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8-15赵海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心理大学生

□赵海阳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不少大学生总会出现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给予解决,就会影响到学生个人的发展,甚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加大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分析,并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进行有力的引导,也是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具体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的发展,大学生的择业心态总体是倾向于理性化的,但是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大学生求职中各种不合理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主要问题有:

1.1 自负自大的心理

一些自身条件较好、学习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在求职择业问题上,大多数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估计较高,以致期望值过高。不可否认,在“象牙塔”里构筑起来的理想和职业目标带有完美主义色彩,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是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判的表现。如果产生这种心理,就容易使自己的现实条件与择业目标之间产生较大的反差,从而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会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满腔热情剧减为精神不振,灰心失望,甚至开始颓废。许多毕业生的思想还未从“精英教育”时期转变过来,仍然未能正确把握好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关系,自我就业期望值偏高,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1.2 自怨自艾的自卑心理

大学生中,一些可能由于生理或者心理的缺陷导致性格内向、敏感脆弱、不善言谈,或一些学业成绩一般甚至曾经受过这样或那样纪律处分的,自认为处处不如人,容易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在择业时表现得极不自信,遇到竞争时会自信心减弱,主动放弃,甚至不敢向应聘单位毛遂自荐。这种封锁、逃避的消极心理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市场,对自身能力缺乏肯定、不敢参与竞争、缺乏勇气,以至于他们往往所选的职业过于谦虚,或者在应聘过程中缺乏主见,甚至对自己进行全盘否定,从而错失就业良机。

1.3 急躁焦虑的心理

大多学生在面临走向社会时,总会表现的很不适应。当代大学生面对择业和步入社会担心自己择业过程的不顺利,心情焦虑不安,有的甚至出现失眠、心慌等心理疾病,学习上和生活上都容易表现出消沉、颓废的心理,有的同学在初次面试、应聘失败后,原本就有的焦虑胆怯心理的就更容易患上择业恐惧症,在就业过程中平添了许多的心理压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难免留有遗憾。

1.4 求稳怕苦的求职心理

许多大学生毕业生受传统中国思想观念的影响,满心希望寻求稳定工作的情况十分普遍。他们大多希望自己能找到“铁饭碗”“有编制”的工作,而对一些民营、私营企业不屑一顾。同时,还有许多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中,在待遇方面提出或预设的价码过高。如:薪资、住房、小车、环境、岗位工种等都是他们择业时高要求的考虑对象。缺乏同甘共苦的吃苦精神,没有艰苦创业的打算,希望自己付出的少,得到的多。现在的毕业生往往缺少吃苦的心理,不愿去甚至从不考虑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和西部边远地区从事一线工作,这也是影响择业成功的一项因素。

1.5 消极等待的心理

很多大学生在择业中都缺少主动性,总幻想着能走捷径,一蹴而就,存在很强的依赖和等待心理。为了能踏入自己理想的单位,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存在着等靠要的心理。为了一己私利违背道德和法律法规,请客送礼,托人拉关系,甚至出卖自己的人格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后应该严格扼制这种不良之风。

2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趋势和特点

分析和认识这些心理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他们还会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还表现出四大趋势。

2.1 人数在逐步增多

随着大学生绝对数字的增大,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同时用人单位的门槛也随之加高,使就业形势愈加严峻。现在存在心态问题的大学生与日俱增,集中表现在敏感焦虑、急功近利等方面。

2.2 出现的范围在逐步扩大

大学生择业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由早期集中在个别专业学生身上,目前已逐渐扩展到本科、研究生身上。

2.3 地域差异、性别差异越来越明显

根据咨询观察和调查统计,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比城镇大学生多;女生就业心理问题症状高于男生;选择沿海及省会城市的学生高于选择边远及基层项目涵盖地区的学生。

2.4 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导致的后果已日益加重

目前因不良心理问题出现的伤人、违法违纪甚至自残轻生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对社会已造成恶劣的影响。

