的指导与编排,形成激发学生无限潜能,丰富职业技能素养与企事业单位储备合格技能人才,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方共赢局面。 去年,宿迁市人民政府与学院共同签订 《共建宿迁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协议书》, 共建了 “应用机器人”、“新材料”与“工业设计”三个研发中心,农民和将学院纳入市高新区管辖,承担机器人研究与新材料研究任务;宿迁市生态科技博览会也出现了学院“轨道测量机器人”身影......沭阳科技园区、宿迁市软件园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等。 此外学院与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学院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工作已经启动等等。2014 年底,53 所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50 名优秀科技专家与宿迁市1266 家企业和37 名宿迁本土优秀人才齐聚宿迁参加省智力支持宿迁“双百工程”对接活动,并专题会办产学研合作以及人才培养的议题便是宿迁版 “社会复合主体”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方面功能体现的最好例证。而本文的核心议题“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基于宿迁学院,是社会复合主体视角观照下的具体育人策略的一次“小范围”主体复合的尝试,即“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建构经验总结。 如果再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来看,社会复合主体表现的是一种纯粹的“单位主体”,该主体不是纯粹的单一数量的单元,而是不同社会组织之间基于内在目标联系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合作关系的互构单元(如包括学生个体、高校、地方政府、企业行业等)。 据此,宿迁学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构的社会复合主体视角援引也是合理合据的。

[1]韩俊峰.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

[2]秦兴顺.利益共同体驱动下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3,14.

[3]吴国胜.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

[4]王振洪.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高职育人机制探索[J].教育研究,2009,22.

猜你喜欢

宿迁建构校企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宿迁,宿迁
建构游戏玩不够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