3 大学生产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主观因素方面

自我认识不够全面。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差,不管是经济生活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大学生还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生,都容易产生对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择业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意志力不够坚定,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就业观念有所偏差。首先,部分学生就业意识比较淡薄,自主选择意识比较差,缺乏判断力和选择性,容易出现从众现象;其次,就业期望过高,在择业过程中忽略低薪资、小单位、穷地方,但高薪大企就业压力又比较大,因而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大流。

3.2 客观因素

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各种就业压力,这种高压力、高负荷容易导致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出现;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咨询滞后,相应的择业咨询和指导供不应求,也导致了心理问题的出现;

就业政策的改变。当今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国家采取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分配制度,并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大力宣传基层项目,以多种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下基层。这种方式无疑大大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选择多元化的情况下,部分心理素质有所欠缺的毕业生便出现了“选择恐惧症”,同时又没有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长此以往,该人群日趋庞大。

4 研究解决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方法

4.1 社会和家庭需要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择业环境

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社会要逐渐完善公平和谐的就业制度,以保障选拔用人时的公平竞争;政府要逐步加强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服务和监管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及配套的措施,同时,国家需要给予择业期的大学生提供各种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保护,运用法律以保障学生的择业权益;全方面地大力宣传“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等一系列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并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人才的统筹调配,以缓解就业压力。家庭、亲人要对大学毕业生理解、支持和鼓励,对于学生不要过分宠溺或给予过大压力,避免学生过于依附家人,同时对处于困境和迷茫中的毕业生给予精神鼓励和正确引导,让其积极主动的就业或自主创业,努力探索新的就业道路。

4.2 学校要健全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加强专业与市场的有机结合,逐步提高培养质量。首先,学校应在编制招生计划与招生专业设置时进行调研,在考虑就业率前提下合理设置招生专业和人数,对就业率偏低的需要减少招生,同时还要适当增设一些新专业,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实现人才的最大化、最优化配置,才能进一步提高学院的办学效益,为建设蓬勃发展的和谐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教育,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避免出现能力发展不均衡这一现象。二是要开展择业前的教育,让毕业生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树立一个正确的择业观。学校还需要帮助毕业生全面更新正确的就业观念,树立择业的竞争和风险意识,培训择业的技巧,提高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将自身定位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能将自身价值提升到社会层面,在追求个人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三是开展相应的心理咨询工作。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探索择业心理问题规律,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促进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3 大学生要学会有效的自已调适,通过自我调适来缓解和排除心理压力

一是在大学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要坦然面对,正视各种困难和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问题。切忌贪图短暂的安逸享乐,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好自己的就业蓝图,把择业后的发展前景和空间着重考虑。二是大学生要学会自助,积极向上地自我调适。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压力时,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而要自我调适,通过自我调适、需求他人帮助、自我宣泄、心理咨询等多种办法,消除不良心态。三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明确就业目标,并积极做好相关职业规划。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和人生方向,同时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展示自我,注重自身相关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及早主动联系用人单位,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正规招聘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和分析就业形势,做好自身定位。

健康是生命之本,快乐是生命之源。针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当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我们需要研究其发展趋势,分析其择业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并探索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各种方法,使大学生以健康、自信、乐观、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就业,帮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从逆境走向顺境,进而走向社会,获得成功,这些都是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引导和帮助,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协助大学生解决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紧迫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此项研究通过分析大学生择业期间存在着诸多不良心态和心理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针对性地探讨解决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将为拓展就业渠道,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依据,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撑和支持,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我校201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运用该项成果,就业率达到了96.01%,签约率较往年也有了较大突破,与本研究的应用与转化有直接关系。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322.

[2]王 艺.关于当前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及成因的调查[J].晋阳学刊,2002(1):82-85.

[3]陈庆良.大学生心理学[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

[4]赵 丁.与逆境共处[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5]王珑玲.缓解青年压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5(6).

[6]董 立.大学生择业心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导[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6(2).

[7]李明英.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1998(2).

[8]彭 军.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及调适[J].文教·历史,2007(2).

[9]李晓燕.塑造大学生择业“阳光心态”的对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10]任翠香,齐慧颖.加强大学生择业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J].教育论丛,2010(10).

猜你喜欢

毕业生